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有师长在面前,弟子不能接受人家的供养。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再跟观世音菩萨说:「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你应该怜愍我等之故,不但怜愍我,还要怜愍天龙八部,还要怜愍一切众生,把我这个供养品收下来。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 :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这时候佛开口说话了,跟观世音菩萨说:「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你应该怜愍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法会的四众弟子,还有「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你应该接受下来他供养的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观世音菩萨就把璎珞接受下来了,因为听释迦佛,听师长的命令,弟子才能受别人的供养,「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释迦牟尼佛在面前,一份供养之。供养多宝佛塔是从哪儿来的呢?你看法华经的宝塔出现品就知道,有一个过去的多宝佛,他已经涅槃了,有他的宝塔出现,就是有哪一个佛出世说法华经,他有这个愿心,他的宝塔就会出现证明。这时候还有一个多宝佛塔在,所以一份供养多宝佛塔。观世音菩萨也是给我们作榜样的,有人供养我们,我不能不接受,不接受就不给人家求福,不满人家的愿。接受了你不要动贪心,你要上供三宝,下救众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下面再把它总结起来,「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也就是答复他第二个问题,有如是自在神力,游行教化于娑婆世界,。
长行文这一大科讲到这里讲完,下面就讲偈颂。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尔时」,就是说完长行文这个时候,无尽意菩萨换偈颂的文体,再请问一次。前面用长行文请问过了,为何用偈颂文再请问呢?这有好几种意思在里面。
第一种意思,偈颂文跟我们中国作的诗一样,都是五个字一句,或是七个字一句,跟中国的诗不一样的,就是不讲押韵,没有押韵的诗,叫做偈颂,这是便于受持。前面长行文文句很长很多,要记到心里不容易,用偈颂文体五个字一句,容易背熟,容易记到心里不忘记,便于受持,所以用偈颂文体再来一次问答。
第二种意思,用偈颂补长行文的不足,长行文已经说了很多,但是还有没有说的,佛、菩萨都是慈悲无尽,想到还要补充补充,再用长行文,恐怕听的人都是众生不耐烦,于是换个文体,感觉新鲜,众生都爱听,这是文法上的权巧方便,摄受众生,可以补长行文的不足。
第三种意思,是为新来听讲的人。前面说长行文时,他没有赶上听,后来他听说世尊在说法就赶来,可是已经说完了。佛菩萨不舍弃众生,还是要讲给他听,如照长行文再重复一遍,听过长行文的就不耐烦了,所以佛菩萨有权巧方便,用偈颂来问答。比如我们这里七天法会,已讲了五天,长行文讲完了,今天等于从头再给你重说一遍,但是听过长行文的,换个偈颂,也听得很新鲜,也愿意再听一遍。
有这三种意义,所以说了长行,再说偈颂,这偈颂有两种,一种叫孤起颂,一种叫重颂。孤起颂,不颂长行,孤起,是单令起的,像法句经,法句经没有长行文,就是偈颂文。像普门品的偈颂,叫重颂,前面长行文说了一遍,再做偈颂是颂长行文的,重复一遍,叫重颂。
普门品的偈颂,还要跟诸位说明一下,我们念的普门品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法华经,可是大藏经里,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法华经普门品,里面没有偈颂,这偈颂文是谁翻译的呢?是阇那笈多法师翻译的法华经普门品有偈颂而且翻得很好。但是我们中国人跟鸠摩罗什法师特别有缘,欢喜念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法华经,那么怎么办呢?就把阇那笈多法师翻译的偈颂搬过来,加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普门品文后面。
这就是开经的时候,跟各位介绍鸠摩罗什法师,他是七佛以来的译经师,他跟众生结的法缘太多了,跟我们的缘厚,我们对于鸠摩罗什法师感觉很熟悉,就对他很容易生信仰心,所以他翻译的普门品虽然没有偈颂,还是喜欢读诵、研究他翻译的。没有偈颂,把别的法师翻译的偈颂搬过来也是好的,这就是缘熟,跟他有缘。
还有金刚经,我们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研究也是用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但是他翻译的金刚经少了一段,就是「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那段有六十二个字,可是别的法师翻译的金刚经有这一段经文,于是把别的法师翻译的那六十二个字搬过来,补充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里面,还是用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我们天天做晚课念的阿弥陀经,也是念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但是鸠摩罗什法师译的阿弥陀经只有六方佛,佛是十方佛,哪里只有六方佛呢?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就是十方佛,玄奘法师翻译得很完整,可是大家不念玄奘法师翻的,还是要念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我们讲到哪里学到哪里,我们要跟鸠摩罗什法师学,叫做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你没成佛以前,多跟众生结缘,到你成佛的时候,众生都愿意受你度,你不要跟众生结冤仇,结了冤仇,他发了个恶愿:你成了佛,我也不让你度。那糟了!等你成了佛,真的度不了他,所以,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要跟鸠摩罗什法师学。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偈颂跟长行文问的问题一样,但是文体变成偈颂文,头一句是称呼一声,赞叹一声。「世尊」,这就是世出世间之所尊,就是佛,称呼一声。「妙相具」是赞叹的意思,世尊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世尊的相好,叫做妙相。妙者不可思议,跟我们凡夫的相好不同,凡夫无论你是男人是女人,长得相好,太好了,会增加人的贪爱心,那个相不妙。世尊的相好则不然,你见了世尊的相好,只起恭敬,不会起贪爱心,而且还能令你消灾免难,令你断除烦恼,令你得成佛道,所以世尊的相叫妙相。「妙相具」,一切相好都具足,这是赞叹之词。
「我今重问彼」,我,是无尽意菩萨自称,我前面用长行文问过一次了,现在用偈颂文再问一次,叫重问,这个重字念「ㄔㄨㄥˊ」。「问彼」,彼,指着观世音菩萨。「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佛子,指着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佛的大乘弟子,所以称为佛子,以何种因缘,取名字叫观世音呢?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具足妙相尊」,把前面「世尊妙相具」,文字换了一下,「妙相具」这个「具」就是具足,「妙相尊」就是世尊,具足妙相的世尊,就是佛。「偈答无尽意」,他以长行文来问,佛以长行文来答;他以偈颂来问,就以偈颂来答,这叫做应机说法。
我们世间的文字,要学作文章,要学作诗,作的文章好,作的诗好,叫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不学佛法,增加世智辩聪,就是世间的智慧、世间的辩才、世间的聪明,这是学佛法的八难之一。他的文章作得好,诗作得好,你叫他来听经,他不来听,他觉得讲经的法师没有他的学问高,反而生了障碍,成了一种难缘。八难之一,有世智辩聪。
你要是会作文章、会作诗,又发心弘法,作文章、作诗成了弘法的工具,世间最难度的是会作文章的人,你的文章作得比他好,他就佩服了。世间最难度的是会作诗的人,你作的诗比他作得好,你就把作诗的人度了,所以以长行文来问,佛即以长行文答他;以偈颂来问,佛就以偈颂答他。譬如现在有个人写文章来问佛法,我就写一篇好文章答复他;他又写一首诗来问我,我就写一首诗回答他,就把他度了。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你要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吗?我讲给你听,汝,就是指无尽意当机者,你想听观世音菩萨的功行德行,听他的行门,行就是一种功夫、一种德行、一种修行的法门,你要想听观世音菩萨的行门。「善应诸方所」,善,是权巧方便,应,是应众生之机,诸方所,是各地方、各个世界、各个国土,叫诸方所。权巧方便,善能应于诸方所,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弘誓深如海」,不讲他过去成正法明如来的本位,单讲他现在示现菩萨的迹位,观世音菩萨从哪来的呢?修行来的,要修行先发弘誓大愿。他在古观世音如来面前发的愿,要是有众生称我的名号,不能脱离苦难者,我誓不成佛,发起这个弘誓,就是大的誓愿。「历劫不思议」,经历过无量劫这么久了,不是才发的弘誓大愿,无量劫以前就发了弘誓大愿,经历多少劫呢?不思议的大劫。
「侍多千亿佛」,他在古观世音佛面前发过弘誓大愿,经历不可思议大劫这么长的时间,有很多的佛出世,每一尊佛出世,他都去当侍者。「发大清净愿」,在每一尊佛前面他还是要重发他的大愿,就是坚固他自己的愿心,而自己并不着相,所以叫做清净愿,清净愿就是发愿而不着相。
「我为汝略说」,要广说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则无穷无尽,我给你简略的说说,这是释迦世尊跟无尽意菩萨说,实际也就是跟我们说。「闻名及见身」,简略的说观, 世音菩萨的功德,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或者见到观世音菩萨的身,观世音菩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