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簡要的概述而已。梵語「伽陀」譯爲「孤起頌」,所謂孤起,就是在長行中沒有廣、略說明,僅在偈頌中孤獨而起,說明另一種意思的叫做「孤起頌」。現在本品的偈頌,就是屬于重頌的一類。爲什麼要重頌呢?因一、爲契衆生根機:衆生根機有利鈍之不同,利根衆生隨說即解,只要長行之文便足夠了,但根機較鈍的衆生,佛陀得予以再次的說明,才能有所領悟,所以要用偈頌重複頌出。二、爲後來之衆:佛陀說法,有的衆生因因緣關系,無法一開始就參與聽法,佛陀爲體恤後來衆生,令得佛法利益,所以長行之後,再補以重頌。叁、印度宗教,本就有散華與貫華二種說法的體裁。長行是屬于散華說之類的,散華就好比我們中國的散文。偈頌屬于貫華體,如同中國的詩詞韻文之類,這均因衆生的喜好不同隨機而說的。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這段文是無盡意菩薩,重向佛陀請問觀音菩薩得名的因緣。
「世尊妙相具」,是無盡意菩薩贊歎世尊的。「世尊」是對佛陀的尊稱。佛爲世間、出世間最尊貴的聖者,故名世尊,是佛的十號之一。「妙相具」,是具足微妙相好之意。指世尊內具萬德,外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言。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說:「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平常我們最常聽的贊佛偈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些都是贊佛功德具足,相好莊嚴的。
「我今重問彼」,「我」,無盡意菩薩自稱。「重」,「再」之意,在前面長行裏問過,現在再問。「彼」,是指觀世音菩薩。
「佛子」,也是指觀音菩薩。叁界衆生,依佛教化,皆名佛子。觀音菩薩輔佛度化,依佛教示而行,所以,名爲佛子。無盡意菩薩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是由于什麼因緣才得此名?雖然所問與長行相同,可是世尊的回答卻稍有出入。在長行裏,佛陀專示觀音菩薩的慈悲妙力。而在重頌方面,則著重于觀音菩薩的願與行。「因緣」二字在長行中只解釋爲什麼理由;在偈頌裏,廣釋做菩薩過去無量劫前即發大清淨願是因,有苦無樂的衆生是緣。就是自身行化的大願爲因,以衆生爲緣,依此「因緣」,普現世間,救度群倫。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無盡意菩薩既以偈頌請問世尊,世尊也以偈頌來回答他。所以說:「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汝」,指無盡意菩薩。「聽」即谛聽,仔細聽的意思。「觀音行」,是觀音菩薩如何修行,如何自利利他的行願。總說一句,就是要無盡意菩薩及與會大衆,仔細地聽觀音菩薩自利利他的慈行悲願。
「善應諸方所」即「善于普應十方世界」的意思,觀音菩薩尋聲救苦,以叁十二身,示現于十方無邊國土,感應十方無量衆生。菩薩身心自在,具妙神通,能以一身而化千百億身去應衆生的要求,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衆生心誠懇切,觀音菩薩決不會令其失望的。下文中有「無剎不現身」之句,便是給「善應諸方所」下了一個最妥貼的注腳。
「善應諸方所」的「善」字,有「自在」之意。一個人假若身心皆不自在,受外境等種種束縛,種種執著,自身就難保了,那有能力去幫助他人,解脫他人?觀音菩薩又如何能夠做到「普應十方,觀機施教」呢?這重重的疑問,在下文裏都給諸位帶來了圓滿的答複。
觀音菩薩所以能有如此偉大的成就,仍是由于他過去初發心時,曾經發過深如大海,廣如虛空的誓願,並且本著自己的大願,日夜匪懈地去實行,去努力,決不因環境險惡,衆生頑愚而退卻、舍棄。佛典裏記載著這麼幾句話:「廣普之緣,謂之爲弘,自製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曰願也」。一個立大志願的人,假使不先調製己心,格守誓願,持之以恒的話,是不會有美好結果的。
何謂「弘誓」呢?課誦本上有四弘誓願,即: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凡菩薩都具有這四弘誓願;在四弘誓願的當中,「衆生無邊誓願度」是利他的,屬于根本願,第二願與第叁願是自利,第四願則是自利利他的結成。
做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不但有他們所共立的通願,也有他們所自立的別願,例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等,都是約個別誓願而說的。觀音菩薩在初發心的時候,就立下了十二大願,願願均以度生爲要務,所謂「尋聲救苦,善應諸方,能滅諸苦」之行,便是觀音菩薩誓深願大的最好說明。
菩薩立弘誓願,廣被衆生,並不是短時間內的事,而是要曆經塵沙劫數的時間,精進不懈地實踐菩薩行,才能有所成就。這種廣大、究竟、長遠的偉大行爲,是無法用我們的心去測知,用我們的語言去表達的,所以說「曆劫不思議」。
既然觀世音菩薩曾經曆過塵沙萬劫的時間,那麼,他所親近侍奉的佛當然不在少數,因此頌文說「侍多千億佛」。菩薩親近侍奉諸佛的原因主要的是「常隨佛學,輔佛教化」,將佛光法水帶到每一國土的角落,讓大家都得到佛法的受益。
「清淨願」,是說明發願的純潔,沒有絲毫不正的念頭。「清淨」兩字,我們可以解釋成不貪不瞋的意思。因爲菩薩發願,不爲個己,不求世間名利,貪享榮華富貴,只深深系念衆生,悲憐衆生,他,只講奉獻,不計報酬,所以不貪。又菩薩度衆,純屬發心,他,高高興興地做,歡歡喜喜地行,不帶一點勉強,謹守佛陀之教,上求下化,故名不瞋,以不貪不瞋之心發廣大之誓願,是爲「發大清淨願」。
觀音菩薩從因地發心修行之後,親近了無以數計的佛,發了甚深廣大的清淨願,所以才能夠身心自在地示現十方,經曆塵劫而度一切衆生!
我爲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我」,是指釋迦牟尼佛,「汝」,是指無盡意菩薩。「略說」,是簡略的說明。因觀音菩薩的慈心悲願在長行裏已有詳細說明,在此,只是約略再說而已,何況,觀世音菩薩的甚深弘誓,清淨大願,若要逐一細說,定要費時長遠,並不是叁天半月所能說盡的,所以在這裏僅能作一簡要的介紹。
「聞名及見身」的「聞名」,就是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既然聽到了口中就應稱念,這是叁業中的口業供養。
「見身」,聞菩薩名見菩薩形像,便恭敬地以身禮拜供養,這是叁業中的身業恭敬。
「心念不空過」,除了身口二業恭敬供養外,更進一步地,我們要專心一致的系念觀想著觀音菩薩,這樣以叁業至誠地禮念心思,必能得到菩薩的感應。在十句觀音經中說:「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這就是「心念」至誠的寫照,也就是叁業供養中的意業供養。
無論那個宗教都講「虔信」,佛教不只說,而且實行得更徹底。他要我們生起清淨的心,棄除一切雜念妄想,這棄除雜念妄想的方法,是要我們口常稱念觀音聖號,身常禮拜觀音聖像,心常思維觀音願行,使身、口、意叁業合而爲一。能如此則必有所獲,決不會令你徒勞無功,所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
不但信佛如此,舉凡世間出世間大小諸事亦複如是,必需口說身行心思,叁業並用,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完善,如果只計劃不實行或只實行不思慮,是無法將事情處理得十全十美的。
有人認爲向佛菩薩的木刻畫像恭敬禮拜是件愚不可及的行爲,他們以爲,那不過是塊木頭,是張紙罷了,對木頭、紙張行跪拜禮,未免太可笑了,其實,他們這種粗淺的想法是不對的。
舉例來說:如竹皮,可以將它編成竹籃,盛鮮花果菜,也可以做成草履,穿在腳上,可以做成竹笠、戴在頭上;一張紙可以印成連環圖書也可以印上佛菩薩的聖像,印了佛像,就值得讓我們去恭敬禮拜了,木與紙的本身雖然沒有尊卑之分,但顯現于那上面的物像卻有貴賤之別,我們是拜佛,並不是拜木頭或紙張啊!
「能滅諸有苦」,「諸有」是叁界之謂。「有」指有因有果。叁界六道中,有善因即得善果,有惡因即得惡果,因果不昧,故稱爲「有」。叁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爲「欲有」、「色有」、「無色有」,這是約簡略而說的,若詳細分析,「諸有」是指叁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及不還。統而言之,「諸有」是指叁界六趣的善惡因果而說的。「苦」即苦痛。這有「苦因」和「苦果」的差別。「苦因」是「煩惱」,「苦果」是「業報的身體」。苦的種類很多,但總不出內外二苦,內苦指的是身體上及心理上的貪瞋嫉妒諸苦。外苦,指環境等外來的壓力而言。不論內苦或外苦,只要我們叁業清淨,恭敬禮念,與菩薩感應道交,合而爲一,就能滅叁界諸有之苦而達清涼之境。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從此偈下,重頌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此頌明能滅水火風叁災。
「假使」是假設之意。「興害意」興起謀害之心。這通指人鬼而言。設若遇到人或非人生起謀害你的心,把你推入大火坑裏,想結束你的生命,只要你一心鎮定,專念觀音菩薩名號,于剎那間,熾熱火坑化做清涼蓮池,令你脫離火坑之難。
或有人被狂風吹至大海,漂流于茫茫海中,遭遇到毒龍、鯨魚、羅剎鬼等種種災難,在此千鈞一發的時候,只要虔誠稱念觀音菩薩,就能免受毒龍、魚鬼的襲擊,脫離滅頂之災。
在冥祥記裏記載說:晉朝富平令栾荀,從征盧循失利,戰舫被焚,栾荀著急異常,虔念觀世音菩薩, 名號,俄見江中有神人挺立,腰與水齊,荀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