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風雨 20· 束縛與解脫

  束縛與解脫

  

  多半的人都會覺得,我們活著有很多束縛、痛苦,和無可奈何的事;且一般人都會將之歸咎于外在環境的逼迫,如被父母、長官、法律所拘束等。故爲了掙脫這些束縛,必求脫開于這些環境。

  

  然以佛法來看,束縛主要非來自外在環境。如《阿含經》中有謂:非黑牛系白牛,非白牛系黑牛;而是其間之轭,爲之系也!」我們之所以被束縛,既非我甘于束縛,亦非外境硬牽住我不放;而是被其間的「欲望」所束縛。會被什麼欲望所束縛呢?

  

  安全感

  

  人活著,首先得保護自己生命的安全,其次得保護財産的安全。于是本來這世界非常的寬闊,但我們能去的地方,竟非常有限。爲什麼不去南、北極,那裏地廣人稀,更不會有什麼噪音與汙染?爲什麼不去高山,山上空氣好,視野又佳?只爲那裏謀生不易呀!

  

  上班、工作很辛苦,可是人不得不如此。都市裏噪音多、交通亂,生活品質有夠差的,可是鄉下人還甯可往都市「就業」。人對當下的環境,都會有許多的不滿,也很想插翅高飛,一走了之。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敢輕舉妄動;即使有少數人曾「佬跑」,但還是跑不遠的──甚至過不了多久,又不得不回頭是岸。

  

  像臺北的交通這麼紊亂,每次上臺北一定塞車。我一直納悶著:「像這種爛地方,怎麼房地産還節節飙高?」于是馬上有人抗議:「就因爲它是個太好的地方,所以交通才會紊亂,房地産也才會節節飙高啊!」好!好在那裏呢?好在「方便混日子」!

  

  爲了安全的顧慮,故我們只能到最穏定、最熟悉的地方去;于是雖海闊天空,人卻不得不將自己拘限在很小的世界裏,甚至很煩惱的環境裏。

  

  成就感

  

  我們的頭,皆頂在脖子上。于是因有脖子的支撐,頭上的眼、耳、鼻、舌才得以發揮覺知的功能。然也因爲脖子的支撐,而妨礙頭的自由度;它不能上下左右,任意調整位置。所以脖子既成就頭的體用,也限製了它的機動性。火車和鐵軌的例子亦然,爲有鐵軌的存在,故火車得以奔行無阻;然也因爲鐵軌的存在,故限製了火車的動向、甚至它速度的極限。

  

  種子和土壤的關系,又何其不然?如草花的種子,本在穹蒼中隨風起舞、四海漂泊,似很惬意。但它如就只這麼地飛來飛去,便永不可能生根發芽,更不可能開花結果。這種子只有從降落泥土中,去吸收水份、養份,才得以生長、繁殖。于是這土壤既成就植物的生長,卻也限製了它的機動性。尤其當根愈深、枝愈盛時,植物更不方便移植。

  

  又如有的人自己設公司、開工廠,以此他可以賺進更多的錢,可以爭取更大的名望;然也因此增加很多雜務,今天要開會,明天有客戶要來,後天跑銀行、報稅……真是不勝其煩啊!「這麼煩!那你甘脆不要做嘛!」「不做不行啊!不做老婆、兒子給誰養?不做這臉往那裏擺?」所以設公司、開工廠,既成就他的名利,同時也限製住他的時間跟心情。

  

  以上一再地提到這個觀念「因爲成就,所以束縛」。在佛法中有謂「衆因緣生法」,一切法之所以成就,但爲有很多因緣共同和合的緣故。于是這些因緣既成就此法之生起,同時又限製它變化的可能性。這也就說,很多我們所厭惡的麻煩事,其實都是自己在追求安全感與成就感中所連帶來的。所以要先確切了解,辛苦麻煩其實都是自己找來的,後要再求從束縛中解脫也才有可能。因此,以下我們就來談如何從束縛而解脫?

  

  少欲知足、無爲安樂

  

  在佛法裏談解脫,總是以少欲知足爲基本訴求。因爲既一切束縛都是從欲望而有,那爲了免除束縛,當然唯有從少欲中去排遣。很多人皆認爲我很有福報,可過著比一般人悠閑自在的生活;可是我所能掌控的資源,卻不比別人多呀!故若追根究抵,其實所謂的福報,也只是我對安全感與成就感看得比別人淡些而已!吃得好是一頓,吃不好也是一頓;這地方別人可以過,爲什麼我就不能過呢?既常「心無所求」,那還有什麼可束縛我的呢?

  

  隨緣承擔、坦然無礙

  

  其次,是以「接納一切」的心態而得到解脫。如果我還是期待有某些保障或成就(不管是單爲自己或兼爲他人);則在求保障與成就的過程中,便免不了連帶有些負擔與麻煩。于是既有此,便不免有彼;你不能單要此,而不要彼。故對一切連帶有的負擔與麻煩,便只能以接納的心態去包容它。

  

  這也是說,要「有」,便得一切有;否則唯一切放下、出離、還滅。這也是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在心態上根本的差異。小乘刻求出離,所以得一切還滅,而出叁「有」(即叁界)。而大乘卻以「行願」深入苦海而承擔一切。然既准備承擔,則一切皆不成重擔矣!故曰:「出淤泥而不染。」

  

  選擇自己的命運

  

  所以事實上,命運是操之于自己的抉擇中。既然婚姻的對象、職業的類別是自己選擇的。你會有什麼體質?將生怎樣的病?甚至會生怎樣的兒子,將養怎樣的女兒?都是從「冥冥中」選擇過來的。當然這過程相當的複雜,故非一般凡夫所能了解;但如真追根究抵,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這即是佛法中常講的「業與報」,業既自己去造,報當然得自己去承擔。

  

  業力與願力

  

  于是這就有一個問題──即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什麼叫業力?什麼叫願力呢?我以爲其間的差別,只在于「清楚與否」而已!譬如有人極力數落她的先生的不是,于是便有人將反問道:「既然他是如此差勁,那你當初爲什麼還樂意嫁給他呢?」「當初覺得他很風趣呀!誰料到嫁過來後,卻變成這般苛薄?」我們在選擇的當下,或想得太單純了,或只往好處設想;等真面對時,才發現全然不是那回事,于是後悔莫及。因此,即使是上了賊船,也還是自己上的;難道會是別人要脅、恐嚇你才上去的嗎?也有人雖明知這選擇後,將有那些惡果,也以爲自己有能力承擔一切;結果待事到跟前,才又悔不當初。譬如有些人作奸犯科,他也會說:「就算失手被捕,反正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結果真要執刑時,卻又不免沮喪、失魂。

  

  因此,如在不清楚的情況下而作的抉擇,或最後的結果竟是自己所不能承擔者,便通歸于「業力」的範圍。反之既選擇時,還能清楚,而事後也能承擔一切,便是「願力」也。

  

  從不如意到如意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爲何如此呢?那是爲很多人都不清楚他們正在作怎樣的選擇?將有怎樣的後果?故一切事情的發展便不如意。而反過來說,若一切事的起、承、轉、合皆在我料定之內,則即使是逆境、苦難,卻皆是如意事。

  

  就以我而言,目前雖有很多人對我滿尊重的;然也因爲我的作風偏向于「阿蘭若比丘」的格調,故也免不了受到某些「熱心」人士的批評或毀謗。這我不是不知道,甚至在他們還未開口之前,都已在我料定之內。因爲我既選擇這樣的風格,那將會有那些人尊重我、會有那些人批評我;這只要稍通達一點人情,便不難預料。于是雖被批評或毀謗,對我而言,卻不過是如意事!

  

  這也就說,對一個有智慧者而言,既已一切都明白通達,則無所謂不如意事也。而既已一切如意,又豈有束縛與解脫的問題?

  

  智慧的通達

  

  然如一個人的見識太有限,則即使他很努力的想作最權宜的選擇,也免不了有太多的負擔。或他雖自信滿滿地作了選擇,結果還是一切不如意。

  

  總之,如何從束縛到解脫呢?首先對目前的一切境界,既然都是過去選擇的結果,則當以坦然接納的心去承擔。至于未來,則一方面要以少欲無爲,去減少一切沒必要的負擔。一方面去涵養更高的智慧、更廣的見識,以便在必要時,能作更如意的抉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