《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六講之:本無異宗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本無異宗
下面就是竺法琛法師的“本無異宗”。本無異宗跟道安法師的本無宗有一些類同,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在後來又做了一些發揮。他說:
“未有色法,先有于無”
我這裏加幾個字,加了兩個字以後怎麼念呢?
“未有色法(時),(便)先有于無”
在色法之前先有一個無的東西。我們前面說過,中觀有八大難題,裏面有個“滅法非有無”。這個“滅法非有無”,在藏傳佛教裏頭很難去解釋它。這個滅法都是非常非常專業的概念,拿到漢傳佛教我們來理解滅法,非常好理解。“先有于無”,這個“無”字,在色法出現之前的這個“無”,實際上指代的就是這個滅法。因爲中國古人曾經對于滅法有過一個討論,所以我們很好理解。
“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爲本無”
本無宗就是這樣的。有時間先後的問題,無在有之前,有在無之後,所以稱爲本無。這裏就是滅法爲有,執著滅法爲有了。由滅法出生一切,與老子的“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基本上沒什麼區別,這個其實跟魏晉時期的玄學之風都有密切的聯系。
我們看,上面的好幾宗都跟當時的玄學有關,都帶著一些魏晉玄學的影子。玄學看起來是一個很龐大很複雜的體系,但是在《肇論》而言,當時的玄學的思想其實很容易縷清,就這麼七家。大不了再有一個老子的“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個道家固有的混沌論,模糊論。
這個“無”到底是怎麼來的,沒提及也討論不到。這裏該討論他了,我給他加了個名詞叫做“比附”學說。“比附”這個詞在以後我們的學習當中,也許還會常常聽到,這個“附”就是附庸的意思。
佛教的思想體系是獨立和成熟的,所謂空性的體系。《道德經》裏面所謂“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這個“無”,跟佛教裏面“一切萬法自性本空”的這個空、“空無”的這個思想,它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萬法之先、先有的這個“無”,跟佛教的這種空性、般若智慧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說它們是一樣的,這就稱爲“比附”的學說。
在魏晉時期這是一個很普遍的事情,因爲當時絕大多數的清談家,法師也要去面對他們,或者說這些法師本來就是清談論壇上的重要人物,他們個個都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拔尖人物。
般若思想在這個時代被應用得非常生硬,本無異宗的思想應用其實和印度的數論派思想是十分相近的。僧肇大師這麼說:
“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合物之實情哉。”
就是說,你喜好“無”,把無放到最高位置上,這種談法,難道能夠順通事實,能夠跟世俗的事實說得通嗎?能夠相應嗎?“不合于物情”,對于色法和“人對于色執著”的這個情理不相符合。什麼才是“合于物情”的呢?在世俗的凡夫執著面前,我們要承認暫時世俗谛,在應當隨許的暫時的世俗谛之前,不設立這個無,這個無的設立是並無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