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顺下,大致有几种现形的方式:
1妄想:在静坐时,相似主题的妄想,交织不停。一想再想,甚至自己都烦腻了,还是想个不停。
2情绪:莫名其妙地就被困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中,像云雾缈缈,不知身在何处。
3印象:有时像时光倒流一般,陈年旧事,一时浮涌心头,悲欣交集,感慨万千。
4幻相:有时因其余的妄想,稍为减却;故能以潜意识的自我暗示造成幻相。声色历历,正映根前,似真还幻,扑朔迷离。
5梦境:甚至,行者既失去自我意识,也忘了当下的时空,而进入茫茫渺渺的梦境中。
众生无始劫来,烦恼习气,本如瀑流相续。打个妄想,闹些情绪,若在平时,实不算什么稀奇。彼因妄想、情绪太杂沓了;因为彼此制衡,所以都出不了锋头。然而若在修定中,因其余妄想已被调伏,故任起一念头,都会有较决定性的力量;如彼与正法相应,则电光见道,当下体验。如与染习交接,则痴迷着魔,难免发狂。
故修行,除要有「正知见」作前导、有善知识作辅翼外,也要有超灵敏的返照力。自己心念若有偏差,要能很快警觉,并加以纠正。否则,往往因烦恼习气现形,一时失察,故随习破戒造罪,而成魔子魔孙。修行,本为断恶向上,结果却成叛逆随下,何可不慎?
三、业障──众生过去生中,所从事之业习,忽于静坐间现形:
(一)世间业:如士、农、工、商、医、卜、命相、风水等。现行时,或豪兴大发,或宿慧重展──世学方技,无师自通。修道人于此,若警觉力不够,往往随业牵引,又掉入世流的漩涡中。
《憨山大师年谱》中,记文字魔一事,可引为参考:「三十一岁,予曰:『我胸中无一字,安能为诗乎?』胡公乃取古今诗集置几上,发余之思。予偶揭之,方构思──忽机一动,则词句迅疾,不可遏捺……不觉从前所习诗书辞赋,凡曾入目者,一时现前。逼塞虚空,即通身是口,亦不能吐,更不知何为我之身心也?……」
(二)出世间业──如三法印、四念处、五停心观、六波罗蜜等。彼或于坐间,见白骨狼籍、不净充满。或于静中,见诸佛、菩萨,相好光明。或欲广行布施,周济十方。或欲教化众生,出生死海。心念乍起,掀天动地,彼虽善根之发,或将为修定之障。
如行者因善根之发而欢喜噪动、忧悲愁恼、心念驰散、爱乐痴迷,则早成修定之障矣!或行者于善根发时,心转安定,并与空明、无我、出离、梦幻等相应,淡然无欲,一心安在,此方为善根正发之相。至于善根之发,是否便改修法门。曰:「未必也!如彼乍起便谢,似云过秋空,则不必在意。」至于坚固持久者,或可试行。
众生无始生来,所造之业,有善、有恶、有道、有俗。因此业习之发,并无定型。善根先发者,不足以保证其业障不深。恶业先报者,亦不应评为善根不足。因此,不管善根之发,或恶障之起,行者唯有一心向道,此方是降魔入道的保证。
经典曰:「难忍能忍。」祖师曰:「如一人与万人敌。」要修行,先要有这种心理准备。世间人,要成就一种学问,都要十年寒窗,更何况修行人,要涤尽无始业习,要证得无上菩提,更得有此担当才行!
回路转,柳暗花明
有谓:「否极泰来,枯木逢春。」在熬过业障现形的煎迫后,身心渐渐转入佳境,一切酸痛苦楚,烦恼业障,蓦地如烟消云逝。气脉顺通,身体调柔,心转轻安明净。仿佛已得解脱自在了。然而,这时可能着的魔,才更可怕呢!先前着的魔虽苦,但还知抗拒,但此时着了魔,却往往还自鸣得意呢!
一、欢喜魔:以身心调柔轻安故,得无限欢喜。而于欢喜中,心复放逸驰散,于是功夫早失,犹不自觉。
二、贪爱魔:或有人对当下之觉受,贪爱着迷;更于事过境迁时,仍苦求不舍。如以痴求不得故,将沮丧而退转。或有人能以自我暗示,一再造成幻相之重现。虽可回味无穷,亦不过是停滞而已。
三、慈悲魔:或有人以自己一分之所得,怜于众生向来之所缺。于是慈悲心恸,奋不顾生,游方街头,猖然劝道,但是自己的力量,其实还不足以自保。以久沾尘故,亦沉迷不起矣!
四、狂慢魔:亦有人于心念凌越之际,感激过度,生大狂心。自谓:「三大祇劫,一念划过。」见人则夸,狂慢无比。
五、知足魔:亦有人得少为足,成增上慢。谓他人言:「自心清净,本来成佛。一切修行用功,与本心不相干。」
六、邪见魔:从修定或参禅,而得到类似解脱自在的体验,这在外道里也有,只为其见地不真,复堕入轮回之冤狱。《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修行,只为去执着,非顺既有的执着而种种造作,故曰:「作者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法性非染非不染,而众生无始劫来,杂染不断。以染不除故,任之仍生死系业也,故曰:「任者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法界缘起,相涉相入。一既不可得,异亦不可得;止不可得,乱亦不可得。故曰:「止之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以性空而缘起万端,从无心而普应一切。以生非实生,灭非断灭,故曰:「灭者为病。」
修行而无经典作依据,无善知识作鉴证。很容易将自己的觉受,滥充正法。众生的习性,或贪瞋、或卑慢、或狂狷,即使有类同的觉受,亦将启发山差异的见解。更何况修行过程中的觉受,千差万别;于是世间乃有种种外道师徒。即使有人意会出相似于佛法的见地,亦只道是「如虫御木,偶然成文」,不足以引为修行的凭借。真正的佛法,既应有经典的依据,亦须受师承之印证。
向上一着,永无止尽
修行的过程如铸剑,以特定的方法用功,犹如将矿砂送入热炉里烧炼。必烧到身心柔软后,业障才会起现形。现形时,身心受到种种逼迫煎熬,恰似熔铁被搁置在砧板上千锤百炼。而经锤炼后,便会有一部分滓渣(常障习气)被分离出来。尔后再经冷淬的过程,身心才能落实而得到某种层次的安定。
一把平常用的刀,或只须经一两次的锻炼、冷淬即可。但若要铸成一把削铁如泥、无坚不摧的金钢宝剑,则必经数十次、上百次的锻炼才行。从痴迷的凡夫,到圆满的智慧解脱,决非一蹴可成的。
从理论上看「一悟永悟」,便已不可能了──众生无始的业习,非可顿销。因此「顿悟成佛」,终究是「增上慢」语。
修行,原是本分事。每个人在此生中,唯有尽心尽力,努力向前而已;原就不当期待有最后的成果。拿修行作标榜的人,根本已错认修行的旨意。至于将修行的觉受,刻以标签,名为入定、开悟、证果,不管是用以自我肯定,或炫耀他人,早已与禅法的「无心」、「无相」相违。充其量,不过是增上慢者的呓语,或竟是附佛法外道的伎俩。
修行没有底限,只是不断努力,使趋向完美而已;故还应时时处处,掌握当下的缘,随份去努力才是!
正念与妄想,道心与业习,譬如秤之两头,互为起落。正念提,妄想歇;道心固,业习远。如以见地不真,或得少为足。则即使曾努力修行,并有若干成就者;一旦道心不复,便立刻又落入业习的淤泥里。
即使见地还在,但定力已失。即使因为人师表,口口声声不离佛法,但行行措措早不相应。这都为道心不存,故警觉、返照之力无所用也。彼譬如无勒之马,不知回头也。当念于「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是百尺竿头,须更进一步,道心不在,即是魔。
外魔的品类
以上,「魔之现形」主要在说明内魔的品类,也就是个人身心的业障。其次,更说明外魔的品类,也就是个人身心外的磨难。
从「因缘和合」与「业感缘起」的理则看,一切魔障,皆以内魔为因、外魔为缘,互相交感和合而有。内者是主,外者为客,以主人迷故,客得其便。因此,着魔的着,其实是染着、执取之意。以众生内有所着故,外魔才能相应而入。
从修道的立场看,修行人应畏魔、避魔才是。可是就世间人的习气而言,又皆是爱魔、乐魔。譬如五欲,就修道人言,何者非魔?然而凡夫,又那个不爱呢?欲爱、瞋慢、顽痴、放不下,一切魔在其中矣!要能分辨佛魔之别,这已是不容易了!至于当境之中,还能做得了主,更是要下苦功才行,以下顺次说明外魔的品类:
无情世间
一、顺境: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锦衣玉食,华屋绣阁,这是世间人所谓的顺境;但人往往沉溺其中,反成为修道的魔难,古人谓:「富贵学道难!」则是此意。
二、逆境:风寒湿燥,邪气干人。重则身病,轻则意乱,皆使人身心不安而无法顺道也。甚至水灾、台风、地震、饥荒,资生尚且困难,更何况安心办道?
然如前「回向之障」所说,世间人刻意执取的顺境,一旦转为修道,或变成逆障;而相反地,世间所极力避免的逆境,如能将之升华,或竟成修道的动力。
是顺?是逆?或道?或魔?全在于是否能由彼激发道心,砥砺道行,而精进于修行的道业中。如果心为境转,志为欲牵,则一切皆魔矣!
有情众生
一、鬼神魔:…
《禅林风雨 21· 修道与降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