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十次課程 第二十講之:經量部的宗依

  《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二十講之:經量部的宗依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經量部的宗依

  在這些基礎上,後來出現世親論師,對《大毗婆沙論》進行調整,寫下《俱舍論》,另一位論師诃梨跋摩又寫成《成實論》。這兩部論是經量部的思想來源,時間約在佛滅度後九百年。這兩部論是基于《大毗婆沙論》的,但世親論師覺得《大毗婆沙論》中有一些不夠圓滿成熟的觀念,所以後來造了《俱舍論》。在《俱舍論》基礎上,後來又産生了《成實論》。

  《俱舍論》主張的“有”與《大毗婆沙論》主張的“有”有所不同。當時,小乘的一些僧衆除相信《大毗婆沙論》外,對《俱舍論》不大以爲然:“《俱舍論》改變了《大毗婆沙論》的主張,這還得了?現在一個人寫出的一部論,就隨隨便便能改變萬聖千賢的共同主張嗎?”

  當時有一位衆賢論師造了《俱舍雹論》,與批評《大毗婆沙論》的人論戰,論中說:“我要把你們都挽救回《大毗婆沙論》中,讓你們舍掉所有的邪見。”

  同時,另一位論師诃梨跋摩造《成實論》,創立了小乘的空觀理論來抵抗一切有部“諸法實有”理論。就這樣,《俱舍論》、《大毗婆沙論》這些論典在論證過程中不停地有新觀念産生。

  很多經部論師對《俱舍論》和《成實論》情有獨鍾,認爲這兩部論才是進步的,且與佛所說的大乘經論沒有太多鴻溝,可以溝通。對《大毗婆沙論》的觀點,他們常會討論說,《大毗婆沙論》可能還是有一些問題。

  《俱舍論》和《成實論》的成型,産生了什麼結果呢?就是凡在物質世界可被安立爲實體的法要,《俱舍論》它們都不破;凡在物質世界不可被安立爲實體的法要,它們都破之。比如概念性的法要,說它們是實有就不對:心裏想的一個紅色杯子,這是概念性的,並不實有,就要破。

  實體的法要上有作用,能生生不息、無常發展的,這是屬勝義谛;沒有作用,不能發展産生果實的,是屬世俗谛。能産生生生不息這種發展的,因爲發展到了最後就能得到勝義谛的果實。比如,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對世間的看法在不斷改變,我的這個生生不息是什麼呢?生生不息是認爲我以往對世間的理解是不成熟的,我對世間的理解,會認爲世間越發靠近無爲法,那麼實有的微塵和刹那最終都是要歸入無爲法的,像這樣確立的就被稱爲勝義谛。其他不能發展,不能産生果的所謂無情物的這個世間,那就屬世俗谛。

  《成實論》和《俱舍論》的這些說法有了初期的一些成果,很多人就開始來學習了。從初期到中期的發展,也就是唯識宗逐漸興起的過程,這個時候有很多的論師出現,對《大毗婆沙論》進行比較、討論的場合也多了起來。尤其到了最後的晚期,若就接近大乘的方面來說,晚期的《成實論》可說比《俱舍論》更精到。舉例來說。

  第一,《成實論》認爲虛空的體性不真實。若說世間一切實有,那虛空怎麼辦?虛空也用微塵去說,微塵是虛空的本質嗎?那不行。《成實論》果斷地修改了《大毗婆沙論》的說法,認爲不能把虛空確定爲實有法。

  第二,《成實論》認爲受、想、思考這些法要中沒有色法。受、想、思考中,即使我看到了外境,産生了一個影像,這個影像也不是由微塵構成的,這個信息無需由極微的一些小微塵構成,這裏面沒有色法,沒有物質的東西。

  第叁,《成實論》認爲沒有無表色。“表色”是什麼意思呢?“色”就是實有物質,“表”就是表現。“有表色”就是說,凡是一個物質是真實有的,它就表現出來了,你就能發現它。“無表色”是說,這個物質雖然是有,但它像暗物質一樣存在,你發現不了它的蹤迹。

  《成實論》認爲,無表色是沒有的。有表色和無表色是《俱舍論》中成熟的概念。很多學物理的人喜歡討論這個問題,就是有的物質即使存在,但它沒有形象,你看不到、發現不了,這就可歸納爲無表色。但當《俱舍論》提出“無表色”這一概念時,《成實論》就果斷地把它修改過去了,說無表色這個概念不存在:既然是實有法,它就已表現出來了;既然沒表現出來,那就根本沒有無表色——沒有那種表面上看不到,實質上有的東西。

  第四,《成實論》中還有這樣的說法:過去、未來不是實有的。這點對《大毗婆沙論》的修改,可說非常進步。雖因缺乏後盾的理論基礎,《成實論》無法轉移現世的實有,無法一下進步那麼多,但很勇敢地把過去和未來的實有放棄了,這點是《成實論》對《大毗婆沙論》觀念的大膽改變。

  第五種說法就更令當時的小乘咂舌:沒有實有的本體,對世間實有的法,找不到它根本的本體。這一點就讓很多人對經量部喪失了信心,認爲經量部的說法怎麼跟北方佛教一模一樣了?我們該不該確定它就是佛所說的法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