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风雨 21· 修道与降魔

  修道与降魔

  

  大家都怕着魔。然而修道人常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或曰:「道高,魔更高!」「有道才有魔!」如此说来,修道人欲免于魔难者,终不可能也。魔是什么?魔有几类,碰着魔事,该如何调理?这是此篇中所要次第说明的:

  

  魔的定义

  

  首先定义:「魔者,磨也。」它是一种境界,能对行者之向道,产生扭曲、停滞或退转之作用。所谓扭曲,是指行者虽自以为仍前进不已;但事实上,方向早偏差了。至于停滞与退转,则行者多心理有数;或焦灼、或无奈、或怨尤、或灰心。

  

  问曰:「何以有道才有魔?」答言:「盖因有道,才有进退可言。且因进退顺逆,更产生磨、难、关、障之觉受。对不上道而言,道上一切顺逆磨难,与他不相干。」因此有道,才有魔。这是就世俗人的观点而言。

  

  其次从修道人的立场来看,不修道,才是最大的魔事。世俗一切欲乐,无非魔境。不修道人,终生在魔窟中,熙熙攘攘,钻营奋勉,而不自悲。因此,着魔并不稀奇,着魔也不可怕──盖一切凡夫及初发心行者,无非在魔境中。能于魔境中,得自觉,并且运用智慧予以降伏,这才是修道人最可珍贵之处。

  

  魔的分类

  

  魔有几种呢;大部分的书上说,魔有四类: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及天魔。然而烦恼岂不因五蕴而生?又死亦包括在五蕴的变化里,又天魔亦是外五蕴。于是,我对魔做了如下的分类:

  

  五蕴魔

  

  内:

  

  身:

  

  病魔:饥、寒、困、倦、伤、残。

  

  死魔:四大分离。

  

  心:

  

  烦恼障:贪、瞋、卑、慢、疑、悔、散乱、昏沉。

  

  所知障:身见、边见、我见、自性见。

  

  外:

  

  无情世间:顺境

  

  逆境

  

  有情众生:鬼神

  

  人

  

  欲天

  

  蕴,即是积集、聚揽之义。众生在名色身心中,心有染着,故称为「蕴」。亦因心中染着,故着而成魔。因此,一切魔事之纲领,曰「五蕴」而已。在《楞严经》中,以五蕴为首,而分述五十阴魔者,盖有以也。

  

  蕴有内外之别:内者即是小我之身心,外者包括器世间与众生界。身有生、老、病、死,心有烦恼、所知二障。一切内外魔事,略如上表所叙,详于下文细说:

  

  魔之现形

  

  一、发菩提心:对于一个惯在尘世中打滚的人,最最难的是发菩提心。五浊恶世,形如千年粪坑──但无明众生,却宁为坑中之蛆;既无头,也无尾,却总在那里钻动不已。从生到死,由死更生。因于盲目的驱策,无时地追逐窜动。虽也有迷惑仿徨的剎那,但难发向上求悟之决心。因此,生生世世总在尘海中流浪。于生死海中而深发菩提心,这是学佛修道的第一关。

  

  二、回向之障:轮回道与菩提道,或类似两条不同的道路。但其实是仅一条路途,但方向不同。顺势而下者,是生死的流转门。逆流返源者,是菩提的还灭门。由于行向不同,因此,产生回转的困难。用于世间,常为善缘者;转于修道,却成恶障。于是在回心修道之际,便立刻面临许多冲突与折难。所谓:「万事起头难!」对修道而言,更是如此。

  

  譬如说:交游广阔,事业发达,婚姻美满,世智辩聪,这些都是世间所刻意追求的成就。然而一旦转于修道,便成瓜葛。要收,收不拢;要放,放不下。心像钟摆,两端仿徨。「在家人,业障重」,多是就此而言。

  

  三、入道无门:要发起出离世间之决心,固已属不易。能寻得方便入道之要门,更是难得。当今之世,邪说充斥,盲师泛滥;然而却个个自谓:「穷尽第一义,证得无上道。」到底什么才是真理与道路呢?

  

  即使在佛教中,解门里,三藏经论,浩瀚如海。行门间,禅、净、律、密,各有对机。到底自己该从何处着手呢?很多人即使已摆下世缘的纠缠,甚至剃头住寺,但对入道之门径,还是摸不着头绪。或者歧路亡羊,茫无所归。或者东拉西扯,胡忙一场。

  

  四、初习不相应:当一修道人,由于个人的抉择或善知识的开导,而选定一修行法斗后。再下去的磨难,便是初习时,身心不相应。如以禅坐为例:或调身时,腰腿太生,盘起座来,晚不能摆好架势,四平八稳;又酸痛麻痒,什么都来。即使狠心硬撑一段时间后,还是想打退堂鼓。或调身时,因控制呼吸而使气息风鸣、喘促、粗涩、浮散,更或胸闷、头痛、焦燥、虚火。身既不安,心如何定?或调心时,散乱过甚,妄想如舔蜜之蝇,久挥不去。昏沉太重,正念如断缆之锚,直坠不起。修法时,若身心不能调适,或不能持久,或久修无益,皆能令人退道!

  

  用功上路,业障现形

  

  关于身心不调适的问题,如仅仅因为初习生疏的缘故,则勉强用功一段时间后,便能慢慢转熟。如以调身、调息、调心,还未能深握要领,则必靠自己细心揣摩,或求善知识开示。待将要领融会后,才能使自己渐渐安适。

  

  待行者已将要领把握住了,并且持之安稳用功一段时日后,必将有禅悦法喜的感受。但初时的喜悦,大多不深也不长。甚至于心中乍起欢喜的剎那,刚有的喜乐觉受,便如梦般的消失,了无遗踪。俗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如仅以适应方法的过程,还不算寒彻骨呢!

  

  真正的寒彻骨,应是指业障现形而言。业障现形,这在泛泛信徒的口中,似早成口头禅了。他们每于身心不适意的当下,便穷嚷着业障现形。如广义地说:心识所及,六根所对,何者不是业障现形呢?但狭义地讲,真正的业障现形,应是指努力用功一段时间后,于身心份内所涌现出的魔难。

  

  众生的业习,形如千年粪坑。内在虽发臭恶烂,但外表上却早结成厚厚地一一层疤。平日不去掀它,还不觉得臭秽呢?但行者于努力修持一段时日后,因心气内敛,故必将那些臭秽翻出来不可,于是有业障现形的磨难。以下依报障、烦恼障、业阵之次第说明:

  

  一、报障者,身疾也。行者于禅修之际,或因痼疾内发,刺痛煎迫;或为脉道滞塞,八触纷然。

  

  (一)痼疾内发:为有些人于禅坐前,或已宿疾缠身,多所不适。或有痼根不除,隐而未发。这些病况,在用功未上路前,虽累有小苦,但不至剧重。此譬如王力不及,故任盗贼窝藏。然而一旦用功上路、心安气闲,则如王力强盛,必直捣贼窝。于是因「气攻病灶」,于正邪冲突之际,反而刺痛蔚起,煎迫不已。

  

  很多行人,乍遇此症,便吓坏了。非惟不敢更坐,并且到处求医问诊。结果医了老半天,也不见好转,倒是将很多修道的善缘遭蹋掉了。事实上,遇此状况,惟有以「报冤行」的安忍功夫,坚持下去。待热退痛消,大死回生后,身心自有一番新境界来。

  

  (二)脉道滞塞:亦有些人虽无宿疾,但禅坐之际,仍免不了有闷热、胀痛、轻重、浮沉、动摇等觉受,此为脉道滞塞之故。夫脉道之学,不管中国道家,或印度瑜伽,虽各有所尚,但总括是人类生理的共同现象。佛道与外教的差异,只在「执着与否」而已。执着成迷者,外道也。随缘自在者,佛道也。因此,对于因气脉通塞,所引起身心喜乐与忧苦的觉受,应以「随缘行」、「无所求行」,任之而已。

  

  (三)梦魇:报障的现形,其又有梦魇的形式──在睡梦间,仿佛被厉鬼困住了,硬是挣脱不得。或梦见地狱、饿鬼、恶兽、强盗、土匪、修罗等景像。

  

  很多人误以为修行有效应,多应梦见佛、菩萨、经藏、*轮、塔院;或闻天乐、或嗅异香等瑞相才是。其实不然!以众生无始劫来,造业万端,既有善,也有恶;有道,也有俗。如以修行消业而言,应是最重的三恶道业先消。因此,于精进修行间,多有梦魇缠绕,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烦恼障:行者的烦恼,大抵有顺下与向上两类。其间又可以贪、瞋二习为代表:

  

  (一)顺下之贪:贪习中以财、色、名、食、睡为典型。财除钞票外,还包括田产、骨董、珍玩、字画等。而色贪,既因心理的执着,也因生理的刺激──此尤其掀动于气机滞留阴部之时。至于睡,除昏沉、无记外,还包括放逸、不正念等。

  

  (二)顺下之瞋:众生无始以来,最怕最畏的便是死。人一生,总是活在攀缘中──好象如不攀缘,便失去生活的意义。然而一旦修行用功,基本上便是要逆彼攀缘的习性。于是,有些人稍加用功,便觉生机渐减、死相迷离。于是恐惧畏怯之心,油然而生。怕怕,怕什么呢?其实是怕死而已。死,谁都怕,但平常人太忙了,还抽不出时间来怕怕。而今静坐之时,怕死之念,便挥之不去。死魔,未必指真的死去。而是泛指一切怕死之心所造成修行的磨难。如果怕死之念,不能克服,则行者根本不能一心用功。

  

  其次,亦有人曰:怕鬼、怕黑暗、怕寂寞……。怕的对象似乎别异,但基本的心态则相同。要降服怕死之心,最有效者为「舍命法」──宁可殉道而死,不愿苟免而生。我从无始劫来,生死交替,也不知凡几,却不曾为修道而死。如今即能于蒲团上正念的死,还是多生多劫的善根哩!又何必惶惶求免呢?抱定破釜沉舟的决心,才有峰回路转的时刻。或者,可观想正法修行人,必能感应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与护法龙天之庇佑。或者曰:因果业报,自作自受,该来者不拒,该去者不留,怕之与否,于事何补?不如一心用功吧!

  

  (三)向上之贪:此乃谓因静坐修行,才引起的贪念。譬如贪求气沉、脉通、暖凉、喜乐、轻安、忘身、入定等觉受。或如贪图光明、佛像、开悟、证果等效应。或如贪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神通。

  

  (四)向上之瞋:此也是因静坐修行,才引起的瞋念。譬如气积头部,则孤高瞋慢,看一切不顺眼。气内摄间,则觉世间乏味,消极无奈!或如瞋恼久修后,仍无觉受。

  

  众生贪瞋的习气,不管是向上…

《禅林风雨 21· 修道与降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