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風雨 21· 修道與降魔

  修道與降魔

  

  大家都怕著魔。然而修道人常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或曰:「道高,魔更高!」「有道才有魔!」如此說來,修道人欲免于魔難者,終不可能也。魔是什麼?魔有幾類,碰著魔事,該如何調理?這是此篇中所要次第說明的:

  

  魔的定義

  

  首先定義:「魔者,磨也。」它是一種境界,能對行者之向道,産生扭曲、停滯或退轉之作用。所謂扭曲,是指行者雖自以爲仍前進不已;但事實上,方向早偏差了。至于停滯與退轉,則行者多心理有數;或焦灼、或無奈、或怨尤、或灰心。

  

  問曰:「何以有道才有魔?」答言:「蓋因有道,才有進退可言。且因進退順逆,更産生磨、難、關、障之覺受。對不上道而言,道上一切順逆磨難,與他不相幹。」因此有道,才有魔。這是就世俗人的觀點而言。

  

  其次從修道人的立場來看,不修道,才是最大的魔事。世俗一切欲樂,無非魔境。不修道人,終生在魔窟中,熙熙攘攘,鑽營奮勉,而不自悲。因此,著魔並不稀奇,著魔也不可怕──蓋一切凡夫及初發心行者,無非在魔境中。能于魔境中,得自覺,並且運用智慧予以降伏,這才是修道人最可珍貴之處。

  

  魔的分類

  

  魔有幾種呢;大部分的書上說,魔有四類: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及天魔。然而煩惱豈不因五蘊而生?又死亦包括在五蘊的變化裏,又天魔亦是外五蘊。于是,我對魔做了如下的分類:

  

  五蘊魔

  

  內:

  

  身:

  

  病魔:饑、寒、困、倦、傷、殘。

  

  死魔:四大分離。

  

  心:

  

  煩惱障:貪、瞋、卑、慢、疑、悔、散亂、昏沈。

  

  所知障:身見、邊見、我見、自性見。

  

  外:

  

  無情世間:順境

  

  逆境

  

  有情衆生:鬼神

  

  人

  

  欲天

  

  蘊,即是積集、聚攬之義。衆生在名色身心中,心有染著,故稱爲「蘊」。亦因心中染著,故著而成魔。因此,一切魔事之綱領,曰「五蘊」而已。在《楞嚴經》中,以五蘊爲首,而分述五十陰魔者,蓋有以也。

  

  蘊有內外之別:內者即是小我之身心,外者包括器世間與衆生界。身有生、老、病、死,心有煩惱、所知二障。一切內外魔事,略如上表所敘,詳于下文細說:

  

  魔之現形

  

  一、發菩提心:對于一個慣在塵世中打滾的人,最最難的是發菩提心。五濁惡世,形如千年糞坑──但無明衆生,卻甯爲坑中之蛆;既無頭,也無尾,卻總在那裏鑽動不已。從生到死,由死更生。因于盲目的驅策,無時地追逐竄動。雖也有迷惑仿徨的剎那,但難發向上求悟之決心。因此,生生世世總在塵海中流浪。于生死海中而深發菩提心,這是學佛修道的第一關。

  

  二、回向之障:輪回道與菩提道,或類似兩條不同的道路。但其實是僅一條路途,但方向不同。順勢而下者,是生死的流轉門。逆流返源者,是菩提的還滅門。由于行向不同,因此,産生回轉的困難。用于世間,常爲善緣者;轉于修道,卻成惡障。于是在回心修道之際,便立刻面臨許多沖突與折難。所謂:「萬事起頭難!」對修道而言,更是如此。

  

  譬如說:交遊廣闊,事業發達,婚姻美滿,世智辯聰,這些都是世間所刻意追求的成就。然而一旦轉于修道,便成瓜葛。要收,收不攏;要放,放不下。心像鍾擺,兩端仿徨。「在家人,業障重」,多是就此而言。

  

  叁、入道無門:要發起出離世間之決心,固已屬不易。能尋得方便入道之要門,更是難得。當今之世,邪說充斥,盲師泛濫;然而卻個個自謂:「窮盡第一義,證得無上道。」到底什麼才是真理與道路呢?

  

  即使在佛教中,解門裏,叁藏經論,浩瀚如海。行門間,禅、淨、律、密,各有對機。到底自己該從何處著手呢?很多人即使已擺下世緣的糾纏,甚至剃頭住寺,但對入道之門徑,還是摸不著頭緒。或者歧路亡羊,茫無所歸。或者東拉西扯,胡忙一場。

  

  四、初習不相應:當一修道人,由于個人的抉擇或善知識的開導,而選定一修行法鬥後。再下去的磨難,便是初習時,身心不相應。如以禅坐爲例:或調身時,腰腿太生,盤起座來,晚不能擺好架勢,四平八穩;又酸痛麻癢,什麼都來。即使狠心硬撐一段時間後,還是想打退堂鼓。或調身時,因控製呼吸而使氣息風鳴、喘促、粗澀、浮散,更或胸悶、頭痛、焦燥、虛火。身既不安,心如何定?或調心時,散亂過甚,妄想如舔蜜之蠅,久揮不去。昏沈太重,正念如斷纜之錨,直墜不起。修法時,若身心不能調適,或不能持久,或久修無益,皆能令人退道!

  

  用功上路,業障現形

  

  關于身心不調適的問題,如僅僅因爲初習生疏的緣故,則勉強用功一段時間後,便能慢慢轉熟。如以調身、調息、調心,還未能深握要領,則必靠自己細心揣摩,或求善知識開示。待將要領融會後,才能使自己漸漸安適。

  

  待行者已將要領把握住了,並且持之安穩用功一段時日後,必將有禅悅法喜的感受。但初時的喜悅,大多不深也不長。甚至于心中乍起歡喜的剎那,剛有的喜樂覺受,便如夢般的消失,了無遺蹤。俗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如僅以適應方法的過程,還不算寒徹骨呢!

  

  真正的寒徹骨,應是指業障現形而言。業障現形,這在泛泛信徒的口中,似早成口頭禅了。他們每于身心不適意的當下,便窮嚷著業障現形。如廣義地說:心識所及,六根所對,何者不是業障現形呢?但狹義地講,真正的業障現形,應是指努力用功一段時間後,于身心份內所湧現出的魔難。

  

  衆生的業習,形如千年糞坑。內在雖發臭惡爛,但外表上卻早結成厚厚地一一層疤。平日不去掀它,還不覺得臭穢呢?但行者于努力修持一段時日後,因心氣內斂,故必將那些臭穢翻出來不可,于是有業障現形的磨難。以下依報障、煩惱障、業陣之次第說明:

  

  一、報障者,身疾也。行者于禅修之際,或因痼疾內發,刺痛煎迫;或爲脈道滯塞,八觸紛然。

  

  (一)痼疾內發:爲有些人于禅坐前,或已宿疾纏身,多所不適。或有痼根不除,隱而未發。這些病況,在用功未上路前,雖累有小苦,但不至劇重。此譬如王力不及,故任盜賊窩藏。然而一旦用功上路、心安氣閑,則如王力強盛,必直搗賊窩。于是因「氣攻病竈」,于正邪沖突之際,反而刺痛蔚起,煎迫不已。

  

  很多行人,乍遇此症,便嚇壞了。非惟不敢更坐,並且到處求醫問診。結果醫了老半天,也不見好轉,倒是將很多修道的善緣遭蹋掉了。事實上,遇此狀況,惟有以「報冤行」的安忍功夫,堅持下去。待熱退痛消,大死回生後,身心自有一番新境界來。

  

  (二)脈道滯塞:亦有些人雖無宿疾,但禅坐之際,仍免不了有悶熱、脹痛、輕重、浮沈、動搖等覺受,此爲脈道滯塞之故。夫脈道之學,不管中國道家,或印度瑜伽,雖各有所尚,但總括是人類生理的共同現象。佛道與外教的差異,只在「執著與否」而已。執著成迷者,外道也。隨緣自在者,佛道也。因此,對于因氣脈通塞,所引起身心喜樂與憂苦的覺受,應以「隨緣行」、「無所求行」,任之而已。

  

  (叁)夢魇:報障的現形,其又有夢魇的形式──在睡夢間,仿佛被厲鬼困住了,硬是掙脫不得。或夢見地獄、餓鬼、惡獸、強盜、土匪、修羅等景像。

  

  很多人誤以爲修行有效應,多應夢見佛、菩薩、經藏、*輪、塔院;或聞天樂、或嗅異香等瑞相才是。其實不然!以衆生無始劫來,造業萬端,既有善,也有惡;有道,也有俗。如以修行消業而言,應是最重的叁惡道業先消。因此,于精進修行間,多有夢魇纏繞,也就不足爲奇了。

  

  二、煩惱障:行者的煩惱,大抵有順下與向上兩類。其間又可以貪、瞋二習爲代表:

  

  (一)順下之貪:貪習中以財、色、名、食、睡爲典型。財除鈔票外,還包括田産、骨董、珍玩、字畫等。而色貪,既因心理的執著,也因生理的刺激──此尤其掀動于氣機滯留陰部之時。至于睡,除昏沈、無記外,還包括放逸、不正念等。

  

  (二)順下之瞋:衆生無始以來,最怕最畏的便是死。人一生,總是活在攀緣中──好象如不攀緣,便失去生活的意義。然而一旦修行用功,基本上便是要逆彼攀緣的習性。于是,有些人稍加用功,便覺生機漸減、死相迷離。于是恐懼畏怯之心,油然而生。怕怕,怕什麼呢?其實是怕死而已。死,誰都怕,但平常人太忙了,還抽不出時間來怕怕。而今靜坐之時,怕死之念,便揮之不去。死魔,未必指真的死去。而是泛指一切怕死之心所造成修行的磨難。如果怕死之念,不能克服,則行者根本不能一心用功。

  

  其次,亦有人曰:怕鬼、怕黑暗、怕寂寞……。怕的對象似乎別異,但基本的心態則相同。要降服怕死之心,最有效者爲「舍命法」──甯可殉道而死,不願苟免而生。我從無始劫來,生死交替,也不知凡幾,卻不曾爲修道而死。如今即能于蒲團上正念的死,還是多生多劫的善根哩!又何必惶惶求免呢?抱定破釜沈舟的決心,才有峰回路轉的時刻。或者,可觀想正法修行人,必能感應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與護法龍天之庇佑。或者曰:因果業報,自作自受,該來者不拒,該去者不留,怕之與否,于事何補?不如一心用功吧!

  

  (叁)向上之貪:此乃謂因靜坐修行,才引起的貪念。譬如貪求氣沈、脈通、暖涼、喜樂、輕安、忘身、入定等覺受。或如貪圖光明、佛像、開悟、證果等效應。或如貪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神通。

  

  (四)向上之瞋:此也是因靜坐修行,才引起的瞋念。譬如氣積頭部,則孤高瞋慢,看一切不順眼。氣內攝間,則覺世間乏味,消極無奈!或如瞋惱久修後,仍無覺受。

  

  衆生貪瞋的習氣,不管是向上…

《禅林風雨 21· 修道與降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