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二十講之:大毗婆沙論的形成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大毗婆沙論的形成
第四次的結集,二十個部派就基本形成了。這次結集是在迦濕彌羅,迦膩色迦王時期。迦膩色迦王支持根本說一切有部這些原始部派的長老,但因相關問題的爭議沒有統一,就使第四次結集形成了一部保護根本說一切有部的論典。
爲什麼要保護根本說一切有部呢?迦膩色迦王認爲,其他十九個部派,離佛教真實的精神都太遠了。爲保護根本說一切有部,集中五百位阿羅漢尊者,以經典作依據,把他們的正見全部集中,形成一部論。在衆多經典中抽取精要,使這一部論能足夠完成根本說一切有部的發展體系,使其有體系地進行發展。《大毗婆沙論》只是一部論,但它有兩百卷之多,而且幾乎集中了當時經藏的精華,集中了五百位大阿羅漢的智慧才形成,這是迦膩色迦王一生中最大的作品。
《大毗婆沙論》是四次結集中最後一次結集的最後一個作品。這四次經典結集,可說,前面是跟佛有關的經律論的成就,而第四次結集使部派中産生了第一個系統的依據——《大毗婆沙論》。論藏時代就從第四次結集的結尾部分開始。
因爲《大毗婆沙論》的産生,日後爲了維系哪一宗派的主張,造一部論就成爲一個衆望所歸的做法。但這個做法不是一般人能做成的。比如,五百位大阿羅漢的智慧才形成《大毗婆沙論》,那麼以後的論典要形成,若說有優于《大毗婆沙論》的觀點,那作者一個人的智慧,要超過五百位大阿羅漢的智慧,有這樣的能量才能來做這件事。
《大毗婆沙論》出現于公元二世紀末(約佛滅度後六百年),這些觀點當時主要活躍在迦濕彌羅。
迦濕彌羅就是根本說一切有部那些上座比丘飛離江面後所到達的地方。當時,迦濕彌羅的這些長老都很珍惜《大毗婆沙論》,把它作爲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宗論(宗派依據的論典),這些長老就被稱爲“毗婆沙師”——他們的弘法都說自己依據的就是《大毗婆沙論》。凡依據《大毗婆沙論》的,在當時弘法的地位就會被確認;不是講這部論的,當時的地位就很難被確認。
有部見解的系統化,就出現在這樣一段時間。《大毗婆沙論》出現的前後,還出現過另外一部論:迦旃延尼子著作的《發智論》。在《發智論》出現的前後,又有《六足論》等一些論典出現。伽膩色伽王在《大毗婆沙論》中的敘述方式,著重是爲辨析《發智論》和《六足論》觀點的對錯。爲辯論這些問題,《大毗婆沙論》結集成功。
《大毗婆沙論》的形成,實際使根本說一切有部的理論水平達到了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