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九次課程總第十八講之:進入“止”的前提條件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4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進入“止”的前提條件
如何進入止和觀呢?這裏,我們可以了解到它們有各自的條件,這些相關條件都列在這裏(指板書)。並不是說這些條件已經全列完了,但依這些條件,我們也能大致了解,在生活中,創造怎樣的順緣有利于得到止和觀。
進入止的條件:
第一部分,衣食方面不要成爲顧慮。
若成爲顧慮,要操心、操勞于衣食和生計,這就很難了。
第二部分,居處無惡友、惡獸等隱患。
若修行的地方隱患過多,也會讓人放不下心,無法安心辦道。
第叁部分,居處區沒有流行的疾病。
這也是一個必要條件。若本來有人在安心修行,但流行的疾病傳來了,別人生病了,或別人語言中對流行疾病的提示讓自己操心了,這個止的功夫也用不下去了。就像現在,甲型流感來了,若流感真到了身邊很多人都患上的程度,我們就沒心思修行了。
第四部分,師友之間戒行都相同。
這一點,我們今天學習的同學有很好的條件,因爲大家的戒和行基本相同,我們基本都在學習逐步地接受中觀正見。這樣一來,見和行的部分不會有太大差異,這樣的同學、道友在一起經常切磋溝通,就沒有不同見的人,不會對我們修止和修觀的根本知見産生動搖,這也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條件。有的經論中,一些特殊修行法門甚至要求:見行不同的人不許共住;或要求不能共喝一條河裏面的水;或知見不同的人在河上遊洗了手,這條河的水就不能用了。
第五部分,居處白天沒有很大的喧囂、喧擾,晚上能比較寂靜。
這五個條件主要談居處(居住的處所)能讓人心生歡喜。心生歡喜的地方利于修行止(奢摩他)的功夫。若拿到《清淨道論》中,這個條件還會更嚴,有十八種,包括聽到雞犬聲都不太容許。《清淨道論》對修止的要求,好幾處是針對僧團、出家的僧衆說的,這裏講的範圍就更廣泛些,這是我們基本能做到的一些條件。
第六部分,對衣食等等,能夠少欲知足。
對現代人來說,少欲知足是一種極其難得的素質。我們基本要把現代高速經濟發展、物質繁榮的社會看得很淡很淡,才能少欲知足,否則一個狂潮來了,我們就跟著搶購去了,少欲知足就有點難辦到。我們一個修行人,雖然常常都要有一個隨許世俗的態度,但是也還另外要有一部份是觀察的:要觀察我們在世間生活時,有多少地方是過分隨流、幹擾我們心性的。
第七部分,斷買賣貿易雜緣,斷醫蔔星算等邪命。
買賣貿易這些部分,即使在一些職場中,也不要過分操心細節。對細節操心太多,真的對我們修止有所不利,讓我們心力過分憔悴,過分繁瑣。還要離開一些雜緣,還包括醫、蔔、星、算,醫、蔔、星、算這些都算是邪命自活。在戒經中,作爲一個居士,不應該邪命自活。
邪命自活有很多種。如果以醫爲職業,那也就不說了。但若非以醫爲職業的人,學一點,給別人弄一弄病,或者作爲一種長處,或者是蔔筮,“你名字不好,你家風水不好……給你算一算、拿一拿、推一推……”給人的心理暗示,實際都會讓別人操心,讓別人對自己的居處、命運産生各種憂慮,這事實也都不利于我們修止——你首先讓別人止不了,自己止起來也就難了。星算,中國的算法、算術很多,如鐵算盤、紫微鬥術、周易、八卦、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多得很,但這些道理,無論算得多好,都會與自己修止的前提條件相違背。
第八部分,行爲不損他,有則速忏。
這就是戒行了,戒行的核心內容是不要去損害他衆生。
第九部分,斷非分的名利追執。
我們見到,現在的信息社會,時時處處都帶有名利色彩。非分的追逐和執著,這是我們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