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六道众生中有鬼道,其中稍具福德,得有禄位者称之为神,如土地公、城隍爷等,余者为鬼。
鬼神着人的原因,约有三类:
(一)痴类:有些堆剔鬼,一旦发现有人在修行,便心存捣乱,故意刁难作弄,使无法安心办道。行者遇此,唯一心安忍,继续用功。久之,彼觉乏味,便去矣。
(二)瞋类:为过去生中所结之冤家债主。未修道时,彼还不来。然一旦精修,业障现形,彼便来矣!于是或病、或逆,诸障丛生。行者遇此,亦唯以报冤行的心态,随缘安忍,继续用功(不要与之抗衡)。久之,业渐消已,彼亦远去。
(三)贪类:鬼神多以贪慢的习性,而形成其好大喜功的倾向;又以有神通、鬼通之异能,故时时欲附着于人,以彰显其威德。而其所寻,将以附身的对象──多气质、心态与之相似者。俗谓:「阳气不足,乃遇鬼也。」夫阳气不足,可以身心说明:
身:年幼、衰老、重病、噩运、醉梦、昏沉、恍惚及脉遇障碍时。
心:自卑、抑郁、孤僻、神经质、萎弱、依赖、虚荣、邪曲、感性、幻想、神秘、感应及心有所求。
补偿心态的着魔过程:有些人从小,或因身体的病弱,或因心智的驽钝,而形成自卑情结,生活得孤僻、抑郁。他虽时时期待,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可是却不肯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去努力;而只是幻想、瞎望,有一天毛毛虫,突变成蝴蝶了。他一下子具足神通异能,甚至开悟作祖,终赢得所有人的称叹、仰慕。
这种自卑情结的补偿心理,其实是最容易引魔上身的。因为鬼神多有神通,能顺其所好,而呈现某些异能。于是,彼人在庆其正中下怀时,那有余力去分辨佛魔?即使久之,稍觉有异,但多已不能自拔。
鬼神附人,因魔力高低,觉受乃异:
1唠唠叨叨:功力差者,须与当事人沟通协调(如曰:「借我三年,补作功德,期满还你」)。当事人若肯开门,它才能进去。
2莽莽撞撞:功力稍次者,不待商量,一举撞入,然犹有出入的觉受。或觉身如触电、或见光彩、或嗅异香。如乩童之跳吀,即足以证明,来者唯低劣耳。
3绵绵密密:若大力鬼神之附人,既不用商量,亦不觉出入。在不知不觉间,即已改变被附者的心智及能力。彼但觉得信心十足,能力超强,于是乃有「神慢」之现形──我即是神,神即是我。新兴宗教的教主,多属此类。
修行欲免于鬼神的干扰,唯有从正知见、正思惟、正律法去着手。俗谓:「同类相聚,同气相求。」既然内学的戒、定、慧,与外魔的贪、瞋、痴相违异,则鬼神不求自远矣!
二、人魔:人道众生的魔,亦可概分三类:
(一)痴类:邪师外道,以盲引盲,彼或有心帮助行者,但因为知见不具足,适得其反。
(二)瞋类:阻挠修行的逆增上缘。
(三)贪类:在修行小有成就后,名闻、利养、信众、法务,如蜂拥至。若以此而松懈旁骛,则魔在其中矣;彼譬如老树,中心已空,而枝叶犹盛。然枝叶愈盛者,适增其危,一旦风雨猝至,便轰然倒矣!
瞋魔虽苦,但不可怕。而贪魔者,销骨蚀髓,人反而不知觉也。
三、天魔:此谓欲界天内的魔。传说魔王波旬,居于他化自在天上,是欲界的最高层天。此不正寓意着:「众生若心有所欲,即不出魔王的掌握中。」
天魔之障道,亦不出贪、瞋、痴、慢四类。贪者,好大喜功,聚揽信众。瞋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信者上天堂,背者下地狱。痴者,唯信得救。慢者,我是唯一真理与道路。
天魔的形迹,亦如鬼神道中所说,只是魔力更高深莫测。被附者,不但不知不觉,更且水乳交融,如痴如醉。它并擅用世间固有的学理、用语,以编造出一套似是而非的邪说来。信它,绝非基于理智的选择,而是慑于魔力的蛊惑。
世间的神通、新兴宗教,及佛教中的山头主义、口号、教条,似有少许别异,但骨子里却都是贪、瞋、痴、慢的本质,因此,终究是一丘之貉的魔子魔孙而已。
心障之魔
从欲界以上,便不再有外魔之干扰。然心障末开,犹有内魔焉:
一、界内之魔:
色界: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皆是从「身见」而有觉受。身见不断,喜乐不除,即是魔──以身为魔。
无色界:从四禅舍念清净地以上,即不再有身之觉受。然犹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之细烦恼在。故「我」为大魔。
二、界外之魔:
小乘:以证无我而出三界,不再有身心之魔障烦恼。然偏于空寂无为,成焦芽败种,故以偏空为魔。
大乘:以菩萨之发心,立上求下化之宏愿。故以「有法可弘,有生可度」为魔。
三、最后地之魔:《法华经.化城喻品》云:「大通智胜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心有所求,即是魔──以佛为魔。
结论
在修行过程中,身心的变化何止万千。若要由「相」中,按图索骥,以分辨何者是道?何者为魔?则非但不必要,而且徒增困扰。然若能把握以下几个要则,即绰绰有余。
一、着相为魔,离性为道:一切境界,即使如见佛相好,身轻安然;若起执着,即是魔。反之,如病苦、灾厄,却能因之激发道心,彼即与道相应。
二、心被境转是魔,心能转境是道:在一切境相中,因起贪、瞋、痴、慢,而使修行产生退转、停滞、邪进者,即是魔。反之,在一切境界中,心能超越、清明、空旷、自在、无碍者即是道。
三、《楞严经》云:「不作圣心,是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以分别识心而作的取舍(包括情好与进见)是魔,从无功用智心而成就的中道行是道。
五、以「有所求」的情想,而作的「头上安头」是魔;本「无所累」的正见,而修的「以契出契」方是道。
《禅林风雨 21· 修道与降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