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賢頓和尚講述
釋體仁筆記
序
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此語乃觀音、地藏之願力,亦我佛化身之因緣,正全佛教中慈悲至極之理,千經萬典于此語包括而盡矣。楞嚴之觀音,法華之普門,就是五時八教最後而說,亦我佛一代時教之結晶,衆生入佛門之總路。
普門者有叁,一無門楣、高貴上人可參,二無門豎、大身富家之人可入,叁無戶欄、貧賤短足小人可登。是以說教上、中、下性鹹宜。
觀音現叁十叁身,十九說法,無微不至無竅不入。諸佛智慧之門,會權入實,凡聖同解,這竅而入觸境即心,洞然本地風光,了達唯心淨土。
以此俚語俗言,作爲拋磚引玉,望大德高僧智士,一笑了之。是爲序。
民國七十一年歲次壬戌蒲月初九日
後學 賢頓序于龍雲禅寺靜室
前言
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現無邊身,垂慈六道,度諸衆生。世人凡遇疾病患難者,若能以懇切至誠之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可隨彼誠意之大小,而得感應。
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不論在中國、日本、韓國各地,無人不知,沒人不曉的,他的慈光,如同一輪皎潔的皓月,高懸夜空,普照大地,護佑著苦難衆生,把那甘露法水,灑至世界每一角落,故有「戶戶阿彌陀,家家觀世音!」的贊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中的一品(即第二十五品)本品內容,完全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這一品獨立禮誦。世俗有人稱之爲觀音經,就是這普門品。「普門品」是簡稱,較爲翔實的稱呼應該稱爲:「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此部法華經是由教主釋迦牟尼佛所主講,釋迦教主出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藍毗尼園,其實,從經理研究起來,他已于無量劫前成佛了。
釋迦牟尼既成佛于無量劫前,那爲何又再出世于印度呢?他是爲了度我們一切衆生的緣故,所謂「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什麼叫做「一大事因緣」呢?就是要令衆生離六道苦,證涅槃樂。經中說:「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是開佛知見,示衆生佛知見故,使衆生悟佛知見故,願衆生入佛知見故,叫做開示悟入;換句話說,便是讓未種善根的衆生,速種善根;已經種了善根的衆生,令其善根增長,早脫世間痛苦,趣入菩提果。所以,佛才重現于世,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也在人間,表示他與世人無異,同樣要經生、老、病、死之苦,同樣要經曆過千辛萬苦的修行,才能證得宇宙的真理。
佛在世時,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結集爲叁藏十二部聖典。經天臺智者大師,靈山親承,大蘇妙悟,以五時八教,把如來一代聖教,有條不紊地,判釋得昭如日月,罄無不盡。五時八教爲佛陀教化衆生的一大綱領與順序(五時爲時之順序,八教爲教之順序)。簡明地說:如來一代教化衆生其調整機宜的次第,在時間方面分爲五時,在教法方面分爲八教。今先明五時次明八教。
五時是佛成道後于四十九年中應機說法的先後,分爲下列五個時期。
(一)華嚴時:釋尊初成正覺,現千丈盧舍那身(佛之報身,譯爲淨滿,謂煩惱淨盡,福慧圓滿),爲大機菩薩說自證法門,談華藏境界,專被大乘利根菩薩,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是爲「華嚴時」。
(二)阿含時:華嚴時專益大機菩薩,尚有小乘鈍根者多不領解,如聾若啞,由是隱舍那身,現老比丘相,于鹿野苑說小乘阿含經,獨被一類鈍根衆生,令其轉小向大,超凡入聖,是爲「阿含時」。
(叁)方等時:「方等」爲一切大乘經之通稱。「方」是方廣,「等」爲均等;謂「廣」說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導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說阿含後的八年中間,佛爲普利群機,說維摩诘經,解深密經,金光明經,思益經,大集經等;贊歎大乘,彈斥小乘,令其恥小慕大,回向上乘,是爲「方等時」。
(四)般若時:佛爲蕩空破執,于四處十六會,說諸小乘人因經過方等會上的種種彈斥,雖心慕大乘,而情執未銷,故見未亡,不敢直下承擔,對于淨佛國土,沒有好樂之心,因此如來特于二十二年間講般若經,以破妄顯真,即色明空,趨進中道實相之門,是爲「般若時」。
(五)法華涅槃時:即說法華、涅槃經之時,上既經方等彈斥,般若淘汰,時機已熟,乃于靈山會上直下開示佛之知見,小乘至此皆得授記成佛,會叁乘之權,歸一乘之實,如日正當中,了無側影,是爲「法華涅槃時」。
以上略說五時內容,次明八教,此八種教相,分爲兩種四教——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合爲八教。
先明化儀四教: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此爲化儀四教,就是佛陀教化衆生所用的儀式(如世藥方)。
(一)頓教:頓是頓超直入,不必經曆階次的意思,這是對于上根大智慧者,一聞佛法便能開悟直至成佛,故名頓教。如說華嚴經是。
(二)漸教:漸是次第而修,由小乘漸漸修至大乘的意思,這是對于鈍根之人,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常漸次引誘,故名漸教,如說阿含經是。
(叁)秘密教:秘密是不顯露的意思。謂衆生的根性各個不同,在一會中同時接受佛陀教化,佛以叁輪不思議神通之力,圓音暢演,隨諸衆生的根機不同而得益——雖一會聞法,然而或聞爲頓,或聞爲漸……各自證悟不同,彼此互不相知,名爲秘密教。
(四)不定教:此與秘密教皆爲同聽異聞——如來同一說法,衆生因根性有異,所了解的也就有所不同,故名不定教。在同聽異聞中,如果彼此不相知者爲秘密教,彼此相知者爲不定教。二教根本是一體,彼此相知是顯露不定教,彼此不相知爲秘密教不定教。還有一種道理,佛在會中說法,隨根機而施教,令其各別受益,或于漸教中悟頓教理,頓教中悟漸教理,所謂聽大乘法悟小乘理,聽小乘理悟大乘法,因無一定,名不定教。
略說化儀四教竟。
現說明化法四教: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此爲化法四教,是釋尊教化衆生的方法,故曰化法(如世藥味)。
(一)藏教:完整的說當稱它爲小乘叁藏教。因此教專爲教化二乘(聲聞、緣覺),純屬小乘教。是開示界內鈍根衆生,明生滅四谛、十二因緣、事六度,修析空觀,斷見思惑,得一切智,但見空理,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是爲藏教義。
(二)通教:通者同也。因叁乘共同禀受此法,故名爲通。所謂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名通教。此教化度界內利根衆生,正化菩薩,傍化二乘,明無生四谛,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修體空觀,斷叁界見思惑盡,更侵習氣,得一切智,見真谛理,出分段生死,證真涅槃,是爲通教義。
(叁)別教:別者,各別與前後不同的意思,其教義獨被菩薩,不通于聲聞緣覺,所謂,別前藏通二教顯非小乘,別後圓教顯非佛乘。以其既非二乘(別前藏教),又非佛乘(別後圓教),故稱之別教。此教開示界外鈍根菩薩,明無量四谛,不思議十二因緣,不思議六度、十度。修次第叁觀,斷叁界見思,塵沙二惑,及十二品無明,得道種智,見俗谛理,及分證中谛理,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涅槃,是爲別教義。
(四)圓教:圓是不欠不缺的意思,謂圓滿至極究竟成佛之教,故曰圓教。此教開示界外最上利根菩薩,明無作四谛,不思議十二因緣,稱性六度、十度,談中道實相事理圓融之教,修一心叁觀,圓斷叁惑煩惱,得一切種智,見一境谛理,圓超二種生死,圓證叁德涅槃,是爲圓教義。
以上略說五時八教竟。
由此可知,妙法蓮華經是爲諸經之王,以其顯示唯一佛乘故。本經一共分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就是釋尊垂迹的一切,可稱爲迹門;後十四品是依釋尊本地而說的本門,這都是釋尊出現于這世間所說的言教。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一品以文殊師利菩薩爲衆之上首,(文殊師利,譯言妙德,具足不可思議之智德,是爲大智)。後品標普賢菩薩爲上首,普賢菩薩是一位大行菩薩,這就是佛陀指示我們無論做任何事,一定要有智慧作前頭,然後還要有堅忍創業之心,腳踏實地去實行,才會如願成功,這是佛教對衆生指示的一個大方針。其中第二十五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能觀一切世間音聲,以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切衆生,是爲大悲)表佛之慈悲。故我講普門品是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見賢思齊,以觀音之心爲心,以觀音之事爲事,祈求來世個個皆能成爲一位衆所欽仰的觀世音。
楊枝淨水贊,通常在每本普門品的前頭,都印有楊枝淨水贊,尤其在禮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這更是一首必唱的贊,現趁此機緣,爲諸位解說一下。
贊文:
楊枝淨水 遍灑叁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餓鬼免針咽(福壽廣增延) 滅罪消愆 火焰化紅蓮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呵薩
本贊文的第四句,平常人念的是「福壽廣增延」,其實正文應該是「餓鬼免針咽」才對。
楊枝即是楊柳枝。楊柳有兩種:一種是垂柳,另一種叫著水柳,垂柳和水柳有什麼分別呢?水柳較屬楊稱楊柳;垂柳較屬柳稱垂柳。楊柳的樹心向上,垂柳的枝則向下。在印度,楊柳枝是送貴客最重要的禮物之一,(臺灣沒有這種俗禮);印度人送柳枝給客人,表示誠懇之意。記得我在大陸受戒時,戒師父教我們將約一尺長的柳枝放進口中嚼爛,以此代替牙刷刷牙,味道稍苦,可去除口中的毒氣。所以印人用楊柳枝送客,有懇切祝人健康延壽的意思。爲什麼呢?楊枝送人刷牙,可保牙齒清潔,不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