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P19

  ..续本文上一页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世尊普劝大众一心供养观音菩萨,无尽意深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广大功德,心生敬仰,因此禀告世尊说:「我今应当遵奉您的指示,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随「即解」下挂在「颈」项上的「众宝璎珞」,这些众宝璎珞非常珍贵,若论「价值」约在「百千两金」左右,无尽意菩萨至诚地将这些贵重的宝物呈献给观音菩萨说:「仁者!愿您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仁者,是菩萨间的互相称呼,意谓,「有仁德的人」。无尽意菩萨诚心诚意地要将众宝供养给观世音菩萨,但观音菩萨却「不肯受之」,无尽意再次奉上说:「为了怜愍我等,还是请您接受吧」!照字面来看,这段经文不过写实,浅显易懂,没有可说之处。其实,佛经义理奥妙难解,我们决不能用凡俗的眼光,浅薄的智慧去解释它,否则,纵使让你读完三藏十二部经典,也丝毫得不到佛法的受用。「诵经难,解经义更难。」诸位!切莫以凡夫之知去小视这段经文。

  

  「璎珞」,是印度人的一种装饰品。挂在头上颈上的叫璎,配带在身上的叫珞,璎珞的好坏,视人的地位、经济而有所差别,随顺印度风俗,所以佛菩萨也用此来庄严外表。

  

  但经文中有一句特别引人注意的「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由此可见,文中所指的璎珞并不是指有形的珠宝而言,无尽意也是位德行高超的菩萨,他在修行菩萨道的时候,已经积聚了无边的功德法宝,庄严自己所证得的清净法身,无尽意解下颈项璎珞宝珠,即表示菩萨虽证法身,但不安住法身,从法身中示现化身,来度化十方众生,如今无尽意菩萨以其无尽功德法宝,至诚恳切地供养观世音菩萨,所以名为「法施」。

  

  我们可以将「法施」作另一种解释,佛教讲布施,一向注重「不着相施」。这就是所谓「三轮体空」的布施,当真正供养布施的时候,不着能施之人,所施之物及受施之人,虽行布供养施事,但丝毫不居布施功德,认为「布施」是自己份内事,欢欢喜喜,诚心诚意地布施,施后不望报,不记于心,如此「三轮体空」的布施,虽财施亦转为法施。

  

  又菩萨布施,不为自己求利益,而为众生求福德,无尽意菩萨将此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使十方法界众生同样获此功德利益,故名「法施」。

  

  还有,珍宝璎珞在佛经中常比喻为功德智慧;本业璎珞经中说:「光为百万阿僧祇功德;璎珞为光,严饰佛身」。

  

  今无尽意以表智之璎珞供养观音菩萨,而观音菩萨是「慈悲」的表征,悲智为每一菩萨所共具有,以璎珞之智合观音之悲,表观音悲智圆融,上求下化,运用自如,所以名为「法施」。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时」,指无尽意菩萨解下璎珞供养观音菩萨的时候。为什么观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布施呢?因一、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性,皆具真如妙宝,于理上说,并没有「受」「与」之别,「取」「舍」之相,所以观音菩萨不肯受之。二、菩萨受他供养,悉为怜愍众生令种福田,若违斯义而取着利养便不应该接受。观音菩萨初不接受,即是此意。

  

  无尽意至诚地供养观音菩萨,但观音菩萨为显示上面所说的种种因由,所以婉言拒收。无尽意见观音菩萨不肯接受他的供养,又再诚恳至切的禀白观音菩萨说:「请怜愍我们智浅福薄,少做功德的众生,接受这璎珞的供养吧!」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的重请供养。文中的「我等」是指无尽意本身及与会的四众弟子。菩萨供养,非为自己利益,而是为众生广植善根福德,代贫穷困苦的众生布施求福的。说明白一点,无尽意菩萨是因「愍众而施」,观音菩萨亦是「愍众而受」。

  

  无尽意菩萨为一、示至诚故,望藉佛陀之命,使观音菩萨接受。二、明其布施是为众而施,既因众施,菩萨亦为众而受,不损正义,所以重请。

  

  珍珠宝物,世上无人不爱,为金银财宝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者,比比皆是。佛说:「黄金如毒蛇」,时时告诫弟子们要「淡泊以明志」,对金银要「取诸有道,用诸善行」切莫贪得无义之财,而又悭吝不舍,做一辈子的守财奴,纵使有钱,又有何用!

  

  由上文可知道,菩萨所做一切均以众生为主,丝毫不为自己打算,此等慈心悲愿,多么伟大,我们应生至诚感恩心恭敬供养,进而身心效法,做个堂堂正正的佛弟子。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在那个时候,佛陀对观世音菩萨说:你应该怜愍悲念无尽意菩萨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和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此璎珞。

  

  「四众」及天龙等八部众生在前面经文里已解释过了这儿不再重说。

  

  观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的璎珞供养,是因为一、欲使布施的人生殷重心,二、有二佛在,依礼则当谦逊,三、表示少欲知足,四、未奉佛陀之命,不得辄取。

  

  佛陀此时对观音菩萨说:「你应当愍念四众及八部众生,接受无尽意的璎珞供养。」于是,观音菩萨上顺佛旨,下愍群伦,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供养,随即将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为什么要分作二分呢?因为菩萨一举一动均以众生为主,他将璎珞分作二分转奉二佛,目的在展转增长我们众生的福德,让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享有更多的法味。这也正显示观音菩萨能修供养的妙德。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就是现在佛。

  

  释迦,是古印度种族名,义译为「能仁」,谓佛具大慈、大悲之心,能与众生乐拔众生苦。牟尼是寂默义,示佛不但有利他的大悲心,并且有甚深无边智慧,能破除自身一切烦恼,不被妄想无明所困,是谓寂默义。以仁慈心做化他工作,明显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静默照,是显佛陀的出世空寂。单从释迦牟尼四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知见到佛陀的伟大胸襟,不凡的深慈悲愿,以及如何做弘利生的工作。

  

  多宝佛塔,多宝佛是过去佛,依法华经第十一品见宝塔品云:「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严之,五千栏楯龛室千万……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又云:「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祗世,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由此因缘,佛说法华经时,多宝佛塔必涌现其前,为作赞言,以作证明。

  

  凡塔,皆为佛所安住处,而此佛所安住之处有众宝庄严,故名宝塔。又释此塔为多宝如来所安住,故名宝塔。

  

  依理释:多宝佛塔示佛之法身,即礼体;释迦牟尼佛示佛之报身,即事相;观音菩萨示佛三身中的应身,即用。以应身之观音菩萨将璎珞转奉给法身的理佛,报身的事佛,以示三身一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叫一声本品的发起人无尽意菩萨说:观音菩萨有如上所说的自由自在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游于娑婆世界。

  

  「如是自在神力」这句经文是统指上面所说过的观音菩萨以慈心拯救众生苦难,示现三十二化身普度有情的种种用及菩萨「能施无为」、「能感供养」、「能修供养」的妙德。所谓自在,有四自在、六自在、十自在等说法,但归纳起来,不外心身二大自在,何谓身自在呢?唯识中说:「施为无拥,名为自在」,是身自在义。法华经序品上说:「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是心自在义。浅显地说身不被境困,进退无碍,名身自在。心离诸缘,远离系缚,名心自在。「自在解脱神通妙力」是谓「自在神力」。

  

  观音菩萨以此神通妙力游于娑婆世界,「游」在此文中有画龙点睛之处。大抵世间众生发慈心,行布施,多少均有所执,唯出世菩萨舍尽一切报酬,只求奉献,不计酬劳,只有欢喜,没有牵强,高高兴兴地为众生谋福利,所以说「游」此娑婆世界。

  

  如今,普门品长行已讲完,接下来讲的是偈颂,大体上,偈颂都是属于长行的重说。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尔时」,当佛陀说完长行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又用韵文的语调来请教释迦牟尼佛,以便详述观音菩萨的种种功德,使大众更进一步去体解观音菩萨的甚深行处。

  

  关于本品的偈颂,当初姚秦三藏法师罗什翻译普门品时并没有将偈颂部份译出。到了隋文帝时,从北天竺来了一位阇那崛多法师与达摩笈多共译的添品中才有此偈颂,后人以此偈颂补入罗什法师的译本中,遂成今日有偈颂的妙法莲华经本。

  

  偈颂,亦可称为重颂,就是用韵文体来重述前面长行的意思。「偈」梵语叫做偈陀,中国译为应颂,合华梵之意,故称偈颂。

  

  偈颂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的差别,它有一个规定,不管三字也好,七字也好,必需具足四句,才能成为一偈。偈颂又分为「祗夜」和「伽陀」两种。梵语「祗夜」,译为重颂,是以诗词的体裁,重新说明长行所说的义理名为重颂。「重颂」也有「广颂」「略颂」的差别。「广颂」是在长行文中,没有说明清楚的地方,以偈颂详细的述说清楚;「略颂」是在长行文中,已作详细说明,在偈颂里,只作…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