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十九講之:異熟果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異熟果
再來看五種果。
第一種果叫做“異熟果”(Vipāka-phala)。
《俱舍論》雲:“異熟無記法,有情有記生。”
異熟果是沒有道德善惡特性的(無記)法,非善非惡。屬于有情,只有有情可以感受異熟果,山川等無情物不能感此果。異熟果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有情應當承受的結果,本身不是善業,也不是惡業,但它從先前的或善或惡的(有記)業而産生。
“論曰。唯于無覆無記法中有異熟果。爲此亦通非有情數,唯局有情。”
只有在無記法中才有異熟果。它不覆障聖道,所以又叫“無覆無記”。由于有一些無記法是屬于有情(衆生)的,另一些不屬于有情(衆生),所以作者具體解釋說,異熟果這種無記法是屬于有情衆生的,就是說,在有情中産生。
爲通等流,及所長養。應知,唯是有記所生。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記異熟,故名有記。從彼後時,異熟方起。非俱無間,名有記生。如是名爲異熟果相。
在有情中的果法,或者來自與果相似的因,或者由食物長養而成。因此作者具體解釋說,“從有記的業産生”。說“有記業”,因爲它産生異熟果,有記業指惡業和有漏的善業。從這種業,之後,——不是同時,也不是立即——産生出異熟果。
我們人也如此,這一生,我們能生下來,這個果,基本可算異熟果。而且這種無記果還是有漏的,它不是無漏的。若是無漏的,就從叁界中出去,不在這裏受生死了。
“非有情數亦從業生,何非異熟?以共有故。謂余亦能如是受用。夫異熟果,必無有余,共受用義。非余造業,余可因斯,受異熟果。”
[問難:]沒有生命的東西,山川河流,不是也從善業惡業而生嗎?爲什麼不說這些無情物是異熟果?
[回答:]因爲無情物是大家共有的。所有人都能受用它們。然而異熟果,只能是造業者自己的。我所造的業,別人永遠不可能感受到它的異熟果。
五種果中第一種果——異熟果,我們就知道了:異熟果逐漸成熟的地方、成熟的土地,就是衆生的身心相續(人或其他衆生的生命的身心的這種相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