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九次課程 第十八講之:修“止”的善巧

  《入中論》第九次課程總第十八講之:修“止”的善巧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4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修“止”的善巧

  我們來看看善巧。“條件”就是必要的,是我們可以人爲爲修行創造的,這些稱爲“條件”。“善巧”是什麼呢?“善巧”就是我們可以投巧的地方,可以找捷徑的地方。

  修止的善巧:

  第一,心過外散,可專注或思維佛像而攝心。

  心過分外散,不利于我們修止,該怎麼辦?或者說我們的工作關系,我們的工作每天都是信息千千萬萬的,或者說分別心千千萬萬,讓我心靜不下來該怎麼辦?有一個特殊的善巧:專注佛像。可以請一尊自己比較滿意的佛像,供在面前,睜開眼睛看佛像。若佛像的體積小,就看他的全體;若佛像的體積較大,我們就看這尊佛像的某一局部,比如眉間、眼睛、白毫、肉髻、發髻等地方,都可以。總之,我們選擇的關注對象,不要信息量太大,選擇一個利于我們把心收起來、信息量較小的部位,進行關注。我們在關注佛像的過程中,逐漸逐漸地,心就能慢慢收起來了。

  關注佛像,表面是一個修觀的方法,但它具備修止的作用。因爲佛往往是我們敬重的對象,對這個敬重的對象,專注一緣,這跟我們信心中專注的那部分産生內外的呼應,使我們能盡快地讓散亂心皈依,專一下來。

  第二,自然正坐,離沈掉。

  有時候,我們心過分散亂,是源于我們在坐的時候,坐得不夠舒適或不夠端正。有時外面並沒有散亂的幹擾因素,但因我們坐的姿勢不夠輕松、不夠端正,也容易讓我們的心散亂,過分外散。

  第叁,以禮佛、皈依、忏過等攝心。

  用這些方式也可以攝心。很多時候,散亂心是因爲我們對信心的關照太少,或內心對因果不夠關注,那麼在禮佛、忏悔、皈依的過程中,心自然就收攝起來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