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道源長老)▪P12

  ..續本文上一頁子,有師長在面前,弟子不能接受人家的供養。

  「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再跟觀世音菩薩說:「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你應該憐愍我等之故,不但憐愍我,還要憐愍天龍八部,還要憐愍一切衆生,把我這個供養品收下來。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 :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這時候佛開口說話了,跟觀世音菩薩說:「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你應該憐愍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法會的四衆弟子,還有「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你應該接受下來他供養的璎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觀世音菩薩就把璎珞接受下來了,因爲聽釋迦佛,聽師長的命令,弟子才能受別人的供養,「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釋迦牟尼佛在面前,一份供養之。供養多寶佛塔是從哪兒來的呢?你看法華經的寶塔出現品就知道,有一個過去的多寶佛,他已經涅槃了,有他的寶塔出現,就是有哪一個佛出世說法華經,他有這個願心,他的寶塔就會出現證明。這時候還有一個多寶佛塔在,所以一份供養多寶佛塔。觀世音菩薩也是給我們作榜樣的,有人供養我們,我不能不接受,不接受就不給人家求福,不滿人家的願。接受了你不要動貪心,你要上供叁寶,下救衆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下面再把它總結起來,「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也就是答複他第二個問題,有如是自在神力,遊行教化于娑婆世界,。

  長行文這一大科講到這裏講完,下面就講偈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爾時」,就是說完長行文這個時候,無盡意菩薩換偈頌的文體,再請問一次。前面用長行文請問過了,爲何用偈頌文再請問呢?這有好幾種意思在裏面。

  第一種意思,偈頌文跟我們中國作的詩一樣,都是五個字一句,或是七個字一句,跟中國的詩不一樣的,就是不講押韻,沒有押韻的詩,叫做偈頌,這是便于受持。前面長行文文句很長很多,要記到心裏不容易,用偈頌文體五個字一句,容易背熟,容易記到心裏不忘記,便于受持,所以用偈頌文體再來一次問答。

  第二種意思,用偈頌補長行文的不足,長行文已經說了很多,但是還有沒有說的,佛、菩薩都是慈悲無盡,想到還要補充補充,再用長行文,恐怕聽的人都是衆生不耐煩,于是換個文體,感覺新鮮,衆生都愛聽,這是文法上的權巧方便,攝受衆生,可以補長行文的不足。

  第叁種意思,是爲新來聽講的人。前面說長行文時,他沒有趕上聽,後來他聽說世尊在說法就趕來,可是已經說完了。佛菩薩不舍棄衆生,還是要講給他聽,如照長行文再重複一遍,聽過長行文的就不耐煩了,所以佛菩薩有權巧方便,用偈頌來問答。比如我們這裏七天法會,已講了五天,長行文講完了,今天等于從頭再給你重說一遍,但是聽過長行文的,換個偈頌,也聽得很新鮮,也願意再聽一遍。

  有這叁種意義,所以說了長行,再說偈頌,這偈頌有兩種,一種叫孤起頌,一種叫重頌。孤起頌,不頌長行,孤起,是單令起的,像法句經,法句經沒有長行文,就是偈頌文。像普門品的偈頌,叫重頌,前面長行文說了一遍,再做偈頌是頌長行文的,重複一遍,叫重頌。

  普門品的偈頌,還要跟諸位說明一下,我們念的普門品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法華經,可是大藏經裏,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法華經普門品,裏面沒有偈頌,這偈頌文是誰翻譯的呢?是阇那笈多法師翻譯的法華經普門品有偈頌而且翻得很好。但是我們中國人跟鸠摩羅什法師特別有緣,歡喜念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法華經,那麼怎麼辦呢?就把阇那笈多法師翻譯的偈頌搬過來,加到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普門品文後面。

  這就是開經的時候,跟各位介紹鸠摩羅什法師,他是七佛以來的譯經師,他跟衆生結的法緣太多了,跟我們的緣厚,我們對于鸠摩羅什法師感覺很熟悉,就對他很容易生信仰心,所以他翻譯的普門品雖然沒有偈頌,還是喜歡讀誦、研究他翻譯的。沒有偈頌,把別的法師翻譯的偈頌搬過來也是好的,這就是緣熟,跟他有緣。

  還有金剛經,我們念的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經,研究也是用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經,但是他翻譯的金剛經少了一段,就是「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那段有六十二個字,可是別的法師翻譯的金剛經有這一段經文,于是把別的法師翻譯的那六十二個字搬過來,補充到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經裏面,還是用鸠摩羅什法師的譯本。

  我們天天做晚課念的阿彌陀經,也是念鸠摩羅什法師的譯本,但是鸠摩羅什法師譯的阿彌陀經只有六方佛,佛是十方佛,哪裏只有六方佛呢?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就是十方佛,玄奘法師翻譯得很完整,可是大家不念玄奘法師翻的,還是要念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我們講到哪裏學到哪裏,我們要跟鸠摩羅什法師學,叫做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沒成佛以前,多跟衆生結緣,到你成佛的時候,衆生都願意受你度,你不要跟衆生結冤仇,結了冤仇,他發了個惡願:你成了佛,我也不讓你度。那糟了!等你成了佛,真的度不了他,所以,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跟鸠摩羅什法師學。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偈頌跟長行文問的問題一樣,但是文體變成偈頌文,頭一句是稱呼一聲,贊歎一聲。「世尊」,這就是世出世間之所尊,就是佛,稱呼一聲。「妙相具」是贊歎的意思,世尊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世尊的相好,叫做妙相。妙者不可思議,跟我們凡夫的相好不同,凡夫無論你是男人是女人,長得相好,太好了,會增加人的貪愛心,那個相不妙。世尊的相好則不然,你見了世尊的相好,只起恭敬,不會起貪愛心,而且還能令你消災免難,令你斷除煩惱,令你得成佛道,所以世尊的相叫妙相。「妙相具」,一切相好都具足,這是贊歎之詞。

  「我今重問彼」,我,是無盡意菩薩自稱,我前面用長行文問過一次了,現在用偈頌文再問一次,叫重問,這個重字念「ㄔㄨㄥˊ」。「問彼」,彼,指著觀世音菩薩。「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佛子,指著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的大乘弟子,所以稱爲佛子,以何種因緣,取名字叫觀世音呢?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爲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具足妙相尊」,把前面「世尊妙相具」,文字換了一下,「妙相具」這個「具」就是具足,「妙相尊」就是世尊,具足妙相的世尊,就是佛。「偈答無盡意」,他以長行文來問,佛以長行文來答;他以偈頌來問,就以偈頌來答,這叫做應機說法。

  我們世間的文字,要學作文章,要學作詩,作的文章好,作的詩好,叫有學問的人。有學問的人不學佛法,增加世智辯聰,就是世間的智慧、世間的辯才、世間的聰明,這是學佛法的八難之一。他的文章作得好,詩作得好,你叫他來聽經,他不來聽,他覺得講經的法師沒有他的學問高,反而生了障礙,成了一種難緣。八難之一,有世智辯聰。

  你要是會作文章、會作詩,又發心弘法,作文章、作詩成了弘法的工具,世間最難度的是會作文章的人,你的文章作得比他好,他就佩服了。世間最難度的是會作詩的人,你作的詩比他作得好,你就把作詩的人度了,所以以長行文來問,佛即以長行文答他;以偈頌來問,佛就以偈頌答他。譬如現在有個人寫文章來問佛法,我就寫一篇好文章答複他;他又寫一首詩來問我,我就寫一首詩回答他,就把他度了。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你要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嗎?我講給你聽,汝,就是指無盡意當機者,你想聽觀世音菩薩的功行德行,聽他的行門,行就是一種功夫、一種德行、一種修行的法門,你要想聽觀世音菩薩的行門。「善應諸方所」,善,是權巧方便,應,是應衆生之機,諸方所,是各地方、各個世界、各個國土,叫諸方所。權巧方便,善能應于諸方所,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弘誓深如海」,不講他過去成正法明如來的本位,單講他現在示現菩薩的迹位,觀世音菩薩從哪來的呢?修行來的,要修行先發弘誓大願。他在古觀世音如來面前發的願,要是有衆生稱我的名號,不能脫離苦難者,我誓不成佛,發起這個弘誓,就是大的誓願。「曆劫不思議」,經曆過無量劫這麼久了,不是才發的弘誓大願,無量劫以前就發了弘誓大願,經曆多少劫呢?不思議的大劫。

  「侍多千億佛」,他在古觀世音佛面前發過弘誓大願,經曆不可思議大劫這麼長的時間,有很多的佛出世,每一尊佛出世,他都去當侍者。「發大清淨願」,在每一尊佛前面他還是要重發他的大願,就是堅固他自己的願心,而自己並不著相,所以叫做清淨願,清淨願就是發願而不著相。

   「我爲汝略說」,要廣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則無窮無盡,我給你簡略的說說,這是釋迦世尊跟無盡意菩薩說,實際也就是跟我們說。「聞名及見身」,簡略的說觀, 世音菩薩的功德,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名,或者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觀世音菩薩…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