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僧祇劫,修的什麼呢?斷煩惱、破無明。煩惱斷盡,無明破盡,真心完全證得,還是衆生的那個心,一點兒也沒增加,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叫不增不減,所以叫平等,平等就沒有差別,所以叫做是心是佛,心佛不二,這叫做妙法。
蓮華兩字是譬喻,譬喻妙法,蓮華是即因即果,因果同時的花,它不開花則已,開花裏面就有一個蓮果。花是因,蓮蓬裏的蓮子是果,即蓮花之因,就是蓮蓬的果,即因即果,因果同時,這是譬喻衆生的心法,就怕我們沒有聞到大乘佛法,沒有聞到我們自己不增不減的真心,你聞到了,相信自己有個真心了,你就發菩提心,從今天起,這就是個成佛的正因,將來一定成佛。成了佛,證得的還是今天最初發的菩提心,這是即因即果,因果同時的道理,跟蓮花一樣,所以用蓮華來譬喻妙法,叫做妙法蓮華。
「妙法蓮華經」,裏頭講的是什麼呢?上與諸佛之理相契合,諸佛之理太高太深,我們衆生怎麼夠得上呢?衆生夠不上,這個經不會流通在世間。下契衆生之機,跟我們衆生之根機也是相合的,所以叫做契經,合起來名爲「妙法蓮華經」,這是總題,以上把總題講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這一品的品題。先講「觀世音菩薩」,菩薩兩個字是通名,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叫菩薩,比方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都叫菩薩。「觀世音」是別名,這一尊菩薩,不是文殊,不是普賢,也不是地藏,是觀世音。這一尊菩薩叫做觀世音菩薩,觀,是能觀之智;世,是世間的衆生;音,是世間衆生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音聲,菩薩以他的大智慧,觀察到世間衆生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求他救苦救難,這個音聲他觀察到了,立刻救苦,即時救苦,所以叫做「觀世音」。
「普門品」由無盡意菩薩當機來請問,請問這一位菩薩,爲什麼取德號叫做觀世音呢?釋迦牟尼佛親自解釋,就是他能夠觀察世間衆生念他的名號,求他救苦救難的音聲,能令衆生解脫苦難,所以叫觀世音,這是按他的果位上的功德解釋的。楞嚴經解釋觀世音的名號,是按他因位上的行門解釋的,觀世音菩薩怎麼能夠觀察到世間的衆生念他的名號,求他救苦救難,立刻就得到解脫呢?他爲什麼會有這果位上的功德呢?因爲因位上他證得耳根圓通,才有這個大功德,能夠救度衆生的苦難。世間的音聲,是用耳聞的,他應該叫做聞世音,爲什麼叫做觀世音?觀是觀察,觀察用什麼觀察?用智慧觀察,用智慧觀察是菩薩的心,由菩薩的心才啓發出來智慧,才來觀察。爲什麼不說他耳根聞到呢?因爲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一根得了圓通,六根都得了解脫,可六根互用,所以他用智慧觀察,也就是用耳根去聞音聲,因爲菩薩六根是通的,圓通無礙,他能六根互用。
觀世音菩薩用耳根圓通的功夫,怎麼用的呢?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一時就得到耳根圓通,我們衆生的耳朵叫耳根,我們的耳根聞到外面的音聲,是跟著音聲奔馳的,我們聞到外面的聲音,是隨聲音轉的,我們衆生的苦惱就是六識,依著六根攀緣六塵,被六塵所轉。單講耳根,你聽見好聽的音聲,就動貪愛心;你聽見不好的音聲,就動瞋恨心;你聽見不好不壞的平常音聲,就動愚癡心,你隨著音聲起貪、瞋、癡,造了業受報,流轉生死,無窮無盡,所以衆生的苦惱就在這個地方。楞嚴經上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你的心能轉物,就是個如來,要是物轉了你的心,你就是個凡夫,就是個衆生。我們不能轉物,常被物轉,聲音也是物的一種,常常被聲音所轉動。觀世音菩薩用功,要反觀、反聞,聞他的自性。
我們聽見好的音聲,就動貪愛心,聽見不好聽的音聲,就動瞋恨心,生無窮的煩惱。怎樣會聽到聲音呢?用功就從這裏下手。提出個問題,怎麼會聽見聲音呢?我有耳朵,依佛經上講,耳朵不能聽聲音,它只是聽聲音的一個幫助,它叫浮塵根,浮是不堅固不結實,塵是色塵,根是耳根,它是不堅固的色塵之根。這浮塵根裏面還有一個東西,叫做淨色根,揀別不是那個色塵的塵,它很清淨,但是還是色塵之一。無論浮塵根、淨色根都是屬于色法,它不能聞。還有個心法,有個耳識,這個耳識就屬于五識之一,它能聞,只能緣現量境,它不能分別。能分別的,是與耳識同時起的第六識,叫同時意識,由同時意識起的分別,是好聽或不好聽,第六識還有個第七識給它做根,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爲我,連第八識也沒有本體自性,那麼究竟誰能聞聲音呢?是我的本體,是我的自性,這追到根啦!
反聞聞自性,不要順著這個聲音之塵來聞,反聞,反過來回頭,把它旋轉過來,回頭聞,聞自己的自性,這入了能聞自性之流了,也就是入了真心之流了。入了自性之流,入到真心之流,亡所,那是個能聞,入了這個能聞的自性,把所聞的聲塵給空掉了,忘了!這個時候,外邊的聲音沒有了,好聽的聲音空了,不好聽的聲音也空了,就是入流亡所。一入流亡所,功夫進步了,完全聞到自己的本性上,一旦豁然貫通,按楞嚴經的功夫,還有次第,「從聞思修,入叁摩地」,由聞而思,由思而修,入了叁摩地,才忽然貫通,證到耳根圓通。
反聞聞自性,是依著楞嚴經的注解解釋的,我們怎麼下手呢?圓瑛老法師對楞嚴經下過苦功,他注的楞嚴經講義,在臺灣有流通,道源在大陸曾親近過他老人家,我曾向他請開示,反聞自性,要從哪裏下手呢?他老人家給我開示,我現在告訴你們:你用禅宗參話頭的功夫,這就是個下手處。禅宗參話頭,什麼境界現前,你就問:「能知道境界的是誰?」你聽到外面的聲音,無論好聽、不好聽,這是所,這是你所聞的聲音,你把它提起來一個話頭:「能聞聲音的是誰?」禅宗參話頭就是問,提出這麼一句:「能聞的是誰?」這個話頭你要是參的得利,只有一個話頭現前了,外邊的聲音聽不見了。亡所,很容易用這個功夫,很容易得利益,你們要是參過禅的,或者沒有參過的,可以試驗試驗。
他一得了耳根圓通,忽然間得了兩種殊勝的功德:「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衆生同一悲仰。」上面說,他沒有成佛,他是個菩薩,跟十方諸佛,同一個慈悲之力,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衆生同一悲仰,有這兩種殊勝的功德,于是再展開十四種無畏,能夠現出來叁十二應身,這才能普救衆生的一切苦難,才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果位上的功德。
講到這裏,你就知道他的德號爲什麼不叫聞世音?不用耳根來聞,是用智慧來觀,觀世音,就是他得了耳根圓通,啓發出來自己本具的大智慧,六根互通,六根互用,所以用智慧來觀察。用耳根來觀察,你起分別,聽到一個衆生念你的名號,聽到無量的衆生一起念你的名號,你怎麼樣起分別呢?分別不來。這個大智慧不要分別,它任運自然都聽得清清爽爽,這是用智慧來觀察世音,所以叫觀世音。
「觀世音」的別名講好了,再講通名「菩薩」這兩字,梵語叫做菩提薩埵,簡略的翻譯叫菩薩,菩提中國話翻成覺,薩埵中國話翻成有情,有情就是凡夫,就是衆生。這個菩薩是怎麼樣的人呢?上求佛的覺道,下化一切有情的人,就是佛的大乘弟子,他還沒有成佛,稱爲菩薩。因爲還沒有成佛,還要上求佛的覺道,但是他是大乘弟子,不是小乘弟子,小乘弟子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弟子要救度一切有情,所以叫下化有情。上求覺道,下化有情,叫做菩提薩埵,略稱叫菩薩。
菩薩的位子有五十一種,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這五十個位,再加等覺,五十一個位都叫菩薩,第五十二個位就叫妙覺位,妙覺就是佛了。大乘的因果之位有五十二個,前面五十一個都叫做因位,因位就是菩薩位,第五十二個妙覺位是果位,果位就是佛的位。觀世音菩薩是哪一個位的菩薩呢?等覺菩薩,最後一個位,第五十一個位,就是最高的菩薩,除了佛,就是他最高了,所以叫做等覺菩薩。等覺者,與妙覺只差一等,還沒有成佛就是了。
但是觀世音菩薩這個等覺菩薩,跟其他的等覺菩薩又不同,他是果後行因,倒駕慈航的一位果位菩薩,他已經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了佛,號爲正法明如來,因爲要度衆生,現菩薩身,這叫果後行因。因,就是剛才講的五十一個因位的菩薩位,果,就是妙覺,就是佛,他已經成了佛果,果後再行因,這叫做倒駕慈航。爲什麼倒駕慈航?他要度衆生。這個菩薩按他的本位上說,他是正法明如來,按他的迹門上說,迹門就是教化衆生的事迹,迹是迹相、事相,教化衆生的事相、事迹,迹相上說是個菩薩。這位菩薩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菩薩,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隬陀佛,左輔右弼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這裏供養的是西方叁聖,中間是阿隬陀佛,左邊這一尊是觀世菩薩,右邊這一尊是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輔佐阿隬陀佛,宏揚淨土法門的一位大菩薩,是西方叁聖之一。
觀世音菩薩是無剎不現身,剎,就是世界,沒有哪個世界不現身的,但是對我們娑婆世界特別緣深,爲什麼對我們娑婆世界現身現得多,緣深呢?一是跟我們釋迦牟尼佛有師徒的因緣,觀世音菩薩成了佛,當時釋迦牟尼還沒成佛,親近正法明如來,當苦行弟子,苦行是做苦事,比方擔水、砍柴、掃地、擦桌子,做這些苦行,叫做苦行弟子,有這一段師徒的因緣。等到釋迦牟尼成佛了,觀世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果後行因,現菩薩身,要輔佐釋迦牟尼佛救度娑婆世界衆生的苦難,所以要到娑婆世界來,因爲跟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就有師徒的因緣。等到釋迦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了,就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不可以一處出兩個佛,因爲要令衆生信仰之心一致,除了一尊佛,其他都叫菩薩,所以他在釋迦佛的會下作弟子,稱爲觀世音菩薩,這是果後行因的一個弟子。這個互相做師徒的道理,或者你一時翻不過身來,還有點懷疑,我給你舉個例證,…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