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P19

  ..續本文上一頁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世尊普勸大衆一心供養觀音菩薩,無盡意深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廣大功德,心生敬仰,因此禀告世尊說:「我今應當遵奉您的指示,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隨「即解」下挂在「頸」項上的「衆寶璎珞」,這些衆寶璎珞非常珍貴,若論「價值」約在「百千兩金」左右,無盡意菩薩至誠地將這些貴重的寶物呈獻給觀音菩薩說:「仁者!願您受此法施珍寶璎珞」。仁者,是菩薩間的互相稱呼,意謂,「有仁德的人」。無盡意菩薩誠心誠意地要將衆寶供養給觀世音菩薩,但觀音菩薩卻「不肯受之」,無盡意再次奉上說:「爲了憐愍我等,還是請您接受吧」!照字面來看,這段經文不過寫實,淺顯易懂,沒有可說之處。其實,佛經義理奧妙難解,我們決不能用凡俗的眼光,淺薄的智慧去解釋它,否則,縱使讓你讀完叁藏十二部經典,也絲毫得不到佛法的受用。「誦經難,解經義更難。」諸位!切莫以凡夫之知去小視這段經文。

  

  「璎珞」,是印度人的一種裝飾品。挂在頭上頸上的叫璎,配帶在身上的叫珞,璎珞的好壞,視人的地位、經濟而有所差別,隨順印度風俗,所以佛菩薩也用此來莊嚴外表。

  

  但經文中有一句特別引人注意的「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由此可見,文中所指的璎珞並不是指有形的珠寶而言,無盡意也是位德行高超的菩薩,他在修行菩薩道的時候,已經積聚了無邊的功德法寶,莊嚴自己所證得的清淨法身,無盡意解下頸項璎珞寶珠,即表示菩薩雖證法身,但不安住法身,從法身中示現化身,來度化十方衆生,如今無盡意菩薩以其無盡功德法寶,至誠懇切地供養觀世音菩薩,所以名爲「法施」。

  

  我們可以將「法施」作另一種解釋,佛教講布施,一向注重「不著相施」。這就是所謂「叁輪體空」的布施,當真正供養布施的時候,不著能施之人,所施之物及受施之人,雖行布供養施事,但絲毫不居布施功德,認爲「布施」是自己份內事,歡歡喜喜,誠心誠意地布施,施後不望報,不記于心,如此「叁輪體空」的布施,雖財施亦轉爲法施。

  

  又菩薩布施,不爲自己求利益,而爲衆生求福德,無盡意菩薩將此供養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使十方法界衆生同樣獲此功德利益,故名「法施」。

  

  還有,珍寶璎珞在佛經中常比喻爲功德智慧;本業璎珞經中說:「光爲百萬阿僧祇功德;璎珞爲光,嚴飾佛身」。

  

  今無盡意以表智之璎珞供養觀音菩薩,而觀音菩薩是「慈悲」的表征,悲智爲每一菩薩所共具有,以璎珞之智合觀音之悲,表觀音悲智圓融,上求下化,運用自如,所以名爲「法施」。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時」,指無盡意菩薩解下璎珞供養觀音菩薩的時候。爲什麼觀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布施呢?因一、衆生均有如來智慧德性,皆具真如妙寶,于理上說,並沒有「受」「與」之別,「取」「舍」之相,所以觀音菩薩不肯受之。二、菩薩受他供養,悉爲憐愍衆生令種福田,若違斯義而取著利養便不應該接受。觀音菩薩初不接受,即是此意。

  

  無盡意至誠地供養觀音菩薩,但觀音菩薩爲顯示上面所說的種種因由,所以婉言拒收。無盡意見觀音菩薩不肯接受他的供養,又再誠懇至切的禀白觀音菩薩說:「請憐愍我們智淺福薄,少做功德的衆生,接受這璎珞的供養吧!」這段文是無盡意菩薩的重請供養。文中的「我等」是指無盡意本身及與會的四衆弟子。菩薩供養,非爲自己利益,而是爲衆生廣植善根福德,代貧窮困苦的衆生布施求福的。說明白一點,無盡意菩薩是因「愍衆而施」,觀音菩薩亦是「愍衆而受」。

  

  無盡意菩薩爲一、示至誠故,望藉佛陀之命,使觀音菩薩接受。二、明其布施是爲衆而施,既因衆施,菩薩亦爲衆而受,不損正義,所以重請。

  

  珍珠寶物,世上無人不愛,爲金銀財寶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者,比比皆是。佛說:「黃金如毒蛇」,時時告誡弟子們要「淡泊以明志」,對金銀要「取諸有道,用諸善行」切莫貪得無義之財,而又悭吝不舍,做一輩子的守財奴,縱使有錢,又有何用!

  

  由上文可知道,菩薩所做一切均以衆生爲主,絲毫不爲自己打算,此等慈心悲願,多麼偉大,我們應生至誠感恩心恭敬供養,進而身心效法,做個堂堂正正的佛弟子。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在那個時候,佛陀對觀世音菩薩說:你應該憐愍悲念無盡意菩薩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和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此璎珞。

  

  「四衆」及天龍等八部衆生在前面經文裏已解釋過了這兒不再重說。

  

  觀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的璎珞供養,是因爲一、欲使布施的人生殷重心,二、有二佛在,依禮則當謙遜,叁、表示少欲知足,四、未奉佛陀之命,不得辄取。

  

  佛陀此時對觀音菩薩說:「你應當愍念四衆及八部衆生,接受無盡意的璎珞供養。」于是,觀音菩薩上順佛旨,下愍群倫,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供養,隨即將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爲什麼要分作二分呢?因爲菩薩一舉一動均以衆生爲主,他將璎珞分作二分轉奉二佛,目的在展轉增長我們衆生的福德,讓我們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享有更多的法味。這也正顯示觀音菩薩能修供養的妙德。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就是現在佛。

  

  釋迦,是古印度種族名,義譯爲「能仁」,謂佛具大慈、大悲之心,能與衆生樂拔衆生苦。牟尼是寂默義,示佛不但有利他的大悲心,並且有甚深無邊智慧,能破除自身一切煩惱,不被妄想無明所困,是謂寂默義。以仁慈心做化他工作,明顯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靜默照,是顯佛陀的出世空寂。單從釋迦牟尼四字的解釋,我們可以知見到佛陀的偉大胸襟,不凡的深慈悲願,以及如何做弘利生的工作。

  

  多寶佛塔,多寶佛是過去佛,依法華經第十一品見寶塔品雲:「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嚴之,五千欄楯龛室千萬……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爲大衆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又雲:「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祗世,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爲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爲作證明,贊言善哉。」

  

  由此因緣,佛說法華經時,多寶佛塔必湧現其前,爲作贊言,以作證明。

  

  凡塔,皆爲佛所安住處,而此佛所安住之處有衆寶莊嚴,故名寶塔。又釋此塔爲多寶如來所安住,故名寶塔。

  

  依理釋:多寶佛塔示佛之法身,即禮體;釋迦牟尼佛示佛之報身,即事相;觀音菩薩示佛叁身中的應身,即用。以應身之觀音菩薩將璎珞轉奉給法身的理佛,報身的事佛,以示叁身一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本品的發起人無盡意菩薩說:觀音菩薩有如上所說的自由自在不可思議的神通之力,遊于娑婆世界。

  

  「如是自在神力」這句經文是統指上面所說過的觀音菩薩以慈心拯救衆生苦難,示現叁十二化身普度有情的種種用及菩薩「能施無爲」、「能感供養」、「能修供養」的妙德。所謂自在,有四自在、六自在、十自在等說法,但歸納起來,不外心身二大自在,何謂身自在呢?唯識中說:「施爲無擁,名爲自在」,是身自在義。法華經序品上說:「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是心自在義。淺顯地說身不被境困,進退無礙,名身自在。心離諸緣,遠離系縛,名心自在。「自在解脫神通妙力」是謂「自在神力」。

  

  觀音菩薩以此神通妙力遊于娑婆世界,「遊」在此文中有畫龍點睛之處。大抵世間衆生發慈心,行布施,多少均有所執,唯出世菩薩舍盡一切報酬,只求奉獻,不計酬勞,只有歡喜,沒有牽強,高高興興地爲衆生謀福利,所以說「遊」此娑婆世界。

  

  如今,普門品長行已講完,接下來講的是偈頌,大體上,偈頌都是屬于長行的重說。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爾時」,當佛陀說完長行的時候,無盡意菩薩又用韻文的語調來請教釋迦牟尼佛,以便詳述觀音菩薩的種種功德,使大衆更進一步去體解觀音菩薩的甚深行處。

  

  關于本品的偈頌,當初姚秦叁藏法師羅什翻譯普門品時並沒有將偈頌部份譯出。到了隋文帝時,從北天竺來了一位阇那崛多法師與達摩笈多共譯的添品中才有此偈頌,後人以此偈頌補入羅什法師的譯本中,遂成今日有偈頌的妙法蓮華經本。

  

  偈頌,亦可稱爲重頌,就是用韻文體來重述前面長行的意思。「偈」梵語叫做偈陀,中國譯爲應頌,合華梵之意,故稱偈頌。

  

  偈頌有叁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的差別,它有一個規定,不管叁字也好,七字也好,必需具足四句,才能成爲一偈。偈頌又分爲「祗夜」和「伽陀」兩種。梵語「祗夜」,譯爲重頌,是以詩詞的體裁,重新說明長行所說的義理名爲重頌。「重頌」也有「廣頌」「略頌」的差別。「廣頌」是在長行文中,沒有說明清楚的地方,以偈頌詳細的述說清楚;「略頌」是在長行文中,已作詳細說明,在偈頌裏,只作…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