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風雨 11· 得與失

  得與失

  

  開宗立義

  

  各位在禅坐會一向聽到的開示,大概都會說──當以無所求、無所得心而來打坐。但單只是講無所求或無所得,則我們也會疑惑道:既無所求,也無所得,那又何必打坐呢?或者像《心經》上所說的「無智亦無得」,總歸究于無所得。但「無所得」是修學的最後境界,至少對一般初學佛者,其在得跟失之間,還是會有所比較,會有所差別的。所以我們當換個方式來談得失,今天我所要講的是兩句話:一、「凡夫爲得而失」;二、「行者從失而得」。這二者在方向跟心態上就是截然不同。如各位能先把這兩句話記下來,然後再聽聞、反省、觀察,那必然將有更深切的體認。

  

  爲得而失

  

  首先,講第一句話,「凡夫爲得而失」,一般人不管是做什麼,總是爲「有所求、有所得」而爲,尤其以世間人而言,就是爲求名、求利、求健康、求財富等等。那爲什麼又說:「凡夫是爲得而失──爲求錢而失錢,爲得名而失名呢?」譬如有些人熱衷于投資,希望藉此能得到更多的財富。可是因爲方法、技術,不夠成熟,于是本來希望得到更多的錢,結果反而虧損了。或如有的人,爲了健康而拚命運動──不管是氣功、導引,還是拳術、舉重等等。也因沒有把握到運動的要領,故幾年下來,自己的身體也弄壞了。同樣的,有的人爲了求名,用種種不正當的方法去求,結果反而惹起更多人的討厭。甚至就以禅坐而言,本來希望禅坐能讓自己很快地安心、很快地沒有妄想,故來習坐。但有時卻愈想安心,心反而愈不能安;愈是希望沒有妄念,妄念反而更多。又譬如說數息,平常的人都會呼吸,有的人在不打坐時,呼吸還算平穩、正常。但爲了練習數息的方法,卻把呼吸弄得不均勻,弄得很零亂,這些都是爲得而失。世間人爲得名利而失名利,學佛人在未領略到正方便前,也常爲滅除煩惱,而增加更多的煩惱;這都屬于第一類的「爲得而失」。

  

  得此失彼

  

  第二類的爲得而失,是本來希望得到的,已得到了;可是在得的同時,卻又失去另一些。譬如很多人最初立願賺錢,本是爲了讓家裏能夠過得更幸福、更快樂。結果他真的賺了很多錢;可是賺到後來,他卻忘了最初的動機──是爲了家庭、爲了兒女才賺的,他將注意力完全放在賺錢上,反而把家庭跟子女丟掉不管了。同樣的,也有的人爲了賺錢,結果把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情緒都弄壞了。甚至一般凡夫,即使在得到名利的當下,好象也沒有失去什麼!各方面似乎都還好。但往往也因各方面太順利了,反而增加慢心,而最後他也將慢慢的失去一些東西。又如很多人最初是因爲感應,而對佛法有信心,因此才來親近叁寶、來修學佛法。但如果這種心態不能改變,最後也將會有所失的。世間人從有所得的心而致有所失,這還是我們所易于了解的,所以簡單講到此爲止。

  

  從失而得

  

  第二,講「行者從失而得」。佛法把修行人分做人天乘、小乘和大乘。我們也就以這叁個層次來分析,行者如何從失而得:

  

  人天乘

  

  首先講人天乘,佛法裏講要成爲人天,最重要的就是要修叁類法門──布施、持戒、禅定。現首先談布施。

  

  一、布施:很多對佛法還不能相信、體認的人,就會說:「爲什麼佛教剛一開始,就叫人家布施呢?那是因爲佛教要錢,吃、住、蓋寺院等等都要錢嘛!所以鼓勵布施。」其實布施的主旨是要衆生能夠由舍而得。把自己本來擁有的東西布施出去,從世間法來看,那是有所失,可是在佛法裏講到更深刻的因果觀念,卻謂布施到最後反而能得于財富。布施有第二種方式稱無畏施,就是對別人要親切、慈悲。很多人會懷疑;憑什麼要對別人客氣,對別人周到呢?好象先主動對別人客氣、友好,就是對自己大有所損失似的。事實上如能從內舍悭貪、降伏我慢去廣結人緣,那反將使自己在各方面的財緣、人緣、法緣慢慢具足,最後自己得到的必更多。

  

  二、持戒:一般的人也會覺得持戒是件苦事,能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不受任何人的幹擾,不受任何戒律的束縛,這才是一般人所憧憬的快活模式。因此,就覺得持戒只是徒增一些束縛而已。所以持戒對一般人來講,也是從有所失而開始的,先失掉我們原自以爲是的自由、自以爲是的快樂。

  

  但當我們真能持戒而行,反使我們的身心,能夠得到輕安、清涼與解脫。本來有一些行爲,雖說是隨心所欲;但這心卻是貪心、瞋心、慢心。如果真隨心而爲的話,最後必自食惡果。而持戒即以戒體的力量,克服貪心、癡心、慢心,最後我們反而能免于惡報而得到輕安、自在。又持戒之人,必爲人天所尊重、禮敬,福報也就不求自得了。

  

  叁、禅定:從世間不修習禅定的人來看,必將悶納:「爲什麼不去追求外界的享受,所謂色、聲、香、味、觸、法,而要盤腿,數息這樣有什麼意思呢?」打坐用功不只要放下對生活的享受,也要慢慢克服身心的障礙。故對打坐沒有體驗的人來講,打坐只是有失無得。

  

  但當一個人能繼續坐,能把方法、心態慢慢調好,這打坐首先能得于身體的健康與心靈的輕安。如功夫更好則從輕安而入初禅、二禅、叁禅,那法喜、禅悅的程度就愈來愈純美。在佛法上謂叁禅的快樂,是世間中最殊勝的覺受。因此,人天的叁福行──布施、持戒、禅定,很明確是從失而得其福報的。

  

  小乘

  

  在小乘所主要講的修行理念,也是從失而得。譬如:

  

  一、四聖谛──苦、集、滅、道,最初爲什麼要先講苦呢?這主要是爲破除衆生對世間的迷戀、執著。迷戀執著愈深,我們的痛苦也就愈大,所以必先講苦谛。而講完苦谛後,才好進一步分析痛苦的原因。所以先說的苦和集,對一般衆生而言,都是比較不能忍受的;因爲它表達了負面的期許,故是叫我們先有所失──失掉我們原來對這個世界,很浪漫的憧憬與期待。

  

  二、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一般人對世界皆期待有永恒的快樂,有自主的意志;但這是一種跟佛法、跟實相不相應的憧憬與邪見。故佛法必先破除這種顛倒的想法,才得以進入寂靜涅槃的境界。

  

  叁、四念處──我們再進一步來看所謂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等。一般人都執著自己的身體,除希望它能快樂、健康、長壽外,也希望它能有清淨、自在。而佛法四念處首先就要觀身不淨,先破除我們對身體的執著。次觀受是苦,即說快樂是不可能得到、是不可能永恒的。在四念處中,皆一而再、再而叁地要我們舍除原有的執著。以上的方法總歸一句話──就是要從失入門、從舍入門。如果不把一些錯誤的期許先斷除之後,我們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究竟、永恒的快樂。

  

  這就像一棟房子一樣,如房子早已破破爛爛,而我們卻希望住在一間比較堅固、莊嚴的場所。則不可能期待把原來的結構繼續維持下去,而只增加一些設備就能使它變好。此最根本的處理方法就是把這棟房子整個拆掉,重新蓋一所新的。同樣的,一杯水如果已經很髒了,希望把杯中的水完全變幹淨,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把這杯水倒掉,重新倒入幹淨的水。很多人不願意把舊的房子拆掉,不願意把汙濁的水倒掉,故雖辛苦修理而難得有效的改善。

  

  同樣的,很多人在修行佛法上不能很快受益的原因,也是因爲不了解真正的修行必從失而得。他們只希望在原有的基礎上、原有的心態上,去增加一些所謂的智慧、所謂的解脫,而不知該把本來的執著放下。于是因本來的執著放不下,而希望得到的境界又不能立刻得到,就難免愈學愈煩惱、愈學愈渺茫。他最初還能精進用功,但過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退轉。所以,如不能了解這個大原則──從失而得,那我們再怎麼努力的誦經、打坐、念佛,還是跟佛法不相應。

  

  大乘佛法

  

  再進一步講到大乘佛法,在大乘佛法中主要有兩派,一派叫空宗,空宗是以般若學爲主。一叫有宗,有宗則以唯識學爲主。

  

  一、畢竟空:空宗講一切法畢竟空,諸法因從緣起,所以一切都是空的。這「空」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不能忍受的;因爲一般人都執著有,希望有我,有這個世界,有很多美麗的幻想。可是在一切法畢竟空的前提下,必把本有的一切執著全銷毀掉。很多人只見到銷毀的破壞,而見不到破壞之後會得到那些建設?因此皆覺得害怕、恐怖。但事實上真了解「空」的人,反會明了,就因爲一切空──沒有不變的自體,所以才能隨緣變化。因能隨緣變化,所以才能成就世間種種的現象,成就修行的種種功德。

  

  同樣的,一般人在做事、在修行的時候,都是以自我爲中心,去設想我要做什麼事?我希望得到那些成就?故一旦認定佛法所講的「無我」!就以爲那還需要做什麼事呢?還能修什麼行呢?事實上如真能了解無我的話,反而讓我們心中沒有罣礙,讓我們心量更深廣,因爲無我反而能跟一切衆生、一切法界圓融。

  

  二、識有境無:其次再講到「唯識學」。唯識學的名相很多,故很多人在那些經論名相裏鑽研,結果卻忘掉了唯識學最大的前提──識有境無。一切外境都是隨識才有的;外境本是虛妄不實的。于是先從確認「境無」而舍掉我們對外境的執著。凡夫之所以造業,主要是被外境所轉;人之所以煩惱、痛苦,也是源于被外境所迷惑。所以從一切法唯識所現,而得到內心的自在。

  

  內外之間

  

  如在得與失之間,講得更詳細一點,又可以說:凡夫的爲得而失,是得于外在的境界,而失掉內心的輕安。財富與名利是最外在的;家庭的和樂、身體的健康爲次內在的,而心靈的自在則是最內在的。凡夫多爲得于財富而失于家庭的和樂,爲得身體的健康而失掉內心的自在。所以同樣是得,因內外不一,還是有很多的差別。同樣說修行是要從失而得,失是從內在的失,到得于外在的圓滿。譬如布施的「失」,不是失掉財富之意,而是失掉我們的悭貪,失掉我們的執著。

  

  又如出世的失,最重要的是失去個人的「自我」中心,故能成就最圓滿的修證境界。這境界或是小乘所講的叁明六通,或是大乘所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都是從失掉最內在的中心,才能成就最圓滿的統一。

  

  戀世與解脫

  

  這也就說:要從舍、從失中,去建立修學的方向。目前的社會,基本上是屬于戀世的形態,所以對于這種以「失」爲前提的法門,很多人不能接受、不能相應。因此,在外道中(包括附佛法外道)都希望很快地讓信衆得到一些利益、覺受、感應。但這些方便,與真正的修行根本不相應。今天所謂的大乘佛教,也都是以人間的福利、現世的安樂、身心的反應來說明自度度人的善巧方便,這還是有問題的。

  

  至于修行到最後,是所謂的「無智亦無得」,那是因爲已完全失掉我們的身心。而既失掉了自我,那一切的得與失就完全平等了。對一個已完全與萬化合一的人來講,那也是無得亦無失。

  

  總之,我們最初修行還是要以「有所失」爲目標。所謂的證初果,除叁惑──身見、戒取見、還有疑,是從失而證的。至于二果、叁果、四果也都是以失爲證──慢慢棄除貪心、瞋心、慢心、無明。故真行證,必從失而得。能確定這個觀念與心態,必能在修行的路上更安定落實。

  

  

《禅林風雨 11· 得與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