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多情況,既未作完整的收集資料,更未曾善巧的思考統合,便得匆忙決定。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事,便層出不窮。
我認爲一個決策者,必須保留相當的「思考空間」;他絕不能把大部份的時間、精力,花費在經常性的工作裏。而這又牽涉到「授權」的心態與技巧。如一心想事事獨攬、大小兼顧,則如何能充分授權呢?或者用人不當,用那些唯唯喏喏、逢迎谄媚的小人;用那些只會敲鑼打鼓,而不能身先士卒的佞臣,如何能不自亂陣腳,而疲于奔命呢?
一個決策領導者,最忌諱的是對未來的目標、策略,含糊不清。經常朝令夕改,言行不一;這樣如何能有「公信力」呢?要一心一意、念念分明于公司目前的情況,與未來的展望,才能指揮若定、劍及履及的展現出領導者的風格。
工作熱忱
修身之要,第叁爲「工作熱忱」。若一份工作,既合乎自己的嗜好專長,又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于是必由衷生起工作熱忱,主動積極地去設想、去督促、去實行。于是事前盡心于蘊釀、規劃,事中勤奮于監督、協調,事後又仔細地檢討、修訂,必期于盡善盡美。似這樣的工作熱忱,必能自內而外,從上到下,感染于大衆,而造成和善溫馨的工作氣氛。否則自己推托塞責,意態闌珊,又如何期待大衆有心一同、衆志成城呢?
小結:修身,是爲完成理想所作的准備工夫。以領導而言,即是把自己先塑造成工作的典範;把自己管理好了,同時更得到大衆由衷的尊重認同,這才能進一步談「統領大衆」的實務問題──即無言的身教,是有形管理之前提。道與術,雙管齊下,必能事半功倍。以下就來談實際管理之方略。
齊家的策略
這裏所謂的「家」,包括一切公司行號、機關團體,及衆人和合之群體。關于齊家的策略,我們就以情、理、法叁者爲綱領,來作說明:
首先,關于「情」的策略,即現代管理學常說的「人性管理」,要把人,當人來尊重協調;莫把人,當機器來壓榨勒索。人不只爲金錢、職位而工作,更且爲人情、興趣、榮譽、成就感而工作。因此,一個高明的領導者,應尊重屬下的興趣、願;應激發他們的責任感與榮譽心;應協助他們發揮潛力,以建立起真正的成就感。語雲:「士爲知己者死。」若能如此用心于照顧大衆,則必上下交心,生死與共;何正于工作職務的盡心盡力而已!
其次,關于「理」的雙方,即現代管理學常說的「目標管理」。而目標又可分終極目標、遠程目標、中程目標和近程目標。終極目標,即前所謂「生生世世的菩薩道」;遠程目標,即一企業體的經營理念;中程目標,即爲完成此理念所作階段性的設計規劃;至于近程目標,就是常說的「年度計劃」或「活動草案」。一個開明的領導者,必時時將終極目標、遠程目標、中程目標和近程目標,昭示于大衆;以求早形成共識及心理准備。
群策群力
這其中,關于終極目標與遠程目標,也許就是經營者獨出一格的旨意;至于中程目標和近程目標,則還看當時的因緣,去作善巧的規劃布署。因此,這就未必由經營者獨斷獨行:一方面、智者千慮,或有一失;二方面、如透過部會主管與專家顧問之群策群力,將更容易形成共識。
至于工作的分配,如能公開協調,當然最好;縱向橫向的脈絡關系,如能一覽無余,主事者即可不必于事中,忙于溝通協調。如不得不用「私下派遣」的方式,也須將任務的前因後果及相關運作,作大略的介紹。這一方面是表達領導者對當事人的尊重與期許──屬于「情」的策略;二方面又讓他對整體有個了解──屬于「理」之要方。否則前後因果、縱橫脈絡皆不清楚,或事事求問,或一意孤行,主事者如何能不辛苦?
至于工作分配之後,當然免不了有追蹤考核。這一方面略示領導者對此人事關切之意;一方面了解實際運作有無困難?進度是超前或落後?是否有必要重新協調等?
立法執行
第叁、關于「法」的善巧,即製度之設立與執行也。在一個人多、事雜,又要能迅速溝通協調的地方,最好就是先製定出一套完整的製度來。譬如交通號志的設立,最初人少、路寬、步行速度又慢,當然用不到;後來人多、路擠、行車速度愈來愈快,故交通號志也不得不愈來愈複雜。
至于製度的設立,如能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去完成,那當然最好。但有一個原則,我願在此補充說明:常言道:「立法要嚴,執法從寬。」對這方式,我很不以爲然:一、如執法從寬,則必減損此法律的公信力,也減損執法者的威信。二、往往造成「好人吃虧,壞人占便宜」的病態風氣;叁、最後是整個團體向心力的瓦解。
因此,我甯可建議:「立法時要合情合理,執法時必一板一眼。」在立法之初,即要通貫情理,並考慮到執法的可行性;這樣所立的法,似不夠完美;但在執行上,卻有它的公信力。當然法律是死的,而實際的情況卻變化萬千;所以即使立法之初,再怎麼考慮得詳細周延,都還必有非變通不可的時候。若遇此情況,一個執法者必須把「開方便」的前因後果,及變化的彈性空間,向大衆作完整的報告。這樣才能確保「法」的尊嚴,與兼顧「情」的通融。
最後我有一點建議:是關于財務的管理,很多人往往對小錢,管得很緊;但大錢嘩啦嘩啦地流出去,卻是渾然不覺。小錢管得太緊,必造成民怨;對公司財務的助益微乎其微,但對整體向心力的凝結,卻大打折扣,最後只得不償失而已!因此,我建議:在不浪費的原則下,多讓大衆方便些;甚至偶而花點小錢,略施小惠,必能上下交融,內外一心。這世界上能綜貫整體,而堅持理念原則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而專在枝末細節上斤斤計較者,卻多如恒河沙數,這也是一個管理者不得不知的啊!
結論
總之,管理不是單方向的剝削、壓榨;而是在共同學習與修行中,達成協調與奉獻的目的。一方面使自己的智能、慈悲,不斷地向上提升;一方面更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以「道」爲核心,並兼顧「術」的配方;從內聖而外王,從自度而度人,最後以完成「菩薩道」之「莊嚴佛國淨土」爲目標。
民國八十叁年一月五日,原講于寶島光學有限公司,杜英蕙整理
民國八十叁年十月十八日刪定于白雪山中
《天心明月 18· 佛法與管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