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 第十六講之:八階段之五、解悟(定解)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六講之:八階段之五、解悟(定解)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八階段之五、解悟(定解)

  五、解悟(定解)

  引生了之後怎麼樣呢?解悟産生了,定解産生了。

  收獲:證相似勝義

  它的收獲是什麼呢?證悟了相似勝義。這只是相似勝義,它不是真正的勝義谛。勝義谛是初地菩薩證悟的。這個部分所證悟的勝義谛的智慧是相似的,也屬于勝義的一個類型,但是它叫做相似,不是真的,還缺一個步驟。

  限製:千聖難改其見,不許見緣起性空

  在這裏,等到解悟産生以後,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千位禅師和一千位佛菩薩到這個修行人面前來說,“世間的萬法是實有,沒有空性”,或者一千個佛在他面前說,“這個世間一切不是空性的,你的心也不是空性的”,讓他來改變主張,他也不會改變。此時才有了所謂佛和魔都無法令他動搖的堅定的理解。因爲他獲得了解悟,“千聖難改其見”。但是在這個地方,緣起性空還不允許他見到,他還見不到緣起性空這種真正的智慧。

  解悟的過程當中,修行訣竅比較多,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

  訣竅:(一)、紅鐵離火即變黑,定外反複憶念解悟,否則退盡

  第一,在解悟過程當中,就像已經燒紅的鐵,但是鐵一離開火堆就馬上開始變黑。解悟也類似。這個解悟就好像一入定、一在坐中就感覺自己是紅鐵一樣,空性的正見很純熟;但是你一離開座位,一回到生活當中去問題就來了,好像紅鐵很快就變黑了一樣,那些證悟的感覺馬上就消失了。世俗生活就有那麼大的染汙力量。那麼怎麼辦呢?在定外就需要反複地憶念解悟,否則就容易退盡。這不是你一得到就永得的,沒有那麼快。

  (二)、時長落無記,故應定的時間短,次數多。否則久沈無記入傍生

  第二,時間長了不行。修行這種解悟的時候,時間長了就會落入無記。在解悟狀態當中,身心不是你的負擔,你想坐多長時間都可以,想待一天、待叁天都可以,坐在那個地方,像青蛙一樣蹲在那裏不動都可以,但是沒有什麼實際修行的意義。更多的時候,除了正理觀察以外,多數是無記的狀態。那麼無記狀態所得到的報應是什麼呢?就會墮入畜生。所以在這個階段其實是很麻煩的:如果只想把時間變長,得到的果報很多時候跟畜生道相應。所以在這個時候應該定的時間短,次數多,否則久沈于無記,墮入傍生。

  (叁)、滴水短可穿石,次數多故

  第叁,我們觀察滴水。

  在江西九江能仁寺,白雲守端禅師在宋代的時候,從一個屋檐下搬了一塊巨石,放在大雄寶殿旁邊讓人們看。這塊大石頭有個特點,它有近兩米高,中間有個洞。這個洞是怎麼來的呢?不是人工打磨的。是大殿屋檐往下滴水,滴了幾十年,這個石頭就被打穿了,形成了這個洞,一兩米深的實心石頭給滴穿了。這位禅師把這塊石頭放在屋檐底下,就是爲了提醒世間人,應該怎樣看待修行的道理。道理是什麼呢?滴水能穿石。在這個期間,江邊經常有洪水,洪水一下子來,一下子去,從來也沒有打穿過石頭,從來也不可能把石頭打穿一個洞,但是滴水就能夠打穿這麼深的一個洞。告誡人們的道理就是滴水穿石。滴水的特性是什麼?滴水的特性是滴一滴水下來的時間短,洪水一來一走要好幾天,滴水不一樣,“啪嗒”就完了,來下一次,“啪嗒”完了,就來下一次……滴水雖然時間短,雖然就只是次數多,但是可以把石頭滴穿。洪水就無法把石頭打穿。

  滴水可以穿石,就是因爲它次數多、時間短。這就是我們修行用功的訣竅。可千萬不要貪圖時間長。時間長對我們來說讓我們的心靈更加腐敗,墮入無記了還不是腐敗嗎?滴水穿石這個道理要牢記在心,這就是我們用功的原理。

  (四)、起念不阻,視前方十二寸的虛空,心裏認知念頭本性空寂

  第四,我們如果在坐的過程中,有念頭升起來,該怎麼辦呢?我們不能去阻止這個念頭的發生。這個念頭現在發生了,我們也不需要去阻止它。你要知道,你是你念頭的旁觀者,你沒有阻止念頭和推動念頭的必要性。阻止念頭和推動念頭,你都變成了念頭的受害者。你是你念頭的旁觀者。在念頭出現的時候,我們不是沒有辦法的,我們可以睜開眼睛,看離開眼睛大概十二寸遠的虛空、空間,看這個空間,我們自然很快能放松。當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心裏就去認識這個念頭:它的本性跟空性是一樣的。看著這個空間,我們不要閃動,念頭起來的時候,我們就去了解念頭的這個本性是沒有自體的。

  這樣,念頭來和去,念頭在變化,但是我們越發覺得念頭是虛假的。我們這就找到了一個抄念頭老底的辦法。爲什麼我們眼睛要關注前方十二寸的位置呢?因爲這個位置不遠不近,就是讓我們的執著不會散動的距離。爲什麼是前方呢?因爲正前方能夠讓我們的身心和氣脈都調順,不至于有什麼堵塞而發生新的障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方式,但只要用這個方法來持續,我們就能夠發現念頭本性的空寂。我們發現一個念頭是空性的,突然就能夠發現你自己的身和心原來不像你以前理解得那樣,這是必然的過程。雖然很簡單,但我們常常都沒有機會讓自己去實踐。

  (五)、離門戶見深觀實證,住定解時坦然安住,如空中鳥迹,極難言說,指示毫無意義

  第五,趕緊要離開門戶之見,深觀實證。到了這個地方的時候,你是禅宗我是淨土宗、你是密教我是顯教、你是大乘我是小乘,這些都無意義,所有的討論都無意義。現在只有你直接進行修行這一件事。這個入定,講究坦然安住。你入定千萬別給自己加一大堆的知識和學問,比如七支坐法、舌抵上颚、手這樣結印那樣結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或者左腳在上右腳在下……這些問題一加了你就不坦然了,你心就在想著:我現在對了沒有?一點的坦然安住的條件都沒有了。所以,所謂的四念住和循身觀,這些方式都是前面加行的步驟,到了這個地方,坦然安住才是至關重要的。

  坦然安住,打個比方,就像空中的鳥迹。空中的鳥“呼”就飛過了,飛過了以後,如果我給你提個問題:空中鳥飛過的痕迹你來形容一下,路線圖是什麼樣的?那可是一個大的叁維製作,又是時間的、又是空間的,又是橫著的、又是豎著的,又是立體的、又是平面的,複雜得不得了。空中鳥迹嘛,你讓我怎麼說我都很難說。難說我就不說了,放下。所有思維的來龍和去脈都是這樣的。空中鳥迹在這個時候因爲極難言說、極難指示,到最後是什麼?最後是不了了之。放不下的也放下,放下的也放下。這個時候其實訣竅就在這,就是不了了之。

  (六)、修積資糧加行與解悟間續而行

  第六,在資糧位的過程當中修積資糧。這種平時的修積與解悟要間續進行。“間續”是什麼意思呢?在用功的時候,我要用坦然安住的方式來進行修行,但是在平時生活當中一定要關注,我有布施的機會盡量去做布施,有忍辱機會盡量忍辱。像這樣,平時的加行功用會不斷增加。

  (七)、舉凡無念即安住,無論顯密禅靜,到此一致。如放眼萬裏無雲晴空,不雜絲毫雲煙,明朗無盡

  第七,凡是有念頭的時候我就觀破它、看破它。就是所謂的“看破、放下、自在”,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不懂空性你怎麼看得破?什麼念頭都看不破,所謂“看破放下”就成了空話。真正能看破是什麼呢?真正能看破,是因爲你知道這個念頭是虛僞的、虛假的,看破放下的原因在這裏。如果看破了,後來念頭就不來了。一開始念頭還來一下,但是像客人一樣越來越稀少、越來越稀少,後來客人就不來了。就像你散步,慢慢散步到天邊去了,遇不到客人了,沒有朋友再來了。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就是安住。停留在沒有念頭的境地當中。無論顯教、密教,禅宗、淨土,都是一樣的,到了這個地方,該安住的時候就安住,就別想著:哎呀我還有念佛的任務哪!我一天念一萬呢!如果有這個念佛的任務,你要是真的抓著不放,很難到達這一步,到了這一步你就覺得很難辦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你不管什麼功課都要放下。念頭不來了,坦然安住。

  在這個時候,如果打個比方,就是放眼看去,萬裏無雲的晴天一樣。這個晴天裏面沒有絲毫的雲彩,非常明朗,非常幹爽,沒有盡頭,沒有邊際,就是這麼樣的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當中,你就可以安心地停留了。

  (八)、身如山王,心如止水。念頭隨顯隨空淨,不是阻斷

  而且在這個時候,基本上我們身體是怎麼回事呢?身體給你的感受肯定是像大山王一樣,風也吹不動、雨也搖不動,泰山崩頂不動心,只有在這個時候能做得到。身如山王,心如止水,念頭隨著出現馬上念頭就幹淨了,念頭本身是幹淨的,所以它出現和不出現、它來和去都是無所謂的,它不會有阻隔的問題出現。

  (九)、金剛經雲:布施如(墮事)則同勇士入暗室無所見,不墮事如天已明見日出,見種種色。解悟人施行與此相同

  第九,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體會《金剛經》裏面所說的,“布施如果墮于事,如同勇士墮于暗室而無所見”。我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所有修行,如果墮于事,——墮于事就是執著著這個事相,在布施時我們不能了知所施的對象本來就是空寂的,——就會像勇士墮于暗室一樣,什麼都見不到。我們布施,還有忍辱等等修行,都是這個問題。如果不墮于事,就是說,我們已經有了以上果位、實證,如同勇士布施時見到日出、見到種種色相,也解悟了人和布施這個行爲的關系,那麼,一切就都是明朗、光耀和通達無礙的。

  (十)、夫禅宗者,真唯識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登地

  到了第十個部分,我們就知道,爲什麼說禅是“真唯識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往上一跳、一轉身咱們已經登地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