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十九講之:第一次經典結集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第一次經典結集
首先是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形成,這與釋迦牟尼佛的圓寂有關。
釋迦牟尼佛圓寂前,講述了《涅槃經》,講述了僧團將來應如何發展、如何管理、僧團和居士弟子間應如何交流、如何進行參學。雖提出了這些要求,但後來還是出問題了。大約在佛圓寂不久,就已開始有些問題了。(《大唐西域記》卷九說第一次結集在佛滅後叁個月。)
佛滅後叁個月,在王舍城,阿阇世王作外護,在毗婆羅山旁的七葉窟建立了一個很大的精舍,迦葉尊者作主持,集合五百位阿羅漢進行第一次結集,叫做第一次經典結集。
阿阇世王的結集有一個要求:把佛說的所有經典全部結集到一起,以後不能再隨意竄改文意,而且以後佛教的僧團,要順這一大方向發展。
首先由阿難尊者背誦佛所說的法,迦葉尊者向他提問題,他回憶,然後大會批准他的複述。在結集過程中,就發現有漏洞了。
首先,關于釋迦牟尼佛遺囑中,雜碎戒可以舍、隨方毗尼該如何安排,這個問題阿難尊者就不能確定。只要這個問題一留下,就埋下了第二次結集的伏筆:第一次既然解決不了,我們就盡所有人的力量,搜集更多證據,來進行第二次。對第一次結集,吉藏大師則說有近千人在七葉窟結集。
結集過程中,阿難、迦葉等大尊者都參與了,迦葉尊者憑自身的威信,使其中大大小小的是非都化險爲夷、化爲無有了,但結集完後還是出了一件事。
當時有一位叫富蘭那的大尊者,就跟迦葉尊者辯論律藏和經藏的問題。富蘭那尊者與富樓那尊者不是一個人,富樓那尊者在佛的弟子中善于說法,而富蘭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剃度出家的第七人,可想而知,在當時僧團中有多大威信。雖然迦葉尊者掌握著衣缽,威信很高,但第一次結集完後,富蘭那長老仍然認爲有問題。一結集完,富蘭那長老就帶領五百位比丘來到王舍城,跟迦葉尊者辯論律藏和經藏的問題。
富蘭那尊者說:“我親自從佛那裏聽到教誡:我們吃東西,不用淨人往手上過渡,施主若供養,可以接過來直接吃;若吃水果,並不需要作淨,不需要把水果去皮也可以吃;若沒人幫忙,乞食時遇到困難,比如向七戶人家乞食還化不到飯,就可以開緣,向更多人乞食。”
但第一次結集中明令:比丘托缽只能托七家,若托完七家還找不到飯,當天就只能挨餓,不能再找了。
這些意見提到迦葉尊者面前,已經非常激烈了,因爲富蘭那尊者的意見也是佛親口對他說的。他說:“我絕不妄語,我在佛身邊也有很多年,也是佛親手剃度的第七位比丘。你們如此結集,雖然口徑一致了,但不符合我聽到佛親口說的法。”
這裏其實就已有一問題:佛的這種開緣,很可能是在二轉*輪和叁轉*輪中說的。二轉*輪和叁轉*輪的法要,很多是大乘典籍,而他們的這一次討論,可說基本只是討論初轉*輪的律藏,初、二、叁轉*輪法要的歸類工作,當時並沒有做得很妥善。
因此,這個爭論在當時肯定沒有結果,就因爲迦葉尊者的權威性,富蘭那尊者最後放棄了。但這些討論、疑議依然存在,這種疑議逐漸就隱藏下來,過了不久,發生了另一件事,進行第二次佛教的經典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