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風雨 21· 修道與降魔▪P2

  ..續本文上一頁或順下,大致有幾種現形的方式:

  

  1妄想:在靜坐時,相似主題的妄想,交織不停。一想再想,甚至自己都煩膩了,還是想個不停。

  

  2情緒:莫名其妙地就被困在喜、怒、哀、樂的情緒中,像雲霧缈缈,不知身在何處。

  

  3印象:有時像時光倒流一般,陳年舊事,一時浮湧心頭,悲欣交集,感慨萬千。

  

  4幻相:有時因其余的妄想,稍爲減卻;故能以潛意識的自我暗示造成幻相。聲色曆曆,正映根前,似真還幻,撲朔迷離。

  

  5夢境:甚至,行者既失去自我意識,也忘了當下的時空,而進入茫茫渺渺的夢境中。

  

  衆生無始劫來,煩惱習氣,本如瀑流相續。打個妄想,鬧些情緒,若在平時,實不算什麼稀奇。彼因妄想、情緒太雜沓了;因爲彼此製衡,所以都出不了鋒頭。然而若在修定中,因其余妄想已被調伏,故任起一念頭,都會有較決定性的力量;如彼與正法相應,則電光見道,當下體驗。如與染習交接,則癡迷著魔,難免發狂。

  

  故修行,除要有「正知見」作前導、有善知識作輔翼外,也要有超靈敏的返照力。自己心念若有偏差,要能很快警覺,並加以糾正。否則,往往因煩惱習氣現形,一時失察,故隨習破戒造罪,而成魔子魔孫。修行,本爲斷惡向上,結果卻成叛逆隨下,何可不慎?

  

  叁、業障──衆生過去生中,所從事之業習,忽于靜坐間現形:

  

  (一)世間業:如士、農、工、商、醫、蔔、命相、風水等。現行時,或豪興大發,或宿慧重展──世學方技,無師自通。修道人于此,若警覺力不夠,往往隨業牽引,又掉入世流的漩渦中。

  

  《憨山大師年譜》中,記文字魔一事,可引爲參考:「叁十一歲,予曰:『我胸中無一字,安能爲詩乎?』胡公乃取古今詩集置幾上,發余之思。予偶揭之,方構思──忽機一動,則詞句迅疾,不可遏捺……不覺從前所習詩書辭賦,凡曾入目者,一時現前。逼塞虛空,即通身是口,亦不能吐,更不知何爲我之身心也?……」

  

  (二)出世間業──如叁法印、四念處、五停心觀、六波羅蜜等。彼或于坐間,見白骨狼籍、不淨充滿。或于靜中,見諸佛、菩薩,相好光明。或欲廣行布施,周濟十方。或欲教化衆生,出生死海。心念乍起,掀天動地,彼雖善根之發,或將爲修定之障。

  

  如行者因善根之發而歡喜噪動、憂悲愁惱、心念馳散、愛樂癡迷,則早成修定之障矣!或行者于善根發時,心轉安定,並與空明、無我、出離、夢幻等相應,淡然無欲,一心安在,此方爲善根正發之相。至于善根之發,是否便改修法門。曰:「未必也!如彼乍起便謝,似雲過秋空,則不必在意。」至于堅固持久者,或可試行。

  

  衆生無始生來,所造之業,有善、有惡、有道、有俗。因此業習之發,並無定型。善根先發者,不足以保證其業障不深。惡業先報者,亦不應評爲善根不足。因此,不管善根之發,或惡障之起,行者唯有一心向道,此方是降魔入道的保證。

  

  經典曰:「難忍能忍。」祖師曰:「如一人與萬人敵。」要修行,先要有這種心理准備。世間人,要成就一種學問,都要十年寒窗,更何況修行人,要滌盡無始業習,要證得無上菩提,更得有此擔當才行!

  

  回路轉,柳暗花明

  

  有謂:「否極泰來,枯木逢春。」在熬過業障現形的煎迫後,身心漸漸轉入佳境,一切酸痛苦楚,煩惱業障,蓦地如煙消雲逝。氣脈順通,身體調柔,心轉輕安明淨。仿佛已得解脫自在了。然而,這時可能著的魔,才更可怕呢!先前著的魔雖苦,但還知抗拒,但此時著了魔,卻往往還自鳴得意呢!

  

  一、歡喜魔:以身心調柔輕安故,得無限歡喜。而于歡喜中,心複放逸馳散,于是功夫早失,猶不自覺。

  

  二、貪愛魔:或有人對當下之覺受,貪愛著迷;更于事過境遷時,仍苦求不舍。如以癡求不得故,將沮喪而退轉。或有人能以自我暗示,一再造成幻相之重現。雖可回味無窮,亦不過是停滯而已。

  

  叁、慈悲魔:或有人以自己一分之所得,憐于衆生向來之所缺。于是慈悲心恸,奮不顧生,遊方街頭,猖然勸道,但是自己的力量,其實還不足以自保。以久沾塵故,亦沈迷不起矣!

  

  四、狂慢魔:亦有人于心念淩越之際,感激過度,生大狂心。自謂:「叁大祇劫,一念劃過。」見人則誇,狂慢無比。

  

  五、知足魔:亦有人得少爲足,成增上慢。謂他人言:「自心清淨,本來成佛。一切修行用功,與本心不相幹。」

  

  六、邪見魔:從修定或參禅,而得到類似解脫自在的體驗,這在外道裏也有,只爲其見地不真,複墮入輪回之冤獄。《圓覺經》雲:「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修行,只爲去執著,非順既有的執著而種種造作,故曰:「作者爲病。」

  

  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法性非染非不染,而衆生無始劫來,雜染不斷。以染不除故,任之仍生死系業也,故曰:「任者爲病。」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法界緣起,相涉相入。一既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止不可得,亂亦不可得。故曰:「止之爲病。」

  

  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病。」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以性空而緣起萬端,從無心而普應一切。以生非實生,滅非斷滅,故曰:「滅者爲病。」

  

  修行而無經典作依據,無善知識作鑒證。很容易將自己的覺受,濫充正法。衆生的習性,或貪瞋、或卑慢、或狂狷,即使有類同的覺受,亦將啓發山差異的見解。更何況修行過程中的覺受,千差萬別;于是世間乃有種種外道師徒。即使有人意會出相似于佛法的見地,亦只道是「如蟲禦木,偶然成文」,不足以引爲修行的憑借。真正的佛法,既應有經典的依據,亦須受師承之印證。

  

  向上一著,永無止盡

  

  修行的過程如鑄劍,以特定的方法用功,猶如將礦砂送入熱爐裏燒煉。必燒到身心柔軟後,業障才會起現形。現形時,身心受到種種逼迫煎熬,恰似熔鐵被擱置在砧板上千錘百煉。而經錘煉後,便會有一部分滓渣(常障習氣)被分離出來。爾後再經冷淬的過程,身心才能落實而得到某種層次的安定。

  

  一把平常用的刀,或只須經一兩次的鍛煉、冷淬即可。但若要鑄成一把削鐵如泥、無堅不摧的金鋼寶劍,則必經數十次、上百次的鍛煉才行。從癡迷的凡夫,到圓滿的智慧解脫,決非一蹴可成的。

  

  從理論上看「一悟永悟」,便已不可能了──衆生無始的業習,非可頓銷。因此「頓悟成佛」,終究是「增上慢」語。

  

  修行,原是本分事。每個人在此生中,唯有盡心盡力,努力向前而已;原就不當期待有最後的成果。拿修行作標榜的人,根本已錯認修行的旨意。至于將修行的覺受,刻以標簽,名爲入定、開悟、證果,不管是用以自我肯定,或炫耀他人,早已與禅法的「無心」、「無相」相違。充其量,不過是增上慢者的呓語,或竟是附佛法外道的伎倆。

  

  修行沒有底限,只是不斷努力,使趨向完美而已;故還應時時處處,掌握當下的緣,隨份去努力才是!

  

  正念與妄想,道心與業習,譬如秤之兩頭,互爲起落。正念提,妄想歇;道心固,業習遠。如以見地不真,或得少爲足。則即使曾努力修行,並有若幹成就者;一旦道心不複,便立刻又落入業習的淤泥裏。

  

  即使見地還在,但定力已失。即使因爲人師表,口口聲聲不離佛法,但行行措措早不相應。這都爲道心不存,故警覺、返照之力無所用也。彼譬如無勒之馬,不知回頭也。當念于「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即使是百尺竿頭,須更進一步,道心不在,即是魔。

  

  外魔的品類

  

  以上,「魔之現形」主要在說明內魔的品類,也就是個人身心的業障。其次,更說明外魔的品類,也就是個人身心外的磨難。

  

  從「因緣和合」與「業感緣起」的理則看,一切魔障,皆以內魔爲因、外魔爲緣,互相交感和合而有。內者是主,外者爲客,以主人迷故,客得其便。因此,著魔的著,其實是染著、執取之意。以衆生內有所著故,外魔才能相應而入。

  

  從修道的立場看,修行人應畏魔、避魔才是。可是就世間人的習氣而言,又皆是愛魔、樂魔。譬如五欲,就修道人言,何者非魔?然而凡夫,又那個不愛呢?欲愛、瞋慢、頑癡、放不下,一切魔在其中矣!要能分辨佛魔之別,這已是不容易了!至于當境之中,還能做得了主,更是要下苦功才行,以下順次說明外魔的品類:

  

  無情世間

  

  一、順境: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錦衣玉食,華屋繡閣,這是世間人所謂的順境;但人往往沈溺其中,反成爲修道的魔難,古人謂:「富貴學道難!」則是此意。

  

  二、逆境:風寒濕燥,邪氣幹人。重則身病,輕則意亂,皆使人身心不安而無法順道也。甚至水災、臺風、地震、饑荒,資生尚且困難,更何況安心辦道?

  

  然如前「回向之障」所說,世間人刻意執取的順境,一旦轉爲修道,或變成逆障;而相反地,世間所極力避免的逆境,如能將之升華,或竟成修道的動力。

  

  是順?是逆?或道?或魔?全在于是否能由彼激發道心,砥砺道行,而精進于修行的道業中。如果心爲境轉,志爲欲牽,則一切皆魔矣!

  

  有情衆生

  

  一、鬼神魔:…

《禅林風雨 21· 修道與降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