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18· 佛法與管理

  佛法與管理

  

  開宗明義

  

  說到「管理」,很多人直接想到的便是管理別人。譬如說一家之主,如何來管理這個家;或一公司的主管,如何來管理員工。但我今天所要講的重點,反而是「如何管理自己」。因我認爲,能先把自己管好,這是「因」;然後再把別人管好,那是「果」;因若不種好,如何期待有善果呢?

  

  譬如一個人經常言行不一致,甚至昨天講的話,今天都可能變調,則他如何有公信力呢?或有些主管,常把在自家中鬧的情緒,帶到公司來;于是公司上下間,便進入了暴風圈。像這樣的主管,能把公司調理得有條不紊!你相信嗎?

  

  或所謂的「新官上任叁把火」,每次調動一主管,都會對原來的製度大肆更動,然是否愈改愈高明呢?有時候,反而改得一塌糊塗,上下交怨!爲什麼要把本來已用慣的製度,改得人心惶惶,雞犬不甯呢?那是因爲每個經理人的性格、偏好,各有不同。因此,雖原來的製度,已用得不錯,但他就是非改不可;未必是改善,只是改成更合乎他的口味,甚至合乎他的痼癖而已!

  

  因此,管理得好不好?那不只是方法、製度的問題;更且是觀念、心態的問題。方法製度,或還可以說是「管別人」,但觀念心態,絕對是調理自己的問題。因此,若談管理,只研討方法製度,或如何調理大衆;而未論及「如何升華自己」,那絕對是偏差。

  

  大學之道

  

  因此,《大學》一書,便開宗明義的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以佛法而言,自度才是度他的基礎。當今世風都偏向于外學的研討探究,但內學才是外學的基礎啊!因此,今天我們就以《大學》,從內而外的次第,來申論「管理學」吧!

  

  我聽說有《一分鍾經理》之類的書,在市面上也非常暢銷;書的詳細內容,我雖未讀過,但大致是指一些隨時可用得上的小策略、小技巧。這類的書,當然有它實用的價值;但未免有「見樹不見林」之失,甚至淪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技倆、詐術。以吾等學佛者的旨意,要行持的是生生世世的菩薩道,而非只「一分鍾經理人」而已,因此,我們先就終極目標來論吧!

  

  格物致知

  

  要管理自己,用什麼來管呢?用「道」來管!而「道」又是從那裏來呢?從「格物致知」中來!何謂格物?對格物的解釋,在曆史上有兩大學派:一、宋朝朱熹所說,要觀察萬物,以明其生化之道;格是「就近」也。二、明朝王陽明所主張,需格除物欲,以盡天理;格者「棄除」也。一偏于外求;一偏于內究。

  

  但以佛法而言,兩者其實沒有沖突。一個人如私心太重,總是戴上有色的眼

  

  鏡,來看此世界;則他絕對看不到這世界的真相。反之,若已悟到這世界的真相,則必能漸格物欲,而成就其「誠意正心」的功夫。故道者,外爲宇宙生化之常軌,內爲修身養性之妙方。既可獨善其身,更宜兼善天下;可權用于一時,可貫通乎叁世。下面我們就來講「道」吧!

  

  佛法從廣大的時空,看衆生生命的本質,不出「業感緣起,叁世輪回」的鐵則。業是指一種相續牽動的力量,常言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此,現在所作的一切,皆要爲無窮的未來負責任。其次,佛法對一切人我、事物的關系,一言以蔽之,曰:「衆因緣生法。」或簡稱爲「緣起」:一物的存在變化,既是衆因緣所成;而此物又是一切法之生化因緣。因此萬物間,既互相關聯,也互相成就。

  

  誠意所在

  

  一個人如能至心領會,上述「因果與緣起」的道理後。一、便將不再短視近利,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涯得過一生,也逃不過生生世世的因果業報。二、也不再是自私自利者,以欲利己者,必先利人;若害人者,終必害己。叁、致力于廣結善緣,即任何事都得衆緣所成,若不事先廣結善緣,則事到臨頭,再來張羅,便來不及矣!四、善做好長遠的規劃,不可爲一時盲目的沖動、疏忽,而一失足千古恨。

  

  因此,即使做生意,也絕不再有走江湖、賣膏藥的病態心理。俗話說:「無奸不成商!」但奸商絕不會成爲大企業,也絕不會有好下場。因此,即使欲求名,當求千秋之名;要謀利,當謀萬人之利。如一企業家、或經理人,能秉持這樣的理念,去經營他的企業,則必上下和睦,內外融洽;就不會經常在勞資糾紛中,牽扯不清;也不會在環保的壓力下,困坐愁城。

  

  小結:前所謂「以道管理」,即以「因果緣起」的道理爲主軸,廣攝無邊生命的視野,去做最完善之規劃,而完成自利利人之後果也。

  

  正心之行

  

  以上所述之道,雖曰:無所不是,無所不在;涵盡一切時空,但終是理想爾,如應用于現實必有所選擇也。故所謂「正心」者,即以最開明的心胸,最權巧的智慧,在現實中作慎重、高明的抉擇。

  

  如就選擇事業而言,將有兩方面的考慮:一、個人的嗜好、專長;二、當今社會的需要。有些人抉擇的重點,偏向于個人的興趣、嗜好、專長,而忽略了社會是否需要,于是或將造成個人的懷才不遇,有志未伸。也有的人考慮的重點,偏向于社會的需要,譬如說最時髦的行業,而未能兼顧自己的興趣、性向,于是又將造成個人的抑郁寡歡、敷衍塞責。

  

  因此,如何兼顧自己的興趣性向,與社會的需求供給,這便是「正心」之所在。俗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事先能作成最明智的選擇,我相信他確已成功了一半。像我大學時,學的是理工,而今卻步上修行弘法的道途。這中間,曾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作反複的思考、抉擇;而至今未曾有一念的反悔、懷疑。因爲人文既是我興趣之所在,而宗教又是當今社會唯一的寄托。

  

  相得益彰

  

  同樣,對管理者而言,在用人方面,若能兼顧屬下的意願,與公司的需求,而作最佳之調理、分配;必使公司人事安和、業務興隆。同樣,就企業經營者而言,在生産方面,若能兼顧經營者的興趣意願,公司的技術設備,與社會的需要品味,及市場上的供給價格,而作最權巧之統合規劃:或提高品質,以增加利潤;或降低價格,以開拓市場;或創造品味,以建立形象;或區分專業,以壟斷顧客。運用之妙,在于人心;結果皆使公司的利潤與社會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

  

  譬如建設公司要蓋房子,是蓋辦公大樓好?還是居家住戶合宜?是市區好?還是郊外佳?是豪華別墅型?或單身貴族型?這牽涉到的不只是能賺錢與否?還必需考慮到企業的形象,與社會人心之導向。而當今的企業,往往以賺錢爲唯一的考量;故多形成「一窩蜂」的盲目跟進;以及環境的破壞,社會之汙染。利之所在,傷風敗俗、戕害大衆的事,都搶著去做,這都是些「有術無道」的商人。若害人者,終必害己,他們絕不會有好下場的。

  

  小結:此之謂「正心」者,即以兼顧個人的意願與社會之導向,而作成最明智的抉擇也──或選擇行業,或確定經營方針;于是也才有以下所談「修身之要」。

  

  修身之要

  

  如就企業經營而言,此之「修身」,不只是一般所謂「修心養性」的工夫而已,且更包括「訓練自己成爲此行業中的專家」。前既已在「正心」中,確定所將從事的行業,及經營的方針後,便該全力以赴;因此,就要努力涵養自己的才能,以備應用之方便。

  

  在此「民主高張」與「專業分工」的社會型態中,一個人不再以階級高、權位重,就可發揮領導的功能。今天若非兼備:一、道德氣節;二、專業技能;叁、工作熱忱。便不可能成爲一個出衆的領導者。

  

  于是在領導者中,便有:一、有名無實,雖有名份,卻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二、有實無名,雖未具備實權,但以其道德氣節、才能熱忱,而受到大衆的擁護愛戴,他自然成爲此群體中的領導者。叁、名實相符,既有名位,又能實際發揮領導的功能。

  

  于此便牽涉到「晉升與提拔」的問題,多數人都希望在公司裏的職位,能扶搖直上;但當從那裏去努力呢?很多人便唯唯諾諾,專以迎合上司的痼癖爲敲門磚,意圖達成晉升的目的。然以此達成了晉升的企圖,充其量,亦只能當個「有名無實」的主管也。同樣,當我們欲提拔屬下時,你又是用什麼標准?也許覺得某些人對我滿「死忠」的,于是便大力提拔他,但他未必有這樣的實力。並且一個專以逢迎、谄媚爲能事者,必心懷不軌;媚上與忌下,本是一體相關,讓這樣的小人當權,你絕對無好日子過。甚至今天他需要利用你,故不得不逢迎你;那天你礙了他的門路,他也不得不「以怨報德」,把你踹到一邊涼快去。要時時刻刻拿定「晉升與提拔」的標准,說來容易;但很多人當境之中,又難免暈頭轉向,失去原則。

  

  專業技能

  

  修身的要領,關于「道德氣節」,已如「誠意正心」中所說。其次,關于專業技能的充實,各位或已比我更清楚;但我在此,還要稍作簡單的說明:要充實專業技能,首要收集資料;而這又可分靜態與動態。靜態如看書報、雜志,或上課研習,或參觀實驗。而動態則包括到生産線與行銷處,去實際了解運作的情形;現在有所謂「走動式管理」,即此之謂也。過去某些主管,往往標榜自己是「基層」出身;但是否基層出身,我認爲並不緊要,而是否能有通盤的暸解,這才是關鍵之所在。

  

  收集資料後,更重要的是作統合規劃。因資料都是零星片斷的,如未好好加以思考統合,則即使收集到很多資料,還是看不到整體的。時下的風尚,都是求「快」;…

《天心明月 18· 佛法與管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