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茶道茶 影響成都影響世界(史幼波)

  禅茶道茶 影響成都影響世界

  作者: 史幼波

   源遠流長的宗教文化,對一個地方的民俗民風、普通民衆的性格心理、社會文化的結構層次等,往往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爲“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正好就是曆史上宗教文化繁育生長的豐沃土壤。成都作爲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和佛教文化的曆史重鎮,一直都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爲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作爲民間土壤中影響最深、涵蓋面最廣的佛、道信仰,也是成都地方文化衆多元素中極爲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專題系列從佛道信仰對地方民俗的影響、成都著名佛寺道觀、成都佛道藝術,以及佛道信仰對成都茶文化、飲食文化、市井文化、民間節日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全面勾勒出成都佛道信仰與民間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對認識成都地方文化、了解成都人的獨特性格、構建和諧的天府之國,提供一個新的文化參考角度。

  有“茶仙”之稱的唐人陸羽,在其著名的《茶經》中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栀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榈,葉如丁香,根如胡桃。”又說蜀中茶的品級,“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漢州又下。”《神農本草》中說:“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淩冬不死,叁月叁日采幹。”在這些中國早期的典籍之中,凡是說到茶,都離不開巴山蜀水一帶,那時候成都平原和盆地周邊山區,氣候溫潤適宜,正是中國茶的原産地之一。

  陸羽所在的唐朝時期,中國疆域廣闊,對外交往頻繁,國都長安更是當時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的主體精神,就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而西蜀成都又是大唐天子兩度避亂駕臨之地,所以,蜀中的茶文化也一度冠蓋于全國。

  東方民族全民皆好飲茶,傳至西方之後,如今飲茶更成爲風靡世界的叁大無酒精飲料之首。法國人認爲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英國把茶視爲“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日本,飲茶的傳統則與中國一脈相傳,他們不僅視茶爲“百病良藥”,還將之提升到“道”的高度。現在的中國,雖然西洋飲品席卷而至,且品種花樣繁多,但除了吸引小孩子那好奇的眼球外,對全民飲茶的習慣並無多大改變。究其原因,飲茶除了解渴這等功能性的實用價值外,內裏還大有文章,其精神高度和文化含量,是一切外來飲品所難以企及的。

  寺廟道觀的茶藝茶禮

  就成都而言,老成都人愛坐茶館,其嗜茶好飲之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各地。無論市區鄉鎮、鬧市野外,大小茶館可謂比比皆是,一直到今天也長盛不衰。那裏的竹靠椅、小方桌、叁件頭蓋碗茶具、老虎竈、紫銅壺,以及茶倌跑堂時添水吆喝的特色,都形成了一套川味濃郁的茶館文化,難怪世有“蜀土茶稱聖”之說。

  其實,中國茶從一誕生起,就與蜀中高邈而神奇的禅、道文化密不可分。

  在唐代,蜀中禅、道盛行,這些修行之人除日常看經習教之外,最重要的修煉方式,就是長時間靜坐,以期“存神靜慮”、“調息入定”,一般俗稱打坐。無論是禅、道兩家,對靜坐修行的要求,除晚上不吃任何食物之外,還要求排除所有的雜念,專注于一心一境,這樣才可能達到身心輕安明淨,最終開悟證道的目的。靜坐修行最大的障礙是昏沈嗜睡,心不清明,而飲茶所特有的提神養心、換氣醒腦的作用,既可以讓出家人有效地保持長時間靜慮存神的功夫,又可使他們晚間減輕饑餓感,增強體質。所以,當時無論是禅門還是道家的修行人,都首選上好茶葉作爲其助道的飲品;日常的寺廟經濟也以種茶、製茶爲主。到了後來,寺廟道觀形成了飲茶的定製。佛教寺廟以“請茶”、“普茶”等作爲日常禮儀;而道觀裏則以入“茶寮”參加“神仙茶會”爲禮儀。由此看來,在禅門、道家的禮數當中,吃茶這種休閑娛樂的方式,早已從它的原始功能中衍化開來,上升爲一種修心養性的精神活動。

  唐人飲茶,以煮茶爲主,到了宋代,改唐人的煮茶法爲點茶法,並在色、香、味上更加精細講究。至南宋時,又出現泡茶法,使飲茶之習得以簡化,從而由寺廟宮觀普及到尋常百姓家。宋代飲茶技藝如同當時的其他傳統藝術一樣,均已達到一個高峰。這在整個曆史上是鮮見的,沒有哪個朝代的文人如宋人一樣熱衷于茶的感官趣味。當時的著名茶客大多數都是著名文人大家和僧道中人,如歐陽修、王安石、蘇門叁傑、黃庭堅、梅堯臣等,以及與他們作方外之遊的名僧高道。當時的情形是詩人寫茶詩,書家寫茶帖,畫家工茶畫。而普通老百姓,則把飲茶作爲增進友誼、融洽社交的手段,並發展成爲民間禮節。據載,北宋流行的民俗是,有人搬進新居,左鄰右舍便要彼此“獻茶”;鄰居之間請喝茶叫“支茶”,等等。宋人對茶的熱愛使茶藝有了極大的發展,甚至以“鬥茶”、“茗戰”這種激烈的品茶競爭方式,作爲日常娛樂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茶葉生産方式和飲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沖泡法的興起,使從唐宋沿襲下來的茶具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明代的紫砂壺藝的興起,是明代茶葉文化的一個豐碩果實,清代則使茶館文化更加深入民間。

  成都茶館,除了供人們閑時品茗之外,更是重要的娛樂場所和社交場合。聽戲看書、紙牌麻將、賞花買彩票、談生意做交易,諸如此類,可謂是成都市民社會生活習俗的一面鏡子。可以這麼說,如果不去成都的老茶館,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成都人的精神狀態,更不可能體會成都地方獨具魅力的民間生活。

  蜀中禅茶:日本茶道的源頭

  一天傍晚,在極具傳奇色彩的日本一休禅師的道場裏,一位嗜茶如命的年輕禅僧結束了一天的苦參,端起自己心愛的茶具,准備用那清香沁人的茶湯,滋潤一下已經精疲力盡的身心。但是,就在茶碗剛剛送到嘴邊的一刹那,悄悄來到他身邊的一休禅師,突然在他耳旁大喝一聲,緊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起鐵如意,將他手中的茶具打落在地!

  這是在日本禅宗史上意義非凡的一刻!——應聲粉碎的,不僅僅是那套名貴的日本茶具,也包括這位年輕禅僧內心的是非得失、名利榮辱、苦樂生死!在一休禅師的鉗錘棒喝之下,這位名叫村田珠光的年輕禅僧,終于在飲茶的一瞬間大徹大悟了!到了今天,他已經被全日本尊奉爲“禅茶之祖”了。

  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後,他的老師一休禅師便將自己平生所得的禅法心髓傳給了他,並且還將自己秘藏多年的寶貝——來自中國成都昭覺寺的一代宗師圓悟克勤禅師手書的“禅茶一味”遺墨,一並傳付與他。珠光對這幅墨寶珍愛之至,一直將它作爲自己的茶室挂軸懸在正中,以時時提醒自己,要以一個禅者的堂堂威儀進行點茶、品茗、洗心。

  也正因爲這個緣故,在後世日本的茶道儀禮中,其第一要具,便是茶室之中必須有格高脫俗的字畫挂軸,尤其以高僧大德所書之佛言祖語和曆代禅門祖師畫像爲極品。圓悟祖師的這幅“禅茶一味”墨寶,如今仍保存在日本奈良的大德寺中,成爲日本禅茶的至寶。想來也只有在這樣恒時散發著德行光輝的墨迹面前,人們才能虔心恭敬,才能從袅袅出壺的茶香中,品嘗出禅茶中的妙谛來。

  除了圓悟祖師這一幅“禅茶一味”的書法以外,日本禅茶與成都還有什麼淵源呢?

  原來,茶葉的栽培製作自唐代傳入日本之後,到了宋代,寺廟飲茶之道的東傳,形成了日本飲茶文化的第二次高潮。當時成都昭覺寺一代禅門領袖圓悟克勤大師的臨濟宗法脈,經由得法弟子佛海慧遠,傳至日本來華參學的睿山覺阿上人,想來這幅“禅茶一味”的墨寶,可能就是此時傳至日本的。成都昭覺寺圓悟禅師一系法脈經過數代傳承,使臨濟禅宗在日本大興于世。據《巴蜀禅燈錄》記載,鐮倉時代全日本有24家禅宗,其中20家都是出自成都昭覺寺圓悟克勤禅師一系。

  對于日本茶道中的“茶禮”,普遍的說法是來源于成都大慈寺的“無相禅茶之法”。當年昭覺寺圓悟克勤禅師的師父、綿竹人五祖法演,便曾在成都大慈寺學習佛教經論及佛門禮儀,對大慈寺曆代相傳的茶禮也十分熟悉。他離開大慈寺到湖北省黃梅縣五祖山講禅,向同門師弟劉元甫談及大慈寺的茶禮,劉元甫以此寫了一本《茶道清規》,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飲茶理論。

  後來,蜀僧道隆禅師東渡日本,先後擔任日本多家寺院的住持,將大慈寺傳承已久的茶禮也傳遍了日本。道隆收有一位日本弟子南浦紹明。這位紹明禅師後來又到中國求法,並專程將劉元甫所著之《茶道清規》一書請至日本。從此,日本寺院僧堂中僧人的飲茶禮儀無不帶有成都大慈寺的影子。《茶道清規》中“和、敬、清、寂”這四個字,正是如今日本茶道的“四規”,成爲茶道信徒頂禮膜拜的最高宗旨。

  青城道茶:道家養生的仙品

  至于道家飲茶,原本並不講究太多的規矩形式,而是從道教貴生、養生的目的出發,以茶飲的自然藥用價值來助長道行功用。如果說佛家之禅茶,重視的是靈明玄妙的精神品質的話,那麼道家之道茶,則偏重于長生保命、益壽延年之功果。

  蜀中産茶,曆來以雅安蒙頂茶、青城山雪芽、大邑霧中茶、峨眉竹葉青等最爲著名。這幾處盛産茶葉的地方,在過去都是道教所謂的“仙家靈地”,尤其是被後世道教尊爲“第五洞天”的青城山,更是翠峰幽谷,溫潤怡人,適宜茶樹的生長。加之此處爲仙家修真的聖地,地脈風水奇佳,物産多含靈氣,故曆來盛産仙茶名品。

  道教有多神崇拜的傾向,所謂“聰明正直,死而爲神”,因此以著述《茶經》而聞名的唐人陸羽,自然也就被尊奉爲“茶神”。青城山上如今有茶神廟,不僅供奉了陸羽,同時還供奉有神農氏的石刻像。相傳南朝著名的煉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過道,他在《雜錄》中說:“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

《禅茶道茶 影響成都影響世界(史幼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