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十九講之:玄奘大師譯《道德經》爲梵文—打下佛法區別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基礎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玄奘大師譯《道德經》爲梵文—打下佛法區別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基礎
大家下午好!
接著上節課,今天學習《入中論》如何破他生。
破他生前,我們已了解到,自生的觀念有問題,無法成立。自生的思想,較早是源于迦毗羅仙人,幾萬年前就有了這一明顯的思想派別。而且自在黑著作了《金七十論》,論中介紹了迦毗羅仙人,他一千年到人間一次,反複提醒一位婆羅門青年:“這個世間是無常、不清淨的,你應該開始修行。”通過叁次提醒,青年人認爲他的話有道理,開始修行了。
大家若以後補充閱讀《金七十論》,可能會發現,真谛叁藏翻譯這部論時,有的地方沒直接區分佛門和外道的名相,混用在一起。由此,我們能感受到一種——玄奘大師在經論翻譯中爲後世留下的巨大恩德。《金七十論》對世界造物之神的稱謂,所用的中文詞就是“世尊”;翻譯最後修行獲得寂滅,“涅槃”等等詞彙都用進去了。也就是說,若不能明辨是非,或對中觀見比較明晰,看這部論時,會覺得,《金七十論》描述的神造出世間,獲得解脫後世間被他收回、神我、自性在獨立的過程中通過修行,神我自性又收回世間,恢複獨立,回歸涅槃,這一過程中,整個狀態和我們修行得到涅槃的狀態一模一樣,就會認爲這是條百分百正確的修行道路。
這一點,唐代玄奘大師譯經時就注意到了。他到那爛陀寺學習期間已獲得很大的成就。當時他附帶做了另外一些工作,將漢傳佛教某些過去的資料以及漢文化的傳統經典翻譯成梵文。《道德經》就是其中一例,現在《道德經》有玄奘大師很好的梵文譯本。
當時有很多人勸玄奘大師:“您翻譯《道德經》時,若翻譯“道”,就直接用梵文的“涅槃”翻譯;若翻譯修行,您就翻譯成佛教的道次第;若翻譯世間的一些概念,您就完全以佛教的因果輪回、六道這些詞彙配置進去。這樣一來,後來的印度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時,就會認爲中國所有的傳統文化歸屬于佛教教義,這不就讓佛教更發揚光大嗎?”
玄奘大師當時堅決反對,認爲翻譯過程中不能這樣做,“道”與“涅槃”有區別:“涅槃”是沒有余依,是最爲究竟的獲得空性正見的智慧,《道德經》中的“道”,包容不了這麼龐大的信息量。所以他直接借用道家學說中有類似含義的詞彙來表述,以表達效果相應的梵文詞彙翻譯,不與佛教詞彙混淆。(如中觀,被俗稱爲中道,這也是不嚴謹的,有被俗解成中庸之道、或中和之道的嫌疑)
玄奘大師譯《道德經》爲梵文,借用國際間文明系統的巨大框架,打下了佛法區別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基礎,成爲保障佛教永恒不變異的金剛甲胄。雖然,文化如水,佛法如船,水漲可以船高,但是,如果船已經不別于水了,那麼,非但佛法之船不能渡人,且其唯一功效,只能是推助俗流,哪能有解脫“苦”的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