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8· 獨裁與奴才▪P2

  ..續本文上一頁模式。因此,很容易形成另一種迎合大衆口味的奴才。工商界、娛樂界、企業界皆有這種大衆導向。而迎合群衆到最後,便是個人沒有選擇的余地,只有一味盲從的份。

  

  但事實上,大衆在那裏呢?我們也不知道。臺北兩百多萬人,他們真正的想法,我們一定不知道。一般人所謂的大衆只是取決于資訊與媒體而已!透過資訊與媒體的傳達,告訴我們現代人在想什麼?在作什麼?但這往往只是能掌握資訊媒體等少數人的意見而已!因爲這個時代大家都相信群衆,都跟著群衆走,都盲信媒體所製造出來的假相,最後自己就變得毫無意見。

  

  佛法常說要度衆生,如果我們的思考不能突破「迎合大衆」傾向的話,那最後一定是被衆生度了。群衆是盲目的,雖然佛法常說:「衆生皆有佛性。」但如果我們看到群衆運動的病態,就會覺得衆生沒有佛性,反而是奴性難改,這是第四種奴才。

  

  以上所講的奴才,基本上是奴于外在的情勢。以下我們將另講四種,以內在爲導向的奴才。

  

  第五乃習性奴

  

  我們從小到現在,甚至說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在生活各方面中,皆會形成個人的習性。有些人喜歡吃鹹的,有些人喜歡吃淡的,對食物有偏食,衣、住、行也是一樣。習性剛開始並非刻意去造作,後來卻不知怎麼的養成了。而養成之後,最初也不覺得有什麼煩惱;但習慣一旦養成之後,我們就會受到牽製,最後就只能依附這種習慣,而成爲習慣的奴才。

  

  第六曰情結奴

  

  人從小到大,由于生活上的種種不順而形成所謂的情結──就是一種積壓在心頭的情緒,因而産生思想上的偏差,行爲上的偏差。例如自卑情結,有的人可能從小就長得不好看,家境清寒,或父母不疼他,因此,使他覺得各方面都不如人,而形成嚴重的自卑心。這自卑心最初表現出畏怯謹慎,既不敢接近別人,也不敢有自己的意見,即使有意見也往往向內壓。但這種人不可能希望自己永遠如此,愈自卑的人會愈希望自己能夠突破。所以一開始雖是畏怯,但一旦有機會讓他表現,他就會用很誇張的形式來突顯。最初似只沈默,最後卻變成炫耀賣弄;最初似消極畏名,最後就會變成拚命求名。自卑情結,在這個時代仍到處可見,但他們不一定知道這種的偏端是自卑的結果。

  

  另一種情結是憤怒。小時候如果在不順的環境中生長,生氣又無法向外發泄,于是一味向內壓抑的結果,便在思想觀念上形成偏差,到最後會覺得這世間既沒有好人,也沒有好事。這種瞋怒壓抑到最後,會變成暴力。我們現今社會也到處充滿暴力,這也都是壓抑的結果。人生充滿各式各樣的情結,如果自己不能返照的話,就會變成情結的奴隸。

  

  第七爲感官奴

  

  這個時代,大家都喜歡追求感官的刺激,這情況可用電影作代表。現坊間所看到的電影,有兩大類:一是性與暴力,一是災難片、恐怖片,如大地震、大白鲨及一般的鬼片。皆用很強烈的刺激來滿足我們的感官。有些人甚至爲了追求更新奇的覺受,因此染上毒瘾;爲什麼會如此呢?因爲一般聲色的刺激已無法使他滿足,所以必須製造更強烈的刺激。

  

  但我們也知道:如持續用太大的刺激,反而將造成感官的退化。例如處在聲音嘈雜的環境中,聽覺自然會退化;而退化之後如想再尋求相同的滿足,則必須用更強烈的刺激,于是又形成更嚴重的退化。慢慢的就變成我們常說的「上瘾」,像喝酒最初只喝一點,便很夠味;而最後可能喝得再多,也無法滿足。不止酒愈喝瘾愈多,所有感官,色、聲、香、味、觸都一樣,其最後必形成感官的退化。

  

  如一個人己經上瘾的話,那就不是主而是奴了;喝酒不是他要喝,而是酒要他喝。既上瘾了,便都喪失自主的能力,只是順著瘾去盲目跟進而已!即使是一般人的喝茶、畫畫、衣著等,如也是盲目的追求品味,最後也必愈來愈難滿足,愈來愈難以自拔。因此,這個時代,較低層次的人是以追求感官刺激的滿足而成爲奴的,而另一種自認爲很高尚、有品味的人,也難免成爲另一種奴。

  

  第八即無明奴

  

  即被一些自以爲是的觀念所誤導,如我見、自性見等。這相信諸位已聽得很多,所以在此不再重複。但我以下要說的是,另一種表面上似跟佛法很相近,但實際上卻是混淆不清的觀念──即業與緣。

  

  許多人只要碰到一些逆境,就說這是我的業;既然業力是這樣,所以我只好無可奈何的去承受它。或者說我目前的緣就是如此,言下之意,好象自己完全沒有做主的余地。一切講業、講緣,而沒有自己的主張,這是另一種奴。

  

  有人會說:佛法不是講無我嗎?無我不就是沒有自己的存在,沒有自己的主張嗎?但事實上「無我」,並不是完全沒有五蘊身心的我,只是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如硬要說連身心、五蘊所和合的現象都沒有才是無我,這才是偏差與造作。師父在講修行的層次時,再叁地提到一個觀念,即小我、大我與無我。修行雖最後要完成無我的境界,但這還是從小我的統一、大我的統一作起。故無我,並非要把這個「我」滅絕了,而是能將我們的身心,與整個法界的緣統一和諧;在統一和諧中,沒有界限的存在,當然就是無「我」了。

  

  因此,很多人認爲是業是緣,形成這樣子的我,以爲這就是消融自我;但是這只更容易形成「同流合汙」的傾向,因爲認定業就是這樣子,我沒辦法,必須隨順它,這種隨順當然不跟修行相應,即使世間法也說它是鄉願或「和稀泥」。所以很多人講無我、講緣、講業,很容易變成另一種奴才。

  

  信徒與羔羊

  

  前面我們總共說了八種形式的奴才。所以最初我們以爲這個時代不可能再有奴才了,而事實上在民主時代反而容易形成更多的奴才。如剛才所講盲目追隨大衆的口味。同樣地,在宗教的領域上,也會形成更多的奴才,這當然以神教最爲明顯。神教說神是我們的主,我們是神忠實的仆人、奴隸、羔羊,神教中奴才的傾向一覽無遺。然在佛教中有這種傾向嗎?照理說是沒有,但如果誤導或觀念不清,也會形成多種形式的奴才。例如我們常說的隨緣、隨喜,又說忍辱、苦行,這樣也會予他人一種錯覺,就是完全抹殺個人的存在價值,只是隨著因緣去流轉,跟著別人所說的去隨喜。必盡可能地壓抑自己,忍辱、屈從,不然就會被說不發心、不隨喜。這些都是錯誤宣導所形成的病態。在宗教領域中本就會有很多的「信徒」,信徒在某方面來說,是不該有自我的存在的。因此,我一向不喜歡這個名詞──虔誠的信徒。因爲太虔誠了,反像奴才一般。我們學佛是要求得真正的覺悟,要透過自己的體驗,去理會宇宙的真理,佛教絕不只是製造信徒而已。

  

  從獨裁因,生奴才果

  

  下面要講的是獨裁。佛法常講緣起法,緣起法即是說明一切事物都具互動的關系,你影響著我,我影響著你。而智慧,即是在互動中去統一協調。如果在互存互動中,其中有一方,卻超然地享有主導的地位,于是主導的一方就成爲獨裁者,而另一方必成爲奴才者。這也就如前面所說,衆生必然會有所偏,在互動的關系中,必然會偏于某一邊。因此,獨裁與奴才,實際上是一體的兩面。如剛才所說神與信衆的關系:神是獨裁者,則信衆是奴才;又專家是獨裁者,信專家的是奴才;如果我們屈從于感官的刺激,則感官的刺激是獨裁,而我們的身心與行爲,則是奴才。所以在互動的關系中,于取舍間若有所偏差,必然會形成獨裁與奴才的形式。

  

  事實上,我們會形成各式各樣的奴才,那也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我們會相信什麼樣的神,或是什麼樣的專家,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若以有限的方式開始選擇,則最後必被自己的選擇所限製;這也就是「以獨裁的形式開始,而以奴才的形式做終結。」

  

  從緣起法來看,一切法相關互動,本具足無量無邊的因緣。但一般人很少有這樣的大智慧、心量,去廣攝無量無邊的因緣,而再做合理的判斷。大多只能從單一、少量的因素去考量、去選擇。因此大部份的人在本質上本不免是個獨裁者──獨裁並不是只去裁奪他人,而是就我們考量判斷事情的模式而言。然獨裁之後,我們必會受到這選擇的限製、束縛,最後也不免變成另一種奴才──即佛法所說的束縛、生死、煩惱。

  

  因此要解脫,就必須避免這種獨裁的傾向。獨裁是因,奴才是果。我們要透過緣起的觀點,去廣攝無邊的因緣;不僅要聽聞佛法,更要廣博涉獵世間法,如此才能從獨裁的窠臼中超越出來,也才能從生死的系縛中解脫出來。

  

  定慧不二法門

  

  人不免爲自己的習氣所轉,爲自己的情結所限,而自染生死。唯有從內在裏把這些習氣、情結消除掉,才能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廣聞佛法、世間法,以建立正確的觀念。另一方面也要禅坐內修,以消除我們的習氣和業障。這才能使我們從獨裁與奴才的系縛中,超脫出來。

  

  衆生都有所知障與煩惱障,所知障因知見不足,故形成獨裁的局限;煩惱障因情結在心,故形成奴才的系縛。知障從智慧而開通,情結以禅定而消融;故爲求覺悟與解脫,必努力于定慧的修持。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講于農禅寺般若禅坐會,楊寶蓮整理

  

  

《天心明月 8· 獨裁與奴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