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九年二月講于臺北志蓮精舍—
仁光、遠悟法師記錄
受業弟子張素貞成文
懸談
今天是農曆年剛過,正月初十,大家初次見面,先跟諸位拜個晚年,願諸位吉祥如意,法喜充滿!這次講經因爲各種因緣,只有七天的時間,我就考慮要給大家講能應時應機的經,想想還是講普門品好,因爲這個年月多災多難,我們是個凡夫,自己遇到災難,只有求觀世音菩薩來救苦,普門品是專門講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一部經,所以道源是一再的考慮,才決定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在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是一部大經,分七卷,有二十八品,一共有七萬多字。普門品,在妙法蓮華經是第二十五品。妙法蓮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最後一部經,是純圓獨妙的一部經。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有一個說法偈子:「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叁七日。」釋迦牟尼佛成了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就開始講經說法,都是說的阿含經,「阿含十二」,說十二年之久,阿含經是小乘經典,在我們中國大藏經裏面就有阿含經,共有四部,叫四阿含,都是小乘經,說了十二年。「方等八」,方等經說八年,「方等」是方正平等的大乘經,這個大乘經是初入的大乘,天臺宗給它取個名字叫做通教大乘,通教者就是通于小乘,通于大乘,它是要接小乘的根機,小乘人聽了十二年的小乘經,初聽大乘經,講得太高深聽不懂,所以先講比較淺的初步的大乘,講了八年,故雲:「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般若經這就深了,談得最久,談了二十二年之久。「法華涅槃共八年」,最後說的是法華經,說了八年,是帶著涅槃經說的,涅槃經只說了一天一夜。「華嚴最初叁七日」,這一句應該擺到第一句,可是天臺宗的祖師作的偈子,我們不敢改。華嚴經是最初說的,說叁七二十一天,這是釋迦佛四十九年說法的偈頌。
由上面的偈頌計算,釋迦佛說法應該是五十年,但是因爲釋迦佛是臘月(十二月)初八成佛的,那一年不到一個月,而他八十歲涅槃,是二月十五日,那一年只有一個半月,所以按虛歲是五十年,實際只有四十九年說法。因此我們知道,法華經什麼時候說的?釋迦牟尼佛成了佛,說法四十二年以後才說法華經。
這部普門品,屬于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雖然我們不知道八年說法華經,究竟是第幾年說普門品的,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一定是說到最後才說普門品,因爲前面說了二十四品,才說普門品,普門品說完還有叁品,可能八年說法華經,已經說到第六、七年,也就是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到第四十七、四十八年才說普門品。
釋迦佛說法的曆程,按現在的學曆來配合,阿含十二年,等于六年小學;方等八年,等于叁年初中;二十二年般若談,等于叁年高中;等到法華經說八年,就等于四年的大學。若按照現在的學曆來算,就是到了大學四年級開學,才說普門品,說一年大學就畢業了。
爲什麼要把這四十九年說法的年月向諸位詳細解釋呢?就是大家要了解,普門品是法華經的第二十五品,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的經典,法華經的普門品是到最後才說的,這是純中之純,圓中之圓的經典。我們因爲看到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經文很淺顯易懂,以爲這部經好象沒有什麼高深,這是大大的誤解,這是最圓最頓,也就是最高最深的一部大乘經。
法華經講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功德,是在他的果位上講的,果位上重事相,救火災,就救了火災;救水災,就救了水災,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他怎麼會救火災、會救水災呢?你得去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那一章,他得了十四種無畏,才能救苦救難。你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經文,反而不大好懂,但是它的義理恐沒有普門品來得高深,那是在觀世音菩薩因位中修行講的,大多談理論,談理論就難懂了。普門品則是完全講事相,事相很好了解,救火災就救火災,救水災就救水災,但是他怎樣能救火災、救水災?你得研究楞嚴經,楞嚴經是講他因位上的功夫,雖然難懂,可是道理並不高深,普門品是從果位上講好懂,並不淺顯。
講這一段話,就是先把普門品的地位說清楚,道理的高深說明白,好令諸位對普門品生起一種恭敬心,這是最高深的一部普門品,不是淺顯的大乘經,那麼你對普門品起一種恭敬心,起一種尊敬心,你念觀世音菩薩才能虔誠,才能得到迅速的感應。
下面開始講解經題,先講總題。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這五個字,妙法蓮華,是別題,經字是通題。別題者,別在此經,其他的經,不叫妙法蓮華,譬如阿彌陀經叫做阿彌陀經、金剛經叫做金剛經。經字是通題,通于一切經,阿彌陀經叫經、金剛經也叫經。
先講別題,「妙法」兩字是法,「蓮華」兩字是譬喻,佛說的經很多很多,無量無邊,但是立題有個規則,叫七種立題,所謂單叁、複叁、具足一。七種立題經題裏面的資料只有叁種:就是人、法、喻這叁種,單種起名,叫做單叁。重複起名有叁種,叫做複叁。人、法、喻叁種具足叫做具足一。
何謂單叁?舉個例子:我們常常念的佛說阿彌陀經,上面能說的是佛,佛是個究竟人,所說的阿彌陀,也是個人,叫做單人立題。比如我們誦梵網經,梵網是譬喻,單譬喻立題,叫單喻立題。涅槃經,涅槃是法,就是單法立題,這叫單叁。
何謂複叁?就是兩種資料重複起來,第一種:人喻立題,比方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個人,他說法像獅子吼,那是譬喻,叫人喻立題。第二種:法喻立題,比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是法,金剛是譬喻,這是法喻立題。第叁種:人法立題,比方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菩薩是人,般若是法,這是人法立題。
何謂具足一?就是人、法、喻叁種資料具足起來,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華嚴是譬喻,佛是人,是人、法、喻叁種合起來具足。
總合起來共有七種立題,「妙法蓮華經」是屬于法喻立題,妙法是法,蓮華是譬喻,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樣,金剛是比喻,般若波羅蜜是法,叫法喻立題。
「妙法」,妙者怎麼講呢?不可思議曰妙,不可心思,不可言議。我們凡夫的心想不到,叫不可思;我們凡夫的語言說不到,叫不可議。議,是言議,不可思議,所以叫做妙。佛經上所說的法字,等于我們中國所說的萬事萬物的物一樣,但是比物字來得寬廣,物單指哪個事物,一張桌子,一張凳子,都是萬事萬物的物。這個法字則包括得更廣,事法,桌子、凳子,森羅萬象,都屬于事法,也就是屬于世間法。還有理法,理法就是出世間法。還有世間法的凡夫法,出世間法的聖人法,通通叫法。
妙法,就是不可思議的法,不可思議的法是什麼法呢?心法。佛教講的心有四種。
第一、肉團心,就是我們的心、肝、脾、胃、腎五髒之一那個心。那個心是肉團,是身體的一部份,佛經上專門名詞它是屬于色法,不屬于心法,佛經上不講肉團心。
第二、緣慮心,攀緣思慮,想來想去,就是我們都知道有思慮、有思想的心,在佛教專門名詞叫做第六識。
第叁、集起心,集是會集起來,集聚起來,集諸種子,起是生起、發起。集諸種子起現形,在佛教的專門名詞,叫第八識心。第八識能夠收集一切種子,由種子再發生現形,發起現形,叫做集起心。
簡單說,心有兩種:緣慮心、集起心,詳細分有八個識,現在我們不是講法相宗不講唯識,不講肉團心,心只講兩種。佛經上講的妄想心,就是包括緣慮心和集起心這兩種,也就是第六識、第八識兩種,合起來都叫做妄想心,簡單說,叫妄心。
第四、真心,真心者,也叫佛性,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因爲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我們凡夫不能了解,真心在哪裏呢?不能了解,這叫做不可思。那麼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是佛說的,可是我們解釋也解釋不到,這叫不可議。所以「妙法」的「法」,是心法妙,心法是哪個心呢?真心,真心不可思議,所以叫做妙法。現在講這個妙法,就是講你、我、大家一切衆生,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心法。
真心之法,怎樣妙呢?它具足十法界,即所謂四聖六凡,凡夫六種:叁善道、叁惡道。叁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叁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六道凡夫,都在我們心裏,叫做心具足六凡。聖人有四種:小乘兩種:聲聞,緣覺。大乘兩種:菩薩、佛。這四種聖人也在我們心裏,我們這一個心法,具足六道凡夫之法,也具足四種聖人之法,所以不可思議,所以妙。
這個心具足十法界,這十法界從哪裏來的呢?在理論上講,在理性上講,這個心具足的,都是心造出來的。地獄從哪來的呢?我們的心造出來的地獄。你無惡不作,越做越惡,你造了惡業,就得了惡果,你到哪裏受這個惡報呢?到地獄裏受報,輕一點的,到餓鬼道;再輕一點的,到畜生道,你造了惡法,造出來這叁種惡道。叁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哪來的叁善道?我們的心造出來的。你修十種善法,你上天堂受報,天堂從哪來的?從我們自己的心造出來的。記住這一句話,這跟外道不同,外道說天國是上帝造的,佛教不這樣講,是我們的心造的。你造十種善法,你可享受善的果報,造出個天堂出來。你修善法的時候,不斷瞋恨,歡喜發脾氣,就到阿修羅道受報。如果你是佛弟子,受了五戒,若不是佛弟子,也不造殺、盜、淫、妄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