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十九講之:後來的經典結集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後來的經典結集
第二次經典結集實際是一次大辯論會,用現代話說,就是一次大論壇。這次也是帝王作功德主,出錢做這個論壇。根據原始記載,這次來的大人物有七百個,比前一次還多。這次大辯論沒有選舉論壇主席,誰辯論贏了誰就是主席。
辯論的問題有“角鹽淨”、“二指淨”等十個問題。
佛滅後一百年,吠舍離城的比丘放松了某些戒律,他們提出十項革新。
第一,可以用角器保存鹽等,以備日後使用。第二,日中以後,日晷的影子移動兩指寬,仍可以進食。不詳細列舉。第十項,是可以接受居士的金銀布施。
對當時最保守的長老來說,這是“十事非法”(這十件事情是非法的),一定要滅除。但若辯論不過,經論依據不足,還不能滅除。
所以圍繞“十事非法”進行的第二次大辯論會,就是第二次經典結集。
第叁次經典結集在佛滅後二百叁十六年。護法是阿育王,他討論的是假僧人該不該供養的問題。現在佛教界條件還不夠完善,還沒有勇氣討論這個問題,但那時已討論了。
有人借佛教名義掙錢,有人借佛教名義混飯,這種人跟僧團一起進出時,也無法調查他們的原始身份。因爲大家都是外來的,都是敞開的,想來住就住;而且僧團間彼此獨立,這邊趕走了,到那邊還能接著騙。對這種人,應該采取什麼方式通報?居士該不該供養他們?供養他們有沒有功德?
這就成爲第叁次論壇的主題。
本想通過第叁次論壇,把第二次結集沒解決完善的“十事非法”問題也解決,然後把第一次結集時富蘭那尊者的問題也解決完善。結果這一辯論,不僅該不該供養假僧人的問題沒解決,前面所有的問題都疊加起來了,變成了一次巨大的辯論會。對于供養問題,形成了五百條主張供養的意見,五百條反對供養的意見,共一千條意見。
本來只是根本說一切有部的上座長老,與經量部年輕僧人之間的辯論,這一下就裂成了十四部。沒有新的經典經論結集出來,但十四部的宗派已形成了。
實在沒辦法,伏筆都留下了,一千條意見都做好記錄,留待下次解決。
過了很久,大約在佛滅後四百年,進行了第四次結集。迦膩色迦王作護持,彙集迦濕彌羅國的五百阿羅漢,結集叁藏,並且解釋。
以昙無德上座爲主進行辯論,結果也沒有總結意見。沒有大的收獲也就罷了,但這造成了一個很不好的後果:十四個部派後來發展而變成二十個部派,部派數量有增無減,所爭論的問題也有增無減。
這是四次經典結集。
四次經典結集,逐漸地完成了小乘的經量部和根本說一切有部獨立論典依據的成型。
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