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九次課程總第十八講之:止正行中“五種過患、八種對治”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4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由以上這些在止觀方面的助緣,我們就可以進入正行。
在正行,我們首先要關注五種過患,即讓我們得不到滅定的五種過患:
第一,懈怠;
第二,忘失師教。
我們忘記了關于修行正定的言教。
第叁,沈掉。
昏沈,或過分散亂、掉舉了;
第四,不行對治。
當我們的問題出現,需要如前面對治,該對治的地方我們不修對治。比如,嗔心起時我們還嗔恨,沒修慈心觀,不修對治;
第五,過後對治。
比如,嗔心生完了還在修慈悲觀;貪心過後了還在修不淨觀。過後對治是一個非常大的麻煩,會讓自己始終都與定境隔著一段距離。
這些情況也是各有各的因緣。
懈怠和忘失教授,障礙等持的加行。什麼叫做“等持”呢?比如,剛才所說的修行有止、有觀,止、觀的兩種修行缺一不可,若缺了一部分就不叫“等持”;若二者真的都沒缺,這種修行就叫做“等持”的修行。“等持”是不是就是圓滿的成果呢?不是,“等至”才是圓滿的成果。“等持”和“等至”是止、觀進行兼顧修行的兩個專門詞彙。等持是因,屬加行中的因;等至是果,是不需要加行的結果。這兩個名詞不是特定指果位的,它是指事件的,專門對過程進行判斷:凡屬修行過程中的,止、觀都兼顧修行的,就都稱爲“等持”;凡已達到結果的,都稱爲“等至”。所以等持爲因,等至爲果,這樣一來,對等持、等至,我們就好理解了。
等持,奢摩他(samadha),正定,叁昧(samadhi)等等,都是同一個詞的不同翻譯。《一切經音義》中解釋:
叁昧(莫蓋反。或此言叁摩提。或雲叁摩帝。皆訛也。正雲叁摩地。此譯雲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謂持諸功德也。或雲正定。謂任緣一境。離諸邪亂也)。
《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五說,修禅波羅蜜,經過十個階段:
“善男子。菩薩行禅波羅蜜。以十法爲首。一者安住善法。二者心緣一境。叁者緣境等至。四者正定。五者禅解脫。六者定根。七者定力。八者壞煩惱怨。九者定聚圓滿。十者護法叁昧。是爲十。”
進入正定之前的那個階段叫“等至”。“等至”是叁摩缽底(samapatti)的義譯。達到(apatti)止息寂靜(sams)的過程就叫“等至”,這是進入正定的准備階段,又譯作“欲入定”。
《一切經音義》中解釋:
叁摩缽底(梵語也。唐雲定。或雲等至。初入定)。
叁摩缽底(此雲等至。謂由加行。伏沈掉力。至其定位。身心安和也)。
昏沈、掉舉,障礙等持的正行。
不行對治和過後對治,障礙等持的增上,障礙增上生。
這五種過患需要用八個方法對治。
第一,信。就是信心,對正理的信心,對正法和自己修行的信心。
第二,欲。這個“欲”可不是簡單的欲,屬于正法欲,對正法的一種希求之心。
第叁,勤(精進)。
第四,輕安。當我們産生輕安時,身心在愉悅狀態中,懈怠和忘記修行訣竅這兩種情況就不會再發生了。
第五、第六,正念和正知。正念和正知也可以對治昏沈掉舉和忘失言教。
第七、第八,思和舍心。不行對治和過後對治,這裏的對治方法是思,尋思的意思,思考;還有舍心。這兩部分就能對不行對治和過後對治進行調整。過後對治就要用舍心,不行對治就要用思。
以上是八種對治。
我們現在的修行模式,雖然不一定每部分都用得上,但等修入正行時,只有這些方法,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可談的了,所以它是一個全面概述。我們現在可能某部分用不上,但並不等于以後也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