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名为「执金刚神」。是三十三应身中的最后一身。
「执金刚神」,梵语「跋阇罗波腻」。「跋阇罗」译为「金刚」,「波腻」译为「手」。有称其为「执金刚神」的;也有称其为「金刚手」、「金刚力士」、「金刚密迹天」等等;因为统领五百夜叉,故又名「金刚夜叉」。
依正法念经说:过去有位国王,他的第一位王后生了一千个王子,第二位王妃生了两个王子。王后生的一千个王子自信闻佛法后,皆发广大菩提心,大行菩萨道,国王心想:「这些儿子将来必定会成佛的,可是那位儿子先成佛呢?」国王为了要知道王子成佛的次第,特令发菩提心的一千个王子拈纸签以定成佛先后。结果,最初是拘留孙佛,最后是楼至如来,教主释迦牟尼是第四成佛,这一千佛也就是经典上常说的贤劫千佛。王妃生的两个王子见兄长皆发愿成佛度众生,心生敬佩,于是大王子发愿作大梵天王,劝请千佛说法,二王子愿为金刚力士,拥护千佛教法,这就是梵王与金刚神的来历。
诸位看了这段叙述,一定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王后能生千子?这里隐藏着一段传说:
据说王后本是山上的弃婴,被山寺中的老和尚收养,长大后亭亭玉立,貌美非凡,此女前世性喜莲花,常摘莲花供佛,并发愿来生随心所欲,足下生莲。一天傍晚,此女心血来潮,想在寺前走出一个莲花园来,心念一转,就趁着夕阳余晖,在寺前的空地上一步一莲花地走出一座美丽的花园。
不久,国王上山礼佛,看到寺前莲花园,称羡异常,也想在宫中凿座莲花池,便询问这位种莲的花匠,老和尚据实禀奏,国王说:「我想见见这位奇异的姑娘。」
老和尚只得差人叫她出来,国王一见其容貌,竟欲纳为王后,老和尚不敢违抗圣旨,不得已从命,下山时,老和尚站在寺门前目送着他们离寺,那知这位即将为后的少女因被此突降的富贵乐昏了头,忘记抚养她长大成人的老和尚及她十几年来生活过的地方,竟头也不回的走了,这的确太伤老和尚的心,他老人家不觉脱口骂道:「罪业女」。
由于老和尚的这句话,那位少女进宫不久,便怀孕在身,结果,生下了一朵莲花,国王气极败坏地将莲花丢进宫池里,随即令人把王后监禁冷宫。隔了一年,那朵奇异的莲花长成了罕见的「千叶莲」,并且在每片花瓣中都有一位可爱的小孩,「千叶莲华生千子」,这一千个小孩就是王后所生的千子。
诸位或许认为这是一条奇异的故事,但故事里确指示我们修道者要慎防口业,切勿脱口而出,让众生受苦。
「执金刚神」属佛教的守护神,有的寺院大门两旁供奉着两个王,右边的是金刚神,左边的是密迹力士;右面的表示是善,左面表示的是断惑。所以右面的是开着口成为阿字,左面的是闭口成为吽字,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阿吽二将。这二王实在是一王所化,本属一体的。在台湾很少见此阿吽二将,据我所知,台南开元寺的寺门绘有此护法神像,威武无比。
「金刚」是坚固之意,「执金刚」即表示人格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意思。设若我们能以金刚的精神,断惑生善,则何事不成!所以观世音菩萨示现执金刚神身,不外指示众生要做个勇猛、精进、不畏、不屈的人,勇敢地向修行之路迈进。
佛教虽以慈悲为本,但为适应众生根机,便于教化起见,设有「折」、「摄」二门,折伏门,是对个性刚强的众生,以威德折其骄慢,令其信伏。摄受门,是针对个性柔和的众生而设的,以慈悲法摄受,使其信服奉行。执金刚神就是用折伏之法,辅助佛陀教化众生的。如果有一类众生,发心护持佛法,欲以金刚之威,降服邪魔,观世音菩萨便现执金刚神身,为其说摧邪辅正的法门,令成就威德,达彼愿望。
观世音菩萨的十九说法,三十三应身,至此以全部讲完。虽云三十三应身,十九说法,实际上,观音菩萨随机应身随缘施化,又岂只示三十三应身呢!我们不可固执于此,当视三十三应身为无穷无尽身,经文不过是举例而已。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这段文主旨在结德劝供。「无尽意……度脱众生。」是结德。「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劝供。结德是总结上文观世音菩萨以不同身分,游化娑婆世界,度脱众生的妙化功德。劝供是劝在会诸众乃至未来诸众生等,咸应供养观世音菩萨。
前文从现佛身至现执金刚神身,属于别答,这段经文属于总答。释尊回答当机者无尽意菩萨说:「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如是,是指观世音菩萨救七难、离三毒、应二求及现三十三身的一切功德。这所有功德都已达到圆满成就的境地,是为「成就一切功德」。
「以种种形」,指观世音菩萨化身无数,非仅现三十三身而已。
「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这说明观音菩萨游化世界之广,不但度娑婆世界的众生,同时也现身十方无量诸国土中,做利众化他的工作「度脱众生」更明白地告诉我们,菩萨之化身千百亿,游十方诸国土,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肩挑弘法利生的任务,目的在度脱众生早离业海苦速得清净涅槃乐。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成就如许众多功德,其对众生之恩浩如渊海,所以我们必需常念菩萨恩德,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谈到供养,通常分作理供养与事供养两种。物质供养,如香花、水果、珠宝等属事供养。能深解佛理,依教奉行,与诸佛菩萨同一鼻口出气,便是理供养。这里所说的「一心」供养,即指理供养,要我们身口意三业清净,口念观音圣号,心念观音慈悲,身礼观音妙相,时时依教而行,以观音心为己心,念念不忘利生度众,护持佛法,那才是真正的供养观世音菩萨。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文明示观世音菩萨能施众生以无畏,故又名「施无畏者」。
佛陀于普劝供养后,随即又告诉无尽意说:「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摩诃是梵语,译为「大」,这已在前面经文中解释过,此不重复。「萨」即菩萨。此句在示意众生观音菩萨并不是一位普通菩萨,而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菩萨。「怖畏」就是恐怖畏惧,极端害怕的意思。「急难」就是紧急而难以应付的灾难。设若我们处于极端恐怖,陷于万分急难之时,观音菩萨就能助长我们的勇气,镇静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远离一切怖畏灾难,让智慧之光永远照射着我们,快乐安祥永远陪伴着我们。
通常说有三种布施:一、「财施」:财有内财、外财、内外财之分。以衣物金钱等济助贫困,名「外财施」。以自身生命,如头、目、手、足等布施于人,名「内财施」。将妻子儿女施于他人,名「内外财施」。二、「法施」:弘扬教法,示众生修行之道,使得佛法受用,名为「法施」。三、「无畏施」:谓能去除他人怖畏,为其精神支柱,名「无畏施」。在这三种布施当中,财施属于物质。法施,无畏施二者均属精神上之布施。若论三种布施的功德,何种为最?那当推法施无疑。因财施仅解救众生色身之苦,而法施却能除去众生心病,令开智慧花朵,使众生长养法身慧命,进而了生脱死,成就菩提道果,所以说法施是至高无上的布施。经文中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说得澈底一点,也脱离不了法施。诸位想想:世间最可怖畏的莫过生死,众生的急难,也莫甚于生死。想真正除去众生怖畏急难,就非要使众生了脱生死不可,所以菩萨以「无畏」施于众生,这「无畏施」岂不是「法施」吗?
楞严经十四无畏中,观音菩萨向世尊说:「世尊!我复于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于四不思议中说:「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害,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这是说明观音菩萨,因修耳根圆通,发起妙用,所以能以无畏施于众生。同时说明,十方国土的众生都称他作「施无畏者」,并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才如此称赞他的。
现在我们不谈楞严经的十四无畏,普门品中也有十四无畏,那就是前头经文所说的救八难、解三毒、应二求、及持名,合共十四,这便是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施了。简单地说无畏施的主旨是「使令众生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均有所安,没有恐怖。」这才是无畏施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高僧传里记载着观音菩萨施与众生无畏,令脱苦厄的事:
魏朝的时候,有一位出家人,叫做朗的,经过险路,被贼兵捉去!关在帐幕里,朗与同伴商议逃跑,但贼兵防守严密且四面皆石壁,又不知浅深,如何逃出?众人惶恐不已,偶见一棵大树依崖畔而长,即用绳系树而下,时夜大暗,崖底纯荆棘,无下足处,捉绳悬住,暗中相告说:「上下不得,怎么办呢?只有专心一致的默念观音菩萨名号,求菩萨解救我们。」于是,以头叩石而念,不久,光照崖下至地,见一大虎在前,众人惧入虎口!朗告诉大家说:「我们得脱离灾难了,这只老虎决不食人,是菩萨指示路径,我们可以随着老虎走出去。」奇怪的是老虎在前,众人在后,人走得稍慢,老虎就停下来等人,一直走到拂晓时分,才踏上平坦大道,然老虎却不知去向。这只老虎难道不是观音化身,而来施与无畏的吗?
关于观音灵感应化的事迹相当多,这只不过例举一条而已,诸位不要忘了,时时称念菩萨的名号,遇难时要念,平常时更要念!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