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8· 獨裁與奴才

  獨裁與奴才

  

  大家乍看之下,一定覺得這題目距現代好遙遠了,更與打坐修行不相幹,但事實上包括我以及諸位,皆免不了是個相當的獨裁者,亦免不了是個相當的奴才者。

  

  說到學佛,一般人往往狹隘的認爲,只有誦經、打坐、念佛才是修行。但廣義的修行,應是由觀您的澄清到行爲的淨化,使我們能遠離煩惱而得到安樂。因此,觀念的澄清與行爲的淨化,才是修行的要務。故我在禅坐會的開示,除闡述打坐的技術與曆程外,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視觀念的澄清。以混淆的觀念必造成行爲的偏差,而使我們産生煩惱。因此觀念的澄清,即是修行的前提。因此今天所講的題目,亦是偏重于觀念的的澄清。我們先不仔細定義什麼是獨裁與奴才?先在現實中找出幾種典型的奴才:

  

  第一爲乖乖牌

  

  這在我國尤其表現得明顯。國人一向講忠孝及四維八德。忠,要忠于君、忠于黨、忠于一個對象;孝,要孝順父母。但真正的「忠孝」不一定只表現在順從上,孝與順其實是不一樣的。我們在曆史上看到的故事,申生順從父王的旨意而死,後來的儒者,卻認爲他只是順而不是孝,爲什麼呢?首先,我們從儒家的觀點來看,孝爲「不違先人之志」,能不違背父母的志向、目標稱爲孝。因于這種粗淺的定義,有些人便認爲既不能違背,那就是一切順從,因此,一切順從即是孝也。

  

  但就志向而言,卻有不同的層次,例如現今一些企業家、工程師在設計目標時,常將之分爲短期、中期與長期目標。現實上有很多手段或策略,只是針對某一中、長期的目標而運作的;有時候對短期目標有利的,不一定對中期或長期目標皆有利。因此,我們說「不違先人之志,首先要判定「志」的重點,是取決于短期、中期或長期的目標。有時候我們順從當下長輩或父母的意向去作,但他們考量的重點只在短期目標而已,因此,雖你很努力的去做,但最後卻發現與長期目標是相違背的。因此,順的重點,主要應在于長期或終極目標。

  

  由是「忠與孝」,首先要確定父母、長輩的長期目標或終極目標是什麼?然後就現實的方法、策略,做客觀的研究,看這樣的作法,對最後的目標是否有幫助?或是否爲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在這世間上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即使能設定定一個很好的終極目標,但現實的手段策略也不一定能做得很恰當、很經濟有效。因此,一個理性的忠臣、孝子,絕不可能成爲唯唯喏喏的奴才。

  

  再者就長期目標、終極目標而言,事實上我認爲:人的最後目標都是一樣的。短期目標是形而下的方法、策略,牽涉到較多的現實因素,所以變動性會較大。但若升華到較高層次的目標,則每個人應該都差不多,東西方、古今人皆然。只看如何在現實中運用現有的因緣去完成它而已。因此,「不違先人之志」,如進一步從個人的目標到共同目標,那所跟從的對象就不只是某個人,而是所謂的理、所謂的法。最初講的忠孝,因很狹隘的認爲:只是不要違背先人的意旨!這就很容易形成每一句話都要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其實這並非真忠或真孝;因爲可能當下的口令動作,與他長期目標或共同目標是不相應的。

  

  所以從個人的目標到所有人的目標,就會慢慢的由人而轉到法。佛法上常講:「依法不依人。」如果我們只將忠孝的對象,限定在某些人,認爲這個人講的絕對是真的,絕對應該順從,這是依人。而依法是純粹從客觀的理與現實的因緣,去分析什麼樣的運作,才是最經濟有效的,如此才是至忠與至孝。

  

  國人對長輩不敢違逆,其中又牽涉到另一個觀念──敬老尊賢。爲什麼要敬老呢?這可從幾方面來講:第一、是因爲上一代勞苦功高。我們有這樣的身體、家庭、國家、社會,都是前人辛苦的結果。我們追念過去,故應該感激過去的人所做的一切,所以敬老首先是對其過去所做的辛苦表示感激之意。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在這方面的修養比較差;因爲現代人所顧念的,都局限在他們所要追求的目標,因此,多不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尤其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上一代也會有一些瑕疵,因此,現代人對前人的抱怨,總比感恩來得多。但在敬老的觀念下,即使他們有些瑕疵,還應該尊敬他們、感謝他們的。

  

  第二、是尊賢。年紀大的人,擁有較多的知識、尤其是經驗,故能夠做爲我們的依歸、指導。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技巧不只靠知識就能夠熟練的,有些是要經過歲月的雕琢才能成熟。而年紀大的人能夠提供我們豐富的經驗,因此,從尊賢而敬老,這也是應該的道理。但在現今這個時代,時局變動很大,以往農業時代,可能一百年至一千年,社會結構也沒有多大變動,老年人所知道的,就是我們所應該知道的,他們的經驗也將成爲我們的經驗,所以向他們請教對我們一定有所助益。但現今時代變動腳步太快,過去的人的經驗並不一定就是我們未來必須有的經驗,我們現在所碰到的問題,也不是過去的人所曾碰到的問題。因此,我們感謝前人所做的一切,並不等于他們就能指導未來。尤其現代社會講求分工進化,沒有一個人能夠掌握全局,每個人都要不斷地在技術、知識、觀念上尋求改變;所以有時候老年人的經驗知識,反成爲他們改變的障礙。因此,我們應該敬老、應以尊賢,但「賢不賢」卻不是由老不老就能確定的。總之「依法不依人」,是指要真正由掌握目標,去客觀地研究什麼方法,才是對現實最有幫助的。若由這一點去努力,就比較能從過去那種封閉的上下關系改變過來。

  

  第二爲專家奴

  

  在我們這個時代,許多人都相信專家的意見。然所謂的「專」,其實是鑽牛角尖的「鑽」。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裏,每個專家都只能專于某一個範圍,但他們又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以偏概全。最近我讀了一些書,因此,對某些專家形成這樣的看法──所謂專家就是:「專門爲自己的偏見,而找出許多理論證據的行家。」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見,但是一般人即使有了偏見,也只是非常模糊的概念而已,理由既不清楚,更不能找出許多證據,所以他們不是專家。而專家們,卻可找出很多理由、證據,來證明他的觀念是對的,其實他們的觀點還是有所偏差。

  

  例如,過去我們一直強調經濟發展,要努力提高國民所得,這當中就産生了許多專家。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卻又開始重視環保問題,于是又有另一批環保專家出來了。經濟專家是鑽在經濟的門檻裏,而環保專家則鑽在環保的問題中,每一個人皆可找出很多理由、證據,而互不相讓,這就爲各有所偏的結果。或以心理學而言,心理學上分兩大派:第一派,稱爲心理分析學派,主旨是說人行爲的偏差跟心理有很大的關系,若要改善他們的行爲,就得從心理去找出他們的結,能將結化掉之後,行爲自然能得到改善。第二派,稱爲行爲科學學派,他們不注重心理,只注重什麼樣的刺激産生什麼樣的反應。這兩學派在心理學上形成兩種偏端,各有各的論點,各有各的證據,但如果我們仔細去分析,就知道兩者各有所偏。

  

  其實不只是一般的專家會有所偏,就是賢人聖人也在所難免。像儒家,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性善和性惡,若從思想來看,亦皆是各偏一端。孟子提出許多理由證明人性本善,如「謙讓之心人皆有之、憐憫之心人皆有之」。荀子當然也可講出很多證據來證明人性本惡,但這還是各有所偏。另外,儒家講究人治,法家主張法治,這也是各有所偏。因此,從古代到現代,出現各式各樣的專家,提出各式各樣的理由、證據,但是我還是要說專家大部份都是有偏見的。如果只一味聽取專家的意見,那就成爲另一種奴才──專家的奴才。

  

  但我們可能全部不聽他人的意見而自以爲是的亂作主張嗎?我想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建議:我們只聽專家的理由、證據,而不要聽其結論。如子主張性善,我們可以看他所列舉的理由證據,但是否性善我們還得存疑;對荀子性惡的主張也是如此,可以看理由、證據,但不要看結論。因爲甲的理由與乙的證據間,未必就是沖突的;這個人看到的是這一面的理由,另一個人說的是另一面的理由。我們先將各種不同角度的理由證據全看過之後,最後再由我們自己來下判斷。能透過不同角度,不同專家的意見再去綜合的話,就較不容易偏差了。

  

  但一般人不願意這樣做──因爲若聽了太多專家的意見,容易愈聽愈迷糊。這是因爲一般人大多只聽結論,很少將理由仔細聽進去,再好好加以消化的緣故。我們若只聽結論,可能十個專家的結論都互相沖突;但若是理由,我們可以從中選擇,以得到較圓滿的結論。這個時代,雖然知識發達,但大部份的人還是不願意靠自己判斷,多是依賴外界的專家或尋找自己心中的偶像,像這種人不是做主的心態,反而跟奴才較相似,道是第二種奴才──盲信專家。

  

  第叁爲術數奴

  

  雖然我們處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可是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紫微鬥數、生辰八字、風水、星座之類。不論是商店開張或大學聯考,總之,碰到一些問題,不願意自己去搜集資料,不願意自己去思考判斷,只是急急忙忙地去找這些方術,來指示應如何是好?像這種心態也是奴才的典型。

  

  至于方術有無道理?我想也是有的!既然那麼多人相信,總會有它的道理。但問他們往往只是講果而不講因,如他們可能告訴你今年運氣不好這個果,卻沒告訴你什麼原因。其實若結果真的已成定局,就沒什麼好說的。而真正的修行該重原因的,因爲只有掌握原因,我們才有辦法去努力改造。所以就佛法而這,若謂果,只是過去業所造成的報,這還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乃從種因,種善因、結善緣,去改變我們的命運。要作命運的主人,而非奴才。

  

  第四爲群衆奴

  

  在民主時代,多是以群衆的意見爲依歸,以多數人的好惡爲導向的思考…

《天心明月 8· 獨裁與奴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