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心明月 8· 独裁与奴才

  独裁与奴才

  

  大家乍看之下,一定觉得这题目距现代好遥远了,更与打坐修行不相干,但事实上包括我以及诸位,皆免不了是个相当的独裁者,亦免不了是个相当的奴才者。

  

  说到学佛,一般人往往狭隘的认为,只有诵经、打坐、念佛才是修行。但广义的修行,应是由观您的澄清到行为的净化,使我们能远离烦恼而得到安乐。因此,观念的澄清与行为的净化,才是修行的要务。故我在禅坐会的开示,除阐述打坐的技术与历程外,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观念的澄清。以混淆的观念必造成行为的偏差,而使我们产生烦恼。因此观念的澄清,即是修行的前提。因此今天所讲的题目,亦是偏重于观念的的澄清。我们先不仔细定义什么是独裁与奴才?先在现实中找出几种典型的奴才:

  

  第一为乖乖牌

  

  这在我国尤其表现得明显。国人一向讲忠孝及四维八德。忠,要忠于君、忠于党、忠于一个对象;孝,要孝顺父母。但真正的「忠孝」不一定只表现在顺从上,孝与顺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故事,申生顺从父王的旨意而死,后来的儒者,却认为他只是顺而不是孝,为什么呢?首先,我们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孝为「不违先人之志」,能不违背父母的志向、目标称为孝。因于这种粗浅的定义,有些人便认为既不能违背,那就是一切顺从,因此,一切顺从即是孝也。

  

  但就志向而言,却有不同的层次,例如现今一些企业家、工程师在设计目标时,常将之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现实上有很多手段或策略,只是针对某一中、长期的目标而运作的;有时候对短期目标有利的,不一定对中期或长期目标皆有利。因此,我们说「不违先人之志,首先要判定「志」的重点,是取决于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有时候我们顺从当下长辈或父母的意向去作,但他们考量的重点只在短期目标而已,因此,虽你很努力的去做,但最后却发现与长期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顺的重点,主要应在于长期或终极目标。

  

  由是「忠与孝」,首先要确定父母、长辈的长期目标或终极目标是什么?然后就现实的方法、策略,做客观的研究,看这样的作法,对最后的目标是否有帮助?或是否为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这世间上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即使能设定定一个很好的终极目标,但现实的手段策略也不一定能做得很恰当、很经济有效。因此,一个理性的忠臣、孝子,绝不可能成为唯唯喏喏的奴才。

  

  再者就长期目标、终极目标而言,事实上我认为:人的最后目标都是一样的。短期目标是形而下的方法、策略,牵涉到较多的现实因素,所以变动性会较大。但若升华到较高层次的目标,则每个人应该都差不多,东西方、古今人皆然。只看如何在现实中运用现有的因缘去完成它而已。因此,「不违先人之志」,如进一步从个人的目标到共同目标,那所跟从的对象就不只是某个人,而是所谓的理、所谓的法。最初讲的忠孝,因很狭隘的认为:只是不要违背先人的意旨!这就很容易形成每一句话都要听,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其实这并非真忠或真孝;因为可能当下的口令动作,与他长期目标或共同目标是不相应的。

  

  所以从个人的目标到所有人的目标,就会慢慢的由人而转到法。佛法上常讲:「依法不依人。」如果我们只将忠孝的对象,限定在某些人,认为这个人讲的绝对是真的,绝对应该顺从,这是依人。而依法是纯粹从客观的理与现实的因缘,去分析什么样的运作,才是最经济有效的,如此才是至忠与至孝。

  

  国人对长辈不敢违逆,其中又牵涉到另一个观念──敬老尊贤。为什么要敬老呢?这可从几方面来讲:第一、是因为上一代劳苦功高。我们有这样的身体、家庭、国家、社会,都是前人辛苦的结果。我们追念过去,故应该感激过去的人所做的一切,所以敬老首先是对其过去所做的辛苦表示感激之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这方面的修养比较差;因为现代人所顾念的,都局限在他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多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尤其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上一代也会有一些瑕疵,因此,现代人对前人的抱怨,总比感恩来得多。但在敬老的观念下,即使他们有些瑕疵,还应该尊敬他们、感谢他们的。

  

  第二、是尊贤。年纪大的人,拥有较多的知识、尤其是经验,故能够做为我们的依归、指导。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技巧不只靠知识就能够熟练的,有些是要经过岁月的雕琢才能成熟。而年纪大的人能够提供我们丰富的经验,因此,从尊贤而敬老,这也是应该的道理。但在现今这个时代,时局变动很大,以往农业时代,可能一百年至一千年,社会结构也没有多大变动,老年人所知道的,就是我们所应该知道的,他们的经验也将成为我们的经验,所以向他们请教对我们一定有所助益。但现今时代变动脚步太快,过去的人的经验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未来必须有的经验,我们现在所碰到的问题,也不是过去的人所曾碰到的问题。因此,我们感谢前人所做的一切,并不等于他们就能指导未来。尤其现代社会讲求分工进化,没有一个人能够掌握全局,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在技术、知识、观念上寻求改变;所以有时候老年人的经验知识,反成为他们改变的障碍。因此,我们应该敬老、应以尊贤,但「贤不贤」却不是由老不老就能确定的。总之「依法不依人」,是指要真正由掌握目标,去客观地研究什么方法,才是对现实最有帮助的。若由这一点去努力,就比较能从过去那种封闭的上下关系改变过来。

  

  第二为专家奴

  

  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都相信专家的意见。然所谓的「专」,其实是钻牛角尖的「钻」。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每个专家都只能专于某一个范围,但他们又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以偏概全。最近我读了一些书,因此,对某些专家形成这样的看法──所谓专家就是:「专门为自己的偏见,而找出许多理论证据的行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见,但是一般人即使有了偏见,也只是非常模糊的概念而已,理由既不清楚,更不能找出许多证据,所以他们不是专家。而专家们,却可找出很多理由、证据,来证明他的观念是对的,其实他们的观点还是有所偏差。

  

  例如,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经济发展,要努力提高国民所得,这当中就产生了许多专家。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开始重视环保问题,于是又有另一批环保专家出来了。经济专家是钻在经济的门槛里,而环保专家则钻在环保的问题中,每一个人皆可找出很多理由、证据,而互不相让,这就为各有所偏的结果。或以心理学而言,心理学上分两大派:第一派,称为心理分析学派,主旨是说人行为的偏差跟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若要改善他们的行为,就得从心理去找出他们的结,能将结化掉之后,行为自然能得到改善。第二派,称为行为科学学派,他们不注重心理,只注重什么样的刺激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这两学派在心理学上形成两种偏端,各有各的论点,各有各的证据,但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就知道两者各有所偏。

  

  其实不只是一般的专家会有所偏,就是贤人圣人也在所难免。像儒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善和性恶,若从思想来看,亦皆是各偏一端。孟子提出许多理由证明人性本善,如「谦让之心人皆有之、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荀子当然也可讲出很多证据来证明人性本恶,但这还是各有所偏。另外,儒家讲究人治,法家主张法治,这也是各有所偏。因此,从古代到现代,出现各式各样的专家,提出各式各样的理由、证据,但是我还是要说专家大部份都是有偏见的。如果只一味听取专家的意见,那就成为另一种奴才──专家的奴才。

  

  但我们可能全部不听他人的意见而自以为是的乱作主张吗?我想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建议:我们只听专家的理由、证据,而不要听其结论。如子主张性善,我们可以看他所列举的理由证据,但是否性善我们还得存疑;对荀子性恶的主张也是如此,可以看理由、证据,但不要看结论。因为甲的理由与乙的证据间,未必就是冲突的;这个人看到的是这一面的理由,另一个人说的是另一面的理由。我们先将各种不同角度的理由证据全看过之后,最后再由我们自己来下判断。能透过不同角度,不同专家的意见再去综合的话,就较不容易偏差了。

  

  但一般人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若听了太多专家的意见,容易愈听愈迷糊。这是因为一般人大多只听结论,很少将理由仔细听进去,再好好加以消化的缘故。我们若只听结论,可能十个专家的结论都互相冲突;但若是理由,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以得到较圆满的结论。这个时代,虽然知识发达,但大部份的人还是不愿意靠自己判断,多是依赖外界的专家或寻找自己心中的偶像,像这种人不是做主的心态,反而跟奴才较相似,道是第二种奴才──盲信专家。

  

  第三为术数奴

  

  虽然我们处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可是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紫微斗数、生辰八字、风水、星座之类。不论是商店开张或大学联考,总之,碰到一些问题,不愿意自己去搜集资料,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判断,只是急急忙忙地去找这些方术,来指示应如何是好?像这种心态也是奴才的典型。

  

  至于方术有无道理?我想也是有的!既然那么多人相信,总会有它的道理。但问他们往往只是讲果而不讲因,如他们可能告诉你今年运气不好这个果,却没告诉你什么原因。其实若结果真的已成定局,就没什么好说的。而真正的修行该重原因的,因为只有掌握原因,我们才有办法去努力改造。所以就佛法而这,若谓果,只是过去业所造成的报,这还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乃从种因,种善因、结善缘,去改变我们的命运。要作命运的主人,而非奴才。

  

  第四为群众奴

  

  在民主时代,多是以群众的意见为依归,以多数人的好恶为导向的思考…

《天心明月 8· 独裁与奴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