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盲修瞎練,等于蒸沙子做飯,盡未來際也蒸不出飯,所以你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
我前面勸請諸位發心,發了心行菩薩道,怎樣行呢?你學了大乘佛法,要弘法利生,利益衆生怎麼利呢?救苦救難是方便,你要講大乘經給他們聽。怎樣教化衆生呢?你得學講經,你說我講不好,講不好才要學,你要是講得好就不用學,你就講吧!所以你要學講經弘法利生。「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四弘誓願之一嗎?發了菩提心,你不學講經,怎麼弘法?不弘法怎麼利益衆生?你的菩提心就發了空願,菩提心不容易發,好不容易你發起來了,你不能發空願,要「依願引行,以行填願。」你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願,發了大願,就是引菩薩行門起來,「依願引行」,隨力隨分的行菩薩道,就是修菩薩行門,依著行門填滿我的菩提大願,這叫「以行填願」。隨力隨分去做,好不容易發了一個菩提心,就得腳踏實地的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我們沒有神通,不能到十方世界去弘法,你先在臺灣弘法,臺北請我講經我就到臺北講,臺南請我講經,我就到臺南講,等于十方世界我都講。香港請我講經我也講,美國請我講經我也講。講到什麼時候呢?我今年八十一歲了,我也沒有休息啊!還在講,盡形壽,講到一口氣不來,今生講完了,來生接著講,盡未來際的講下去。要這樣發心,我們這樣才算學發菩提心,才算學行菩薩道,才算學對了,不然,你就學錯了!
這是勸請諸位要學講經,你未學會講經之前,先請會講經的法師來講,學無盡意菩薩,有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無盡意菩薩來請釋迦牟尼佛講,我們也要學無盡意菩薩,在你沒有學會講經前,知道哪位法師會講經,就代衆生請法,這樣你就是當機者,你就是普門品那個無盡意菩薩。
以上把「無盡意菩薩」講好,下面消文。「即從座起」,因爲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時,菩薩都在各自的座位上聽,你要出來請法得有個禮節,你得由本座而起,站起來,「偏袒右肩」,偏,是一邊,袒,是露出來,就是袈裟把右肩露出來,因爲坐著聽經的時候,袈裟是通肩披衣,兩個肩膀都蓋著,要出來請法行禮的時候,得偏袒右肩。我們中國出家人的服裝裏面有便服、長衫、海青,這個袈裟用不著通肩披了,一披上就是偏袒右肩,偏袒右肩是什麼樣子?就是我現在穿的服裝這樣,右肩膀露出來袈裟,偏到一邊,這叫偏袒右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表示身業恭敬。「合掌向佛」,向佛,向是對向,合起掌來請佛說法,合掌,是表示一心恭敬。恭敬之心,心無形無相,用什麼表示呢?用合起掌來表示意業恭敬。「而作是言」,這是口業恭敬。
「世尊!」稱呼一聲,叫一聲,就像我們弟子向師父說話,先叫一聲師父,這是禮貌。稱佛爲世尊,佛是超九界以獨尊,超出九個法界,最尊最貴,九個法界就是:叁乘聖人、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屬于世間,叁乘聖人屬于出世間。佛超出九界之上,不但爲世間所尊,也爲出世間所尊。「世尊」兩字就是尊重佛的德號,爲世出世間之所尊,故曰「世尊」。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無盡意菩薩出來請佛說法,他提出問題?說我們這個法會裏,有一位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大菩薩,叫做觀世音菩薩,這一位菩薩,他爲什麼取名叫觀世音呢?「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是替衆生請問的,明知故問,不是無盡意菩薩不了解,因爲有佛在座,請佛金口宣揚,好令衆生生信仰心,是替我們衆生請問的,下面世尊就答複他了。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佛對于弟子說話叫下告,這是文字上的禮節。「善男子!」叫他一聲,善男子,是贊美之詞,就是你是一個很好的男子,能替衆生請法,贊美他。「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是接著答複他提出來的問題,這個菩薩爲什麼叫做觀世音?假「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的「衆生」,簡單說,就是無數的衆生。百千萬億,億是大數目名詞,不是一億、兩億,而有萬億,不是一萬億、兩萬億,而有千萬億,再加個「百千萬億」,再加個「無量」,無量也是大數目名詞。我們不去詳細解釋這個文字,就是說有無量無數的衆生。
「受諸苦惱」,「諸」是衆多之意,因爲他是個衆生,衆生就是受苦惱,受苦惱受得很多很多,叫受諸苦惱。在娑婆世界的衆生,苦惱多,所謂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那麼他受了苦惱,怎麼解脫呢?
「聞是觀世音菩薩」,聞,是聽說,這個苦惱衆生,他聽說有一個菩薩,叫做觀世音菩薩,只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就能夠解脫苦惱,他聽說就相信,相信了就念。「一心稱名」,稱,是嘴裏稱,稱名,就稱:「南無觀世音菩薩!」這一稱名,觀世音菩薩就知道了。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觀世音菩薩用智慧觀察他的音聲,不用耳朵聞,用智慧觀,觀這個音聲,「觀世音」,這個衆生就是世間的音聲,觀到世音了,所以他才叫做觀世音。那麼,他觀及衆生稱名的音聲,「皆得解脫」,這解字念「ㄒ ㄧㄝˋ 」,是任運自然的意思,衆生的苦惱,任運自然就解脫了,自然就脫離苦惱。「以是因緣,名爲觀世音。」
這一段經文,我前面先跟諸位介紹過,普門品的經文翻譯得很淺顯,而且在菩薩的果位功德說的經文,都是照事相上說的,很好了解。但是有幾點要注意的地方,第一、要知道我們也是個苦惱衆生,我們就在受苦惱,我們的苦惱怎樣能得解脫呢?我們就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才能得解脫,這是自利。第二、我們再觀察無量無數的衆生都在受苦惱,而且受的苦惱很多,叫「受諸苦惱」,無量無數的衆生受諸多苦惱,怎樣能使無量無數的衆生得到解脫?有什麼法門教給他呢?你就傳這個法門,這叫普遍救苦的法門,就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這是利他,這一點要先注意學到。
我接著剛才勸請諸位學講經,其他的經不好講,普門品好講,你就先學講這一部普門品,到處去講,等于到十方世界去講,年年講,等于盡未來際的講,你就介紹觀世音菩薩給一切衆生聽,他聽到了,就是「聞是觀世音菩薩」,他有了苦有了難,就知道一心稱名,就能解脫苦難,這不是救度衆生嗎?這不是自利利他嗎?
在經文上還有一個字,要注意「聞是觀世音菩薩」的「聞」字,聞就是善根,沒有善根,聽不到觀世音菩薩的名字,要有善根才能聽到。我們在座的諸位,不是今天才聞到,多少年以前可能就聞到了,這就證明諸位都有大善根,不要輕視自己,有了善根要栽培自己的善根,要長養自己的善根,等于菩提樹發了苗,你要好好的灌溉澆水,讓它越長越大,長成菩提樹,將來才能開花結果,所以你我大家都有善根,不要把自己的善根糟蹋了,沒有善根,聞不到觀世音菩薩的名字,所以這個「聞」屬于善根。「聞是」,是,就是此,就是這,你聞到這一位觀世音菩薩的名了,就「一心稱名」,稱名是屬于口,一心是從心裏念出來的,一心稱名。還要特別注意「一心」兩個字,什麼樣的心叫做一心呢?沒有散亂的心,叫做一心;沒有二念的心,叫做一心。
我們衆生的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就是散亂心,無始劫來就打妄想,打成習慣,白天一整天不會休息,你不叫它想它要想,夜裏睡覺作夢還在想,想習慣了。現在我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我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稱名是念,念是用心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這不叫一心,而且你要是初用功,可要知道,越念還雜念越多,有人說:「糟了!我不念觀世音菩薩,妄想還少一點,這幾天好不容易發起個道心,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越念妄想越多!這不是糟了嘛!」你不必害怕,這是應當有的一個過程,因爲你以前沒有注意過妄念,如今你注意了,你才知道散亂。
這妄念從哪兒來呢?是因爲我們有八識,八識等于一個倉庫,裏面儲存的全是些妄念的種子,那個種子起了現形,打妄想。八識裏面存的種子,不是今生今世,是無始劫來熏習的,種子多得很,都是一些妄念的種子,都是散亂的種子,你不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沒有刺激到那妄念的種子。你一念,刺激到它了,它不起現形也要起現形,妄念反而多起來了。你不要怕,你只要認真的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幾天,妄念就慢慢少下來了,慢慢的只存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一個心,這就是一心,沒有散亂的心。那麼還要再進一步,沒有二念,叫做一心。二念,就是還有兩個妄念,這兩個妄念,不學大乘佛法還不好解,不是東想西想,還存兩個妄念,就是存了能、所這兩個念頭,有個能念的心,還有個所念的菩薩。你以爲只有一個念了,我現在妄念不起,我只要拿起念珠來,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心裏清清淨淨,就是一句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現前,以爲這叫做一心,這是沒有散亂心了,還有個能念的心,還有個所念的菩薩在,有個能、有個所,不還是二嗎!這有二念,還不叫一心。要念到能所雙亡,能所這兩個念頭皆空,才叫做一心,這個時候我們的真心現前了。
說是簡單,念觀世音菩薩要念到這樣就難了,要怎樣才能念到這樣呢?有個方法,就是要「至誠」,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要至誠懇切的念,我的苦難只有觀世音菩薩能救,那是我的大救星,是我的大恩人,離了觀世音菩薩,我就不能解脫苦惱,這樣至誠懇切的念,把散亂心先降伏住了,散亂心不起,再念,念到沒有能念的心,所念的菩薩,念到一心無二念的那個一心現前了,這個時候感應道交,你的心就是真心現前了,跟觀世音菩薩的心根本沒有兩樣,觀世音菩薩的心跟你的心通了。
這個時候你一心稱名,沒有二念的這個心,一心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時,是沒有兩個時…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