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 第十六講之:八階段之叁、觀察修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六講之:八階段之叁、觀察修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八階段之叁、觀察修 叁、觀察修

  第叁個部分進入觀察修。前面都只是聞思和觀察思維,還算不上修行。到了第叁部分觀察修,已經是屬于一個比較上路子的階段了,往下一延伸,咱們就是修行人了。

  收獲:漸離戲論獲決斷力

  觀察修的收獲就是漸漸離開戲論的決斷力量。戲論、兩可性這種思維,在我們以前的修行當中,它是很油的,它的力量很頑固,無法輕易擺脫它。但是到了觀察修這個階段,漸漸就能離開它了。任何一個無窮無盡的思維,其善變的過程到了這個地方,如果要讓它停下來,真的有可能停下來,因爲這種決斷力已經産生了。我們的呼吸與此同步也會産生決斷力。如果需要自己靜下來,呼吸能夠甯靜下來,不至于那麼浮躁。呼吸就很聽話,很快就能靜下來了。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讓自己靜下來,結果靜了一下,發現自己在憋氣,然後越來越不舒服、越來越憋屈。不是這樣的。到了這個地方開始産生決斷力。

  可以說,其實,念頭從第一到第叁部分的修行過程,也是我們身心調順的第一到第叁個步驟。這叁個步驟,前面看起來是聞思,實際上都是修行過程。在第叁部分,我們已經産生了這種決斷力,事實上就是身心調適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經是一種修行收獲了。

  有了這種修行收獲,身心不會出現太多的矛盾。比如贊歎別人的時候,心裏就很恨他;我想揍他的時候,嘴巴裏還說“你很好”;給他一巴掌還和他笑一笑說 “你很好你很好”。不是這樣的。在這個時候,心裏面産生決斷力了,心口就逐漸一致了。需要自己停的時候自己停,需要煩惱停的時候煩惱停。此時這種決斷力在逐漸逐漸産生,到了這個階段,我們自己就會有受用。這個時候我們接人待物可以說真是響當當的,我說到就能做得到。爲什麼呢?因爲身心不成爲我拖後腿的力量。不會自己想到了,但是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條件不讓自己這樣做,不會這樣的。到了這個地方有決斷力量。

  限製:截粗識思維慣性,力不持久

  但是它也有限製。它的限製是什麼呢?它可以截斷粗的識(認識上的這種思維慣性力量),但問題是不持久。在這個地方如果真的想要截斷粗的思維慣性力,下了決心就真的能夠截斷,但是它的問題是不持久。

  那麼在這個階段有什麼訣竅呢?在這一階段有叁個部分的訣竅:

  訣竅:(一)、使用能破教理,破放不下的所緣,離茫然恍惚

  第一,使用能破教理破一些放不下的所緣,離開茫然和恍惚。我們從第一個聞思的階段就已經慢慢在積累、慢慢得到能破的力量,而到了第叁部分的時候,能夠使用這些教理知識把放不下的所緣都放下,放不下的執著都放下,此時已離開茫然和恍惚。茫然和恍惚是凡夫心裏的常態:沒有什麼確定的壞,也說不出什麼大好,就是這麼往下混。這個狀態還不能說得太不好聽,只要是凡夫人,多數時候就是這個狀態。在使用能破教理破放不下所緣的時候,這個茫然和恍惚逐漸逐漸就離開了,就慢慢産生修行的推動力了。思維能夠産生身心的愉悅和成功。

  (二)、歸大小乘億萬行門于一種,心不上正理即重來。反複即是加行

  第二個訣竅:你的修行法門、你的信仰一定要歸于一類、簡單化。不要一個腳踏兩只船,也不要一個心修兩個行,或者一個人考慮,想去得到很多很多的成果。到了這個地方一定要考慮一門深入而門門皆通,不要想著門門去通而一門不深入。如果是門門通而一門不深入,那是一個很難辦的狀態,會讓這個不持久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乃至于後來産生分離,每一種都堅持不下去。

  無論是大乘的修行還是小乘的修行,億萬行門歸于一種,即使是小乘的修行我們也要歸于一種。比如現在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找到修行內觀的場所,南傳佛教的內觀的法師也極其重視對于四念處和安那般那念的提倡。到了那種環境當中,我就要跟著他們去修行,是不是跟著他們一修行,我大乘的修行就放棄了呢?我們根據前面的所學知道,人無我的修行,我們也都不是圓滿者,我們也必定要修。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因爲一空一切空,所以即使我現在應用小乘法門的修行,也服務于我的菩提道的總修次第。

  所以萬千法門,大小乘的修行,禅宗、淨土、密宗,或者數息、打坐、參禅、散步、鍛煉身體、練瑜伽……一定要千萬種修行歸于一類、歸于一個目標。如果不能夠進行這樣的歸類,還讓自己千頭萬緒,那麼進展是很難的。而且只要心裏沒有這種正理,就得反複重來,只要脫離開這種正理和正思維,我們就要馬上重新來一次。例如來果禅師在年輕參禅的時候,他擺開蒲團去打坐,他正在擺蒲團時發現自己失念了,念頭沒有在功夫上,沒有在正念上了,他把蒲團又揀回來重新放。就要有這種決心。此時,我們需要反複反複地在念頭上對自己加以強調、進行梳理。

  (叁)、凡資糧位中人皆當修。定境在定外憶念熟習。

  第叁,凡是資糧位當中的人都應該修這個行。我們現在拿果位來評價,不管你是修哪個宗的。有人說:“我們是修密法的,你們顯教有什麼呀?”咱們也可以跟他談一談:“咱們都是資糧位的,你在哪個位?”你只要在資糧位,還是得按照這種方法來修行。不管修密法、顯教、禅宗、淨土,到了這個部位、到了這個次第上,人人的修行都只有一條路,就是進行觀察修,反複地提煉。

  入定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入定當中的習慣,或者是類似的一些輕安的覺受,這些覺受應該在定外加以憶念。等到工作了,不打坐的時候,應該去回顧打坐當中的那個境界、那種心的狀態。不要說一到生活當中就徹底把打坐都抛開,就說“生活當中我要放下”,工作就工作,真的就放下。要沒有到這個修行地步的時候真的就得放下,如果是到了觀察修的這個位置,那麼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會有相應的覺受,或者說一種相似的定境,就需要在定外數數地去憶念它,在定外和定中逐漸逐漸打成一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