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門品聞記(聖一老法師)

  普門品聞記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聖一老法師講述

  

  衆弟子聞記

  

  序

  

  稽首觀世音,慈悲誓宏深,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若人稱念觀世音,遠離災難惱逼身;若人稱念觀世音,逢凶化吉樂有情;若人稱念觀世音,業盡情空,超凡入聖,證入涅槃城。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屬法華部,釋迦世尊在法華會上,洞察二乘人根基成熟者,即爲大演開權顯實之妙法;促使回小向大,奔出火宅,授記成佛,以暢世尊之本懷。而觀世音菩薩,本爲古佛再來,以十二顯力,尋聲救苦,現身說法,解脫貪、瞋、癡叁毒之苦。只要能聞普門品自在之法,皆能令發無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永不退轉。

  

  吾人叁生有幸,若非前世善緣,何得聞此普門善法?既得聞已,應發菩提心,繼承諸佛志,盡此一報身;出世必先入世,自利必須利他;如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圓滿菩提之大願矣!

  

  去年九月,我寺僧衆恭請 老法師光臨,宣講「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八永日,僧俗四衆弟子,海會雲集,法雨恩沾達千余人次,可謂人山人海,萬衆一心,全神貫注;老法師雖年屆古稀,仍精神抖擻,法音宏亮,闡揚精義,啓迪智慧,深入淺出,切入人心,福田造就,佛根廣植,悲智雙運,誠不可思議。

  

  近日欣聞老法師的講演,已由弟子記錄成書,並將出版問世。慶幸之余,深感實爲佛法之大寶,亦爲衆生病苦得樂之指引。學人識淺,筆墨笨拙,信遵囑綴數語,是爲之序。

  

  湖北武昌洪山寶通禅寺學人 道根 敬撰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九日

  

  妙法蓮華經

  

  道根老法師慈悲,昌明法師、寬明法師、明如法師、諸山長老慈悲:今日法會乃八年前,道老囑我來武漢結結法緣。當時沒暇,遲至今日,心甚慚惶。本人身居香港,冗事紛繁。今秋應九華山開戒,及雲居山開戒之期,道老即派知事僧來邀請,圓滿後赴武昌寶通寺講普門品。予即應諾。不期法會擁擠,四方雲集;本人有幸得向諸山長老學習,及爲圓道老多年公案,宣說此經。

  

  今也獻曝衆前‧希垂指正。我國叢林常講楞嚴、法華;所謂成佛法華,開悟楞嚴,二經並重。而觀音菩薩在二經中充重要地位。楞嚴二十五圓通,文殊獨選觀音耳根圓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而觀音菩薩說耳根返本歸元,說得非常洽當:「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修行第一要亡塵。「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此時六根泯迹。「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六識亦盡,內脫身心,外遺世界;經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所謂「空性圓明,成法解脫」。「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謂「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一者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大用現前,悟齊諸佛,世尊贊爲得圓通根本。雖說方便有多門,而歸元無二路了。

  

  法華經是成佛的法華,若想早日成佛,就讀法華經。法華經講:「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有已成,就有今成佛,有已成,就有未來成佛。不論你未來成佛,現在成佛,過去必是佛。過去不是佛,何來有現在成佛?所以話:「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古人又講:「不誦法華,不知佛恩廣大;不誦華嚴,不識佛法富貴。」如果誦華嚴經,則知佛因佛果,因修萬行,果具萬德;誦法華經就知道,佛爲度衆生成佛而出世。

  

  所以,法華經是開佛的知見,華嚴經是佛的境界。你想知道佛的境界,就誦華嚴經;想開佛知見,就要誦法華經。我們現在是人,所以就有人的知見,見到人的境界;假如是鬼,就有鬼的知見,見到鬼的境界;若是聲聞緣覺,就有聲聞緣覺的知見,見聲聞緣覺的境界。佛大慈大悲,叫我們不要開衆生知見,要開佛知佛見。從衆生知見開佛知佛見,佛知佛見一開就見佛境界;若欲見佛的境界,一定要開佛知見,開佛知見一定見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華嚴經。

  

  華嚴經有八十卷。講華嚴經就不容易,最低限度要講一年多;若講法華經就比較容易,叁個月就講完了。講法華經能開佛知見,就見佛境界,那就是華嚴經;見佛的境界,必開佛知見,就是法華經。法華經與華嚴經是平等的,不相昆仲;不是說華嚴經高過法華經,亦不是法華經高過華嚴經。有些人疑惑,法華經雲此經是經中之王,是如來無上之說;但華嚴經文中未有自稱是經中之王,亦無第一之說。華嚴經是佛在華藏世界講,只講了此一部,無第二部;那裏有王與不王,第一不第一。

  

  但是,妙法蓮華經不是在華藏世界講,而是在娑婆世界講。佛在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先講了很多阿含經,亦講很多方等經,也講了很多般若經,因緣成熟才講妙法蓮華經;前四十年講的一切都是帶權說實。妙法蓮華經呢?舍權說實,所謂「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所以世尊講,法華經在娑婆世界,是經中之王。世尊在娑婆世界所說一切經,以法華經最爲第一。

  

  法華經是實,是根本。從實施權,流出一切經;一切經都盡皆是權,是方便,是枝末。開權顯實就是法華經,從實說權流出一切經典,是以法華經爲經中之王。

  

  法華經是開佛知見。華嚴經修萬行,證萬德;萬行就是菩薩的境界,萬德圓融就是佛的境界。華嚴是一乘因果,佛因佛果都是一乘;法華經開權顯實亦是一乘因果。所以,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

  

  是以佛的智是真的,聲聞緣覺的智慧是不究竟的。我們凡夫連智慧都沒有,只有聰明;聰明敵不過生死。我們要求佛的智慧,佛的智慧不但可了生死,亦能令我們成佛道。所以說「諸佛出于世,爲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是以佛的智慧是真實,除了佛的智慧,聲聞緣覺的智慧,都不是真的。聲聞緣覺的智慧是方便,隨方取便,那裏是真實呢?所以在法華經裏開叁乘之權,顯一乘之實。聲聞緣覺智慧都不要,要佛的智慧。于是聲聞緣覺見到佛的智慧,舍叁歸一,佛便爲他們授記作佛。所以法華經度衆生成佛,華嚴經一乘因果也是度菩薩成佛。

  

  華嚴經最重要是闡釋菩薩的四十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住是法慧菩薩說,十行是功德林菩薩說,十回向是金剛幢菩薩說,十地是金剛藏菩薩說。法華經亦有四十地,法華經有無量的地湧菩薩從地湧出,湧出之後用菩薩的贊歎法贊歎如來,一贊就贊了五十小劫;佛以神力將五十小劫變爲半日。地湧菩薩之中有四個導師:第一位是上行菩薩,第二位是無邊行菩薩,第叁位淨行菩薩,第四位安立行菩薩。安立行菩薩等如華嚴經裏的十地菩薩,淨行菩薩等如華嚴中的十回向,無邊行菩薩等如華嚴經中的十行,上行菩薩等如華嚴經中的十住;所以華嚴經與法華經是互爲含攝,實是昆仲之經典。

  

  自古以來,有很多人誦法華經誦到悟道;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釋迦牟尼佛現在還在靈鹫山講法華經,因爲我們有無明煩惱,所以見不到。我們如果精進勇猛,一旦見思塵沙熄滅,無明亦頓滅,我們就可以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靈鹫山講法華經。

  

  講法華經是開佛知見。佛是大慈悲,希望我們開佛知見,不要開衆生知見。開衆生知見,是非人我就無有了期,輪回生死受無量苦。如來覺知我們人人都有佛知佛見。爲什麼不開佛知佛見呢?若開了佛知佛見就能見佛的境界,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所以如來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就是欲令衆生開佛知見,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欲令衆生悟佛之知見故,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若果衆生入了佛知見,就見佛境界,見諸法實相。那個時候,青青翠竹都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那時候,既開了佛知見,見諸法實相;有什麼辦法如來不授記你當來成佛呢?

  

  佛說法華經是想一切衆生皆成佛道,不想我們受生死輪回之苦,不想我們做聲聞緣覺住在化城裏面;故佛開權顯賈,欲令我們離化城到寶所。法華經不離八個字:「開權顯實」,授記作佛;「開迹顯本」,增道損生,增這個菩提道,損這個無明生。簡單說一句,無明份份斷,法身份份證;這便是開權顯實的宗旨。因爲如來所得的法是實相法,是甚深法,衆生不能接受;所以如來就從實施權,以種種權宜的方便度衆生離生死苦。有權宜的方便,衆生就容易接受,便能離生死的苦海。但是,權宜之法並不是佛的本懷;所以,如來便開權顯實,令衆生開佛知見,見諸法實相,授記作佛,滿佛本懷。

  

  在法華經開權顯實,第一個以羅漢權宜之身得授記將來成佛的,就是舍利弗,如來授記他將來成佛,號華光如來;第二位迦葉尊者得授記將來成佛,號光明如來;第叁位須菩提尊者得授記將來成佛,叫做名相如來。同時,五百羅漢亦以權宜之身得授一乘佛果之記,皆號普明如來。阿難尊者乃至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亦得聞這個開權顯實的一乘法而舍了羅漢的知見,不再執二乘的境界,成就了佛知佛見,得見佛的境界。而阿難尊者成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二千個眷屬都同時得授記作佛,號一切衆生喜見如來。世尊還普授一切人記,若有人聞法華經,一念隨喜者,皆授記他將來成佛。

  

  所以法華經是成佛之經。何處見得呢?經文雲:「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于畫像,漸見無數佛。」這個是人天乘的修行,屬緣因佛性。若用一朵花供養佛,就能與佛結緣;與佛有緣,常常見佛。聞法見佛性,屬了因佛性;了因佛性須靠緣因佛性來助成。從了因佛性得見佛性,名正因佛性;有正因佛性,就一直修行乃至成佛。所…

《普門品聞記(聖一老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