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九次課程總第十七講之:破從他體而生的自證分與依他起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4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破從他體而生的自證分與依他起
因和果的之間關系,首先自生就已不合理了。那麼,因和果之間要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去承認呢?有人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您說“自生”不合理,那是不是說,您認爲佛教中所有的因果關系都是互爲他體?只有互爲他體才能成爲因果的正理?”
月稱論師馬上又單獨對以“他體生”作爲執著的人說:“互爲他體的因果,你們找一找,到底能不能找到?”
就有很多人說:“我們能找到,包括佛自己說的法,也能找到。佛說你造了一個福田,最後得到一個福報,這個因和果之間就是一個互爲他體的關系。”
而月稱論師又舉了一些相關的例子,對這個互爲他體的因果進行說明。
破他生的這些部分是我們後面要學習的。自生的破除就在前面這幾句話。月稱論師用很短的篇幅就把自生的問題解決了,他生的破除過程比較漫長。爲什麼呢?依靠他生這個理論來建立修行體系的宗派實在是太多了,經部派的小乘、隨理派的小乘,包括隨經部派的唯識、隨理唯識等等,從小乘到大乘的唯識,乃至一些外中觀的派別,他們的思想體系幾乎都依于他生來建立。
依于他生建立思想體系,主要目的是爲了找到清淨的佛果和我們凡夫心根源之間的一個結合點。比如,在唯識宗,有一個持“隨染緣起”論的唯識宗,就說如來藏和阿賴耶識是真實存在的,如來藏中最底層的是清淨的佛果,也是佛說的,衆生心目中本來具有的佛。
因爲有這個佛你就可以修行,你具備了修行的潛在素質。你可以修行了,也可以開始來進行修行了,這個修行爲什麼能産生走向佛果的作用呢?因爲我們凡夫的心裏面,有一個心的最初的來源、第一因的來源,而這個第一因的來源是把我們濁亂的貪、嗔、癡嫁接在佛果上的一個交合點、結合點。所以,當我們修行逐漸回轉到了我們濁亂心産生的第一因的這個地方,向前再進一步就回到清淨的佛果上去了。所以,這個結合點十分重要,這個結合點使我們雖然是個凡夫,後來又回到清淨的佛果上去了。
唯識宗認爲,在隨染的緣起中,這個結合點應該是一個叫做“自己來證實自己存在”的念頭。這個第一念的産生是至關重要的,就像自性産生叁德的波動一樣,我們從清淨的心進入不清淨的層面。這個第一念,在沒有産生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産生,等到産生以後可以回憶:原來我就是那樣從清淨的地方來到這樣不清淨的地方,我從一顆清淨的心變成不清淨的心。
這叫“隨染緣起”,認爲自己清淨的和不清淨的都在如來藏裏裝著,都是如來藏裏有的。其實這個觀念跟自性産生二十叁谛有些類似。
在這個問題上,月稱論師始終不放過他們,一直追著第一因去尋找:“這個第一因和清淨的如來藏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是本來一體的關系,還是互爲他體的關系?它們若本然是一體的關系,就是自生,以前已破過,不用再詳細地破了;若是互爲他體的關系,凡是互爲他體的關系就沒有生的作用。”
這個接觸點就成爲一個關鍵。這個接觸點和如來藏到底是一體的關系,還是異體的關系呢?若是異體的關系,後面的依他起性跟如來藏就沒有關系了,這個自證分産生不了依他起,不能成爲依他起的來源,它們就這樣劃分開了,這個“自證分”就在這裏(指黑板)。
若說自證分跟如來藏沒有關系,自證分跟“依他起”有關系,那麼依他起就要把自證分包括進去,但依他起還是跟如來藏沒有關系,它們還是兩個東西。所以,清淨的就是清淨的,不清淨的就是不清淨的,你無法把它們撮合到一起。
這是中觀和唯識自古以來爭辯的焦點所在,我們也知道,這個焦點到底對于唯識宗有多重要。唯識宗就認爲,我們可以通過凡情(一個凡夫的心理)直接修行,直接獲得善取空性,回到如來藏中。回到如來藏中,自證分的問題屬于咽喉通道,這個咽喉通道讓你過人還是不讓你過人,這是個關鍵。
若自生能成立,自性能産生二十叁谛,然後自性又能回去,那這個通道一定要被承認,但自生也被破了。他生是互爲他體,沒有生的關系。像母親和兒子一樣的,母親雖然生了兒子,即使說母子間有生的關系,但實際是緣起的,我們不能追究得那麼清楚。你一說清楚、說具體了,就沒法理解下去。若說母親和兒子是純粹互爲他體的,那爲什麼會有出生的問題呢?若說母親和兒子純粹是自體的,那麼怎麼現在又變成兩個人,不是一條心呢?所以依世間的說法,所謂由母生子、由種到芽的這個過程,依世間的觀察來說,都沒有確定兩個實體同爲自體的生,也不是兩個實體互爲他體的生,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