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P18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名爲「執金剛神」。是叁十叁應身中的最後一身。

  

  「執金剛神」,梵語「跋阇羅波膩」。「跋阇羅」譯爲「金剛」,「波膩」譯爲「手」。有稱其爲「執金剛神」的;也有稱其爲「金剛手」、「金剛力士」、「金剛密迹天」等等;因爲統領五百夜叉,故又名「金剛夜叉」。

  

  依正法念經說:過去有位國王,他的第一位王後生了一千個王子,第二位王妃生了兩個王子。王後生的一千個王子自信聞佛法後,皆發廣大菩提心,大行菩薩道,國王心想:「這些兒子將來必定會成佛的,可是那位兒子先成佛呢?」國王爲了要知道王子成佛的次第,特令發菩提心的一千個王子拈紙簽以定成佛先後。結果,最初是拘留孫佛,最後是樓至如來,教主釋迦牟尼是第四成佛,這一千佛也就是經典上常說的賢劫千佛。王妃生的兩個王子見兄長皆發願成佛度衆生,心生敬佩,于是大王子發願作大梵天王,勸請千佛說法,二王子願爲金剛力士,擁護千佛教法,這就是梵王與金剛神的來曆。

  

  諸位看了這段敘述,一定覺得非常奇怪,爲什麼王後能生千子?這裏隱藏著一段傳說:

  

  據說王後本是山上的棄嬰,被山寺中的老和尚收養,長大後亭亭玉立,貌美非凡,此女前世性喜蓮花,常摘蓮花供佛,並發願來生隨心所欲,足下生蓮。一天傍晚,此女心血來潮,想在寺前走出一個蓮花園來,心念一轉,就趁著夕陽余晖,在寺前的空地上一步一蓮花地走出一座美麗的花園。

  

  不久,國王上山禮佛,看到寺前蓮花園,稱羨異常,也想在宮中鑿座蓮花池,便詢問這位種蓮的花匠,老和尚據實禀奏,國王說:「我想見見這位奇異的姑娘。」

  

  老和尚只得差人叫她出來,國王一見其容貌,竟欲納爲王後,老和尚不敢違抗聖旨,不得已從命,下山時,老和尚站在寺門前目送著他們離寺,那知這位即將爲後的少女因被此突降的富貴樂昏了頭,忘記撫養她長大成人的老和尚及她十幾年來生活過的地方,竟頭也不回的走了,這的確太傷老和尚的心,他老人家不覺脫口罵道:「罪業女」。

  

  由于老和尚的這句話,那位少女進宮不久,便懷孕在身,結果,生下了一朵蓮花,國王氣極敗壞地將蓮花丟進宮池裏,隨即令人把王後監禁冷宮。隔了一年,那朵奇異的蓮花長成了罕見的「千葉蓮」,並且在每片花瓣中都有一位可愛的小孩,「千葉蓮華生千子」,這一千個小孩就是王後所生的千子。

  

  諸位或許認爲這是一條奇異的故事,但故事裏確指示我們修道者要慎防口業,切勿脫口而出,讓衆生受苦。

  

  「執金剛神」屬佛教的守護神,有的寺院大門兩旁供奉著兩個王,右邊的是金剛神,左邊的是密迹力士;右面的表示是善,左面表示的是斷惑。所以右面的是開著口成爲阿字,左面的是閉口成爲吽字,因此也有人稱其爲阿吽二將。這二王實在是一王所化,本屬一體的。在臺灣很少見此阿吽二將,據我所知,臺南開元寺的寺門繪有此護法神像,威武無比。

  

  「金剛」是堅固之意,「執金剛」即表示人格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意思。設若我們能以金剛的精神,斷惑生善,則何事不成!所以觀世音菩薩示現執金剛神身,不外指示衆生要做個勇猛、精進、不畏、不屈的人,勇敢地向修行之路邁進。

  

  佛教雖以慈悲爲本,但爲適應衆生根機,便于教化起見,設有「折」、「攝」二門,折伏門,是對個性剛強的衆生,以威德折其驕慢,令其信伏。攝受門,是針對個性柔和的衆生而設的,以慈悲法攝受,使其信服奉行。執金剛神就是用折伏之法,輔助佛陀教化衆生的。如果有一類衆生,發心護持佛法,欲以金剛之威,降服邪魔,觀世音菩薩便現執金剛神身,爲其說摧邪輔正的法門,令成就威德,達彼願望。

  

  觀世音菩薩的十九說法,叁十叁應身,至此以全部講完。雖雲叁十叁應身,十九說法,實際上,觀音菩薩隨機應身隨緣施化,又豈只示叁十叁應身呢!我們不可固執于此,當視叁十叁應身爲無窮無盡身,經文不過是舉例而已。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這段文主旨在結德勸供。「無盡意……度脫衆生。」是結德。「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勸供。結德是總結上文觀世音菩薩以不同身分,遊化娑婆世界,度脫衆生的妙化功德。勸供是勸在會諸衆乃至未來諸衆生等,鹹應供養觀世音菩薩。

  

  前文從現佛身至現執金剛神身,屬于別答,這段經文屬于總答。釋尊回答當機者無盡意菩薩說:「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如是,是指觀世音菩薩救七難、離叁毒、應二求及現叁十叁身的一切功德。這所有功德都已達到圓滿成就的境地,是爲「成就一切功德」。

  

  「以種種形」,指觀世音菩薩化身無數,非僅現叁十叁身而已。

  

  「遊諸國土,度脫衆生。」這說明觀音菩薩遊化世界之廣,不但度娑婆世界的衆生,同時也現身十方無量諸國土中,做利衆化他的工作「度脫衆生」更明白地告訴我們,菩薩之化身千百億,遊十方諸國土,並不是爲了遊山玩水,而是肩挑弘法利生的任務,目的在度脫衆生早離業海苦速得清淨涅槃樂。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成就如許衆多功德,其對衆生之恩浩如淵海,所以我們必需常念菩薩恩德,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談到供養,通常分作理供養與事供養兩種。物質供養,如香花、水果、珠寶等屬事供養。能深解佛理,依教奉行,與諸佛菩薩同一鼻口出氣,便是理供養。這裏所說的「一心」供養,即指理供養,要我們身口意叁業清淨,口念觀音聖號,心念觀音慈悲,身禮觀音妙相,時時依教而行,以觀音心爲己心,念念不忘利生度衆,護持佛法,那才是真正的供養觀世音菩薩。

  

  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此文明示觀世音菩薩能施衆生以無畏,故又名「施無畏者」。

  

  佛陀于普勸供養後,隨即又告訴無盡意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摩诃是梵語,譯爲「大」,這已在前面經文中解釋過,此不重複。「薩」即菩薩。此句在示意衆生觀音菩薩並不是一位普通菩薩,而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大菩薩。「怖畏」就是恐怖畏懼,極端害怕的意思。「急難」就是緊急而難以應付的災難。設若我們處于極端恐怖,陷于萬分急難之時,觀音菩薩就能助長我們的勇氣,鎮靜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遠離一切怖畏災難,讓智慧之光永遠照射著我們,快樂安祥永遠陪伴著我們。

  

  通常說有叁種布施:一、「財施」:財有內財、外財、內外財之分。以衣物金錢等濟助貧困,名「外財施」。以自身生命,如頭、目、手、足等布施于人,名「內財施」。將妻子兒女施于他人,名「內外財施」。二、「法施」:弘揚教法,示衆生修行之道,使得佛法受用,名爲「法施」。叁、「無畏施」:謂能去除他人怖畏,爲其精神支柱,名「無畏施」。在這叁種布施當中,財施屬于物質。法施,無畏施二者均屬精神上之布施。若論叁種布施的功德,何種爲最?那當推法施無疑。因財施僅解救衆生色身之苦,而法施卻能除去衆生心病,令開智慧花朵,使衆生長養法身慧命,進而了生脫死,成就菩提道果,所以說法施是至高無上的布施。經文中菩薩能以無畏施于衆生,說得澈底一點,也脫離不了法施。諸位想想:世間最可怖畏的莫過生死,衆生的急難,也莫甚于生死。想真正除去衆生怖畏急難,就非要使衆生了脫生死不可,所以菩薩以「無畏」施于衆生,這「無畏施」豈不是「法施」嗎?

  

  楞嚴經十四無畏中,觀音菩薩向世尊說:「世尊!我複于此,聞熏聞修,金剛叁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叁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令諸衆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于四不思議中說:「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爲害,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爲,施無畏者。」這是說明觀音菩薩,因修耳根圓通,發起妙用,所以能以無畏施于衆生。同時說明,十方國土的衆生都稱他作「施無畏者」,並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才如此稱贊他的。

  

  現在我們不談楞嚴經的十四無畏,普門品中也有十四無畏,那就是前頭經文所說的救八難、解叁毒、應二求、及持名,合共十四,這便是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施了。簡單地說無畏施的主旨是「使令衆生在物質與精神方面,均有所安,沒有恐怖。」這才是無畏施的真正意義所在。

  

  在高僧傳裏記載著觀音菩薩施與衆生無畏,令脫苦厄的事:

  

  魏朝的時候,有一位出家人,叫做朗的,經過險路,被賊兵捉去!關在帳幕裏,朗與同伴商議逃跑,但賊兵防守嚴密且四面皆石壁,又不知淺深,如何逃出?衆人惶恐不已,偶見一棵大樹依崖畔而長,即用繩系樹而下,時夜大暗,崖底純荊棘,無下足處,捉繩懸住,暗中相告說:「上下不得,怎麼辦呢?只有專心一致的默念觀音菩薩名號,求菩薩解救我們。」于是,以頭叩石而念,不久,光照崖下至地,見一大虎在前,衆人懼入虎口!朗告訴大家說:「我們得脫離災難了,這只老虎決不食人,是菩薩指示路徑,我們可以隨著老虎走出去。」奇怪的是老虎在前,衆人在後,人走得稍慢,老虎就停下來等人,一直走到拂曉時分,才踏上平坦大道,然老虎卻不知去向。這只老虎難道不是觀音化身,而來施與無畏的嗎?

  

  關于觀音靈感應化的事迹相當多,這只不過例舉一條而已,諸位不要忘了,時時稱念菩薩的名號,遇難時要念,平常時更要念!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