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文珠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斷,叁智次第得,叁谛次第證,不名一心。

  智者大師立圓教一心圓具叁觀,隨舉空觀,假中亦空;隨舉假觀,空中亦假;隨舉中觀,空假亦中。故摩诃止觀言:“一空一切空,無中無假無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總中觀也。”

  圓教菩薩,叁觀圓修,叁惑圓斷,叁智圓得,叁谛圓證,是名不可思議一心叁觀。此觀明淨,是開佛知見。此觀能分別空假中,名示佛知見。觀空觀假觀中,不離一心,即叁而一,即一而叁,是悟佛知見。觀空假中之心,非空假中,而能齊照空假中,名入佛知見。是爲一心叁觀,而有開示悟入之別。法華文句藄要言:“所以四種釋者,見理由位,位立由智,智發由門,門通由觀。觀故則門通,門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爲理一也。”

  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此結成理一。其實,佛昔日所說的叁乘法,教、理、行、果,亦含有開示悟入的層次,但屬于權教,非佛知見。今明佛知見,是開叁乘之權,顯一乘真實之道,此真實之道,即是理一。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前明理一,今明人一,行一,教一。昔日因爲諸佛慈悲,不舍衆生,權行方便,故普應叁乘,五乘之機;今日法華會上,爲顯一乘之真實,故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是明人一。

  “諸有所作”,指佛昔日所說叁乘五乘的言教。“常爲一事”,指今日所顯的一佛乘。因爲諸佛出世,雖然曾說叁乘五乘等教法,但其最終目的,是爲一佛乘,故“唯以佛之知見”,開“示”衆生,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共證一乘佛道,是明行一。

  “佛乘”,是圓頓之教,“無有余乘”,是除一佛乘外,更無其他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以及菩薩乘。佛告舍利弗:“如來但”爲“以一佛乘”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緣“故”,所以“爲衆生說法,”目的只是爲一佛乘。除一佛乘外,更“無有”其“余”人天等“乘”。雖然,佛權巧方便說了二乘、叁乘諸法,然諸法理性平等,實在沒有“若二若叁”等差別相可得。是明教一。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此總結諸佛開權顯實。十方一切諸佛,皆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皆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知見,出現于世,不但理一,人一,行一,教亦一,故言:“法亦如是”。

  3.叁世諸佛爲實施權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前文是約空間橫說十方諸佛,開權顯實。以下則約時間豎說叁世諸佛開權顯實。十方叁世諸佛,無不曲就衆生的根機,巧設方便,隨其根性所宜而說法,先開示種種道,後令入佛乘。今先說過去諸佛開權顯實。過去諸佛,亦如今佛一樣,“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叁乘五乘“諸法”,“是”叁乘五乘“法”之性,皆同是一實相理。而諸佛說法之目的,亦“皆爲”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知見,而證得此“一佛乘故”。所以“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無論是修學小乘或大乘,最後“究竟皆得”佛道的“一切種智”。

  “演說諸法”是開權,“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顯實。開權顯實是教一理一。衆生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是行一果一。教理行果皆屬于一乘,故過去諸佛,皆是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此明未來諸佛,將出現于世間,教化衆生。其說法利生的方式,亦如同過去諸佛,最初則爲實而施權,後來則開權而顯實。“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開權,“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顯實。一佛乘是教一。“是諸衆生,從佛聞法”是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能知是行一,所知是理一。故未來諸佛,亦是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此明現在諸佛開權顯實。初四句是明現在佛出世之目的。釋尊告:“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現正在說法,“多所饒益,安樂衆生。”,但“是”現在“諸佛亦”如過去、未來諸佛一樣,“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目的是欲令衆生開佛知見而得饒益,證入佛道,所以“是法皆爲一佛乘故。”

  “演說諸法”是開權,“皆爲一佛乘”是顯實。屬于教一。“是諸衆生,從佛聞法,”是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是是行一理一。所以現在諸佛,亦是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

  此總結諸佛開權顯實。“諸佛”概括十方叁世一切佛,“但教化菩薩”,是人一,“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是教一,“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是理一,能入是行一。正是說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出世目的,皆爲一事,所有教理行果,悉皆唯一無二,以結前文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4.釋尊爲佛乘而說叁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此明釋尊開權顯實。“我”是釋尊自稱,釋尊介紹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之後,隨即介紹自己,“亦複如”十方叁世諸佛一樣,“是”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先說叁乘之權,後顯一乘之實。“諸衆生”,是指五乘根機的衆生。“種種欲”,是五乘衆生各各有其各種不同的欲望。因爲釋尊“知諸”五乘“衆生,有種種欲”,而且“深”深貪戀執著「心”中“所”愛“著”的五欲塵勞,因此,不得不“隨”順“其”大小不同的“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運用權巧“方便力而爲說”叁乘五乘不同的教“法”,是開權;釋尊之所以“如此”隱實施權,無非是“皆爲”欲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是顯實。得一佛乘,是教一人一,一切種智,能證是行一,所證是理一。是以釋尊亦是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

  以下,是解釋佛運用方便力的原因。因爲佛的知見,來本清淨無染,一法不立。諸佛雖然爲欲令衆生入佛知見,而權說叁乘教法,但即此叁乘法,就是一佛乘,非于一佛乘之外,更有余乘,是以“十方”叁世諸佛的“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此正是說明即權即實,權不離實。權實相即,權外無實,實外無權,故名一乘妙法。然則諸佛爲甚麼不直接說此一佛乘,而要爲實施權,先說叁乘教,然後又開權顯實呢?釋尊告訴舍利弗!理由是因爲“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此正是諸佛隱實施權,運用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的主要原因。

  五濁,即“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佛經以時間的最短,名爲一刹那;時間的最長,名爲一劫。佛言:人壽由十歲時開始,過一百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名爲增劫。從人壽八萬四千歲起,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名爲減劫。如是一增一減,名一小劫,積二十小劫爲一中劫,積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爲一大劫。悲華經言:“人壽八萬至叁萬時,不名劫濁,自人壽二萬歲以後,開始有煩惱等不淨之法,方名劫濁。”可知劫,是用來計算時間的長短而言,其本身無所謂濁與不濁,只因這段時間內,衆生有煩惱濁,見濁,命濁,等種種染汙之法,故這段時間被名劫濁。

  “煩惱濁”,梵文吉隸舍,譯名煩惱。是昏煩之法,種類繁多。性宗總括分爲叁種:一是見思煩惱,二名塵沙煩惱,叁是無明煩惱。相宗分爲根本煩惱,以及隨煩惱。根本煩惱指貪、嗔、癡、慢、疑、邪見等六種。隨煩惱,是隨從根本煩惱而生起,種種不良的心理毛病,有大隨、中隨、小隨之分。小隨煩惱是:忿、恨、惱、覆、诳、谄、害、憍、嫉、悭等十種。中隨煩惱是:無慚、無愧二種。大隨煩惱是: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等八種。根本煩惱名根本惑,隨煩惱名枝末惑,又名枝末煩惱。根本惑,前五種名五鈍使,後一種,又分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名五利使。今言煩惱濁,是說人壽二萬歲以下,貪嗔轉盛,愚癡無智,我慢貢高,不信因果,懷疑真理,邪知邪見,使人性迷惑昏暗,令人心靈煩悶,頭腦擾亂渾濁不清,故名煩惱濁。

  “衆生濁”,梵語薩埵,舊譯名衆生,新譯名有情。有情揀非無情之物,以諸有情,由衆緣和合,依心色二法,處處受生,因名衆生。中阿含經言:人間劫初,光音天人,下生人間,原無男女貴賤,美惡好醜之分,是衆人共生之處,故名衆生。不增不減經言:“此法身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爲衆生。”可知衆生的法身理體,本來與佛所證的法身無異,即使是初從光音天下生人間,亦不名濁;只因煩惱日增,見解轉爲邪惡,作諸惡業,招致苦果報應,福輕障重,苦苦惱惱,故名衆生…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