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講記
智谕法師
講述經題
首先講我們采取的講本是,後秦鸠摩羅什大師所譯本。前秦是苻姓所建,後秦是姚姓所建,所以後秦又稱姚秦。鸠摩羅什大師,于後秦弘始八年(西元四○六年)譯出。當時僧睿法師筆受並爲作後序。前此已有竺法護法師于西晉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年),譯本名《正法華》。這兩種譯本,相距約一百二十年。 據說智者大師,昔于世尊處親聞此經,所以深得佛旨,智慧不可思議。只講經題,便寫了一部《法華玄義》,所謂九旬談妙。我沒那種智慧,只得簡單講述一番,請大家原諒。
羅什大師翻譯這部《妙法蓮華經》,原來只有二十七品,缺〈提婆達多品〉。後來上定林寺釋法獻,于于阗國得梵本,有〈提婆達多品〉。經瓦官寺沙門法意法師譯出,然猶未安經內。至梁末西天竺優禅尼國沙門拘羅那陀,華言真谛,又翻此品,始安〈見寶塔品〉後。竺法護法師之《正法華》,〈見寶塔品〉後便有此品。據傳說,嶺以西多有此品,嶺以東多無此品。所以什公所譯,缺此一品。
以下便講經題。
「妙」
絕粗爲妙,無上爲妙。真谛、俗谛、中谛,叁谛互相隔離爲粗。此經叁谛圓融,說真一切真,說俗一切俗,說中一切中,亦即天臺之說空一切空,說假一切假,說中一切中,是之謂妙。此經顯一乘教義,開叁顯一,開權顯實。開叁叁即一,顯一一而叁。開叁系實之權,顯一系權之實。實者無性,權者緣起。以無性故,方能隨緣成物。法隨緣起,定無自性。故無性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體空寂。是以雖叁不礙一,雖一不礙叁,雖權不礙實,雖實不礙權,理不礙事,事不礙理,複事事無礙。法如此無上,故曰妙。
所以諸法有是因緣有,因緣有則有即非有,非有而有。諸法空是因緣空,因緣空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即非有,不空而空,則全有即空。非有而有,空而不空,則全空即有。如是則有非空外有,空非有外空。有之與空,相成而複相奪,相奪而複相成,故曰妙。
全有即空,曰諸法實相;全空即有,曰實相諸法。諸法者俗谛,實相者真谛。諸法實相,實相諸法,不二不異,不縱不橫曰中谛。如是則俗亦中、真亦中,故曰妙。
「法」
法者軌則義,能生物解。佛以法度衆生,衆生聞法而得度。故佛以法爲師,法因佛而弘。
《大乘起信論》雲,法者衆生心,具體大、相大、用大叁義。體大者唯是一心,相大者唯心所現,用大者唯心所造。既然法即是心,而一心具二用,二用者不變與隨緣。一心不變,即是真谛;一心隨緣,即是俗谛。不過約心言謂之智,約法言方謂谛。真谛于心曰實智,俗谛于心曰權智。
《金剛經》雲,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法者離言語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是知法性無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例如「熱」是法,其法離乎「熱」字。如果熱字即是熱法的話,應該先熱黑板和粉筆,但是我試摸熱字,一點兒不熱,便知法離文字相。再說我們發「熱」的音聲,亦不是熱法。如果音聲是熱法的話,應該先熱牙齒、舌頭和嘴巴,是知法離言語相。再者我們思想「熱」時,亦不是熱法。如果思想就是熱法的話,應該先熱我的心,是知法離心緣相。
于佛法中,法有四種,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是佛言教,理法申述義理,行法重于修行,果法在于親證。聲聞重于言教,緣覺重于義理,菩薩以行爲貴,唯佛證果究竟。此經開叁顯一,所以具足教理行果四法。
「蓮華」
蓮華即是譬喻法。蓮華出汙泥而不染;法者入生死,救生死,而不染生死。此稱芬陀梨華也,芬陀梨華白色,取其色正義。一乘乃叁乘之本,故取白色,白色者出一切色。此華未開放時,名屈摩羅;開放而將落時,名迦摩羅;正開放時,名芬陀梨。
天臺釋蓮華義最詳。蓮華異于其他華者:第一華實具足。蓮華與蓮實(蓮子)同時俱有。譬喻一佛乘法,即實而權。蓮實猶實也,蓮華猶權也。第二華開蓮現。蓮華開敷,蓮實即時而現。譬喻即權而實也。第叁華落蓮成,蓮成亦落。譬喻一乘佛法,非權非實。蓮華之特性,華實一時具,用喻一乘法因果一如。
「經」
梵語修多羅,譯爲契經,簡稱爲經。有貫穿義,貫穿者,以理貫文也。
「後秦龜茲國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诏譯」
後秦即姚秦。鸠摩羅什大師,祖本天竺人。父鸠摩炎時始至龜茲國(在今新疆之庫車、沙雅二縣之間)。通達經律論叁藏者,名叁藏法師。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出家,聰明絕世,日誦經千偈,每偈叁十二字,凡叁萬二千言……
于姚秦弘始叁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止西明閣及逍遙園,始譯衆經,出經論叁百余卷。此《妙法蓮華經》,即其中之一。羅什大師卒于何年,諸記不同,有雲弘始七年、八年、十一年不等。
序品第一
序品者,一經之開端,所謂經文之端緒,敘述一經之緣起。佛經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別。序正者猶燃燈,流通猶如傳燈。再者,序與正宗,于法會現前衆生受益,流通則令未來衆生受益。福慧深者,見佛聞法,故須序分正宗分;福慧劣者,但遇經卷,故須流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如是我聞」以下,曆來判爲證信序,系結集經人阿難之語。意思是阿難言,如是之法,我從佛處聽聞。 此中含有六種因緣和合,方成就此《妙法蓮華經》。「如是」乃信成就,「我聞」表聞成就,「一時」表時成就,「佛」表說法主成就,「住王舍城」是處成就,「與大比丘衆」是衆成就。
如是者,謂所聞之法,法由佛說也。我聞者,是持法之人,是阿難自稱。如是我聞,表師資緣合,佛說此法,我阿難傳此法,能傳與所傳不二不異。佛所說與阿難所傳,二文不異,故曰如;阿難所傳,同于佛言,故曰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難從佛處所聞,故曰我聞。
再者阿難傳佛俗谛文字,與佛言不二不異,故曰如;此俗谛文字,即入真谛之理,故曰是。譬如《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如」也,亦是俗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也,亦即真谛也。
一時,表佛說法之時。
王舍城,在摩竭陀國,天竺語爲羅閱祇伽羅。有雲此城曾爲千王所居,故曰王舍城。有雲王原居上茅城,因火災遷來此,故曰王舍城。
耆阇崛山,即靈鹫山。佛住此山說法最久。過去諸佛及現在釋迦牟尼佛,均住此山。佛滅後,阿羅漢住此山;法滅後,辟支佛住此山;無辟支佛,鬼神住此山。
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經中先說聲聞,次說菩薩,後說雜衆,是因爲聲聞弟子乃常隨衆故。
比丘有叁義,一乞士,二破惡,叁怖魔。比丘爲自損我慢,故行乞食;比丘爲令衆生舍悭貪修福田,故行乞食。羅什大師雲,始出妻子家,故應乞食清淨自活;終出叁界生死家,必須破煩惱惡堅持淨戒。以乞食破惡離生死故,令天魔恐怖。
所謂大比丘之「大」字,含有叁義,即大多勝。大者人中最尊;多者博學多聞,廣通內外經典;勝者知見殊勝,超過九十五種外道。僧伽謂和合衆,四人以上方名和合衆。如是和合衆,有一萬二千人俱。
皆阿羅漢下,先表其德,後列其名。阿羅漢亦曰應真,譯爲無著、不生、應供,亦曰殺賊、無生、應供。比丘始出家名乞士,今得果位轉名應供,以堪爲人天福田故。始出家名破惡,今得果位已斷見思惑,已破身口七支惡,故轉名殺賊。始出家時名怖魔,魔者生死,今得果位,于二死中了分段生死,故名無生。
諸漏已盡,無複煩惱。漏有叁種,欲漏、有漏、無明漏。《成實論》雲,失道名漏。毗昙雲,漏落生死名漏。故在因煩惱曰漏,在果生死曰漏。今果證阿羅漢,在因已斷見思煩惱,在果已了分段生死,故曰漏盡無複煩惱。
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逮得己利者,斷煩惱了生死,應受人天供養也。盡諸有結,有者叁界有,即二十五有,阿羅漢已了分段生死,不受後有。結者煩惱之異名。
心得自在,斷煩惱障名心得自在。斷所知障名慧得自在。今阿羅漢斷煩惱障,不受分段生死。猶未斷所知障,不興化道,猶未了變易生死,故僅心得自在。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優樓頻螺迦葉。迦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旃延。阿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
出諸聲聞衆名。如經文,不另講述。
「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等。複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衆所知識,猶衆所認識也。大阿羅漢,即回小向大之阿羅漢,非爲定性聲聞。大阿羅漢德業具足;學與無學人二千人別列,以其德業未充。
學人無學人,有大乘小乘之分。于大乘中,又有約因與約果之別。大乘約因地言,初地至七地,以其有功用道,故名有學人;八地以上,以其無功用道,任運而進,名無學人。若約果言,等覺以前,皆名有學;唯佛一人,是爲無學。
于小乘中,叁果以前皆名有學,四果爲無學。此二千人之無學者,即德業未充之無學人。
次比丘尼衆。摩诃波阇波提,譯爲大愛道,是佛姨母,難陀之生母。與其眷屬,六千人俱。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尼衆中,複有羅睺羅母耶輸陀羅,亦與眷屬俱。
「菩薩摩诃薩八萬人。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殖衆德本。常爲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衆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叁…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