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不救,管你什麼苦都救。叁惡道的苦救,生死之苦也救,用什麼法門救呢?沒有兩個法門:「南無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救火難、救水難,沒有兩樣:「南無觀世音菩薩」。救叁惡道的苦,等你墮落叁惡道,你根本不知道念觀音菩薩了,救你可真是不容易,你現在就念觀音菩薩,常常念,根本不會墮落叁惡道,爲什麼呢?前面講的經文不要忘記,他能夠消除叁毒,你怎麼墮落叁惡道呢?你起了貪、瞋、癡叁毒,造了惡業才墮落叁惡道,你把叁個根本煩惱斷掉,根本不造惡業,沒有惡因,哪裏得惡果呢?還是那一句觀世音菩薩救的。生老病死,了生脫死怎麼了呢?還是念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能消除根本煩惱,枝末煩惱當然都消除了,沒有煩惱,怎麼會流轉生死呢?煩惱是個因,生死是個果,煩惱都除掉了,哪有生死呢?沒有第二個法門,你要相信,絲亳不要動搖。念念不要生疑,什麼苦都救,叁惡道不會墮落,生死會了脫。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勸我們發願,瞻仰觀世音菩薩,「真觀」就是真空觀,觀字念去聲「ㄍㄨㄢˋ 」,觀字念平時念「ㄍㄨㄢ 」,觀是眼睛看見,心裏想叫「ㄍㄨㄢˋ」。觀想是心裏在用功,用什麼功呢?第一個功夫,修真空觀,真空觀,空一切境界相,人人物物種種境界相,當體都是空的。我們是依著經上這麼解,經上說的是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我們空不掉啊!你得修這個真空觀想,常常觀想,一切境界當體皆空,怎麼當體皆空?一切法皆從因緣生,沒有本體,沒有自性,豈不是空的嗎?常常修真空觀,把一切境界相空掉。一切境界相空掉了,再跟著修「清淨觀」,清淨觀還是真空觀,但是再進一步,連真空觀你也不要著相。著相,一切境界相都空了,落了一個真空觀的相,所以再進一步修清淨觀,一切法都把它空掉。
「廣大智慧觀」,這就是妙有觀,二乘人修的叫做智慧觀,大乘的佛菩薩修的是廣大智慧觀。二乘人修的真空觀,證到真空的境界,他就了生死出叁界,他不發心度衆生,他發不起來妙有觀,所以他的智慧叫小乘智慧。大乘的智慧以真空觀,爲初入門的觀想,證到真空以後要起妙有的,叫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這就屬于廣大智慧,是屬于佛菩薩的智慧,沒有妙有觀,不能度衆生。
「悲觀及慈觀」,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平常講大慈大悲,慈在前面,悲在後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悲在前,慈在後,爲什麼顛倒過來呢?觀世音菩薩是偏重于大悲,叫大悲觀世音,他是急于救衆生的苦難,衆生在那裏受苦,你給他什麼樂,他也不能享受,世間樂,他不能享受,佛法的樂,他也不能享受,爲什麼?他在受苦受難,所以先要行悲觀,拔除他的痛苦,把他的苦拔掉了再與樂,「悲能拔苦,慈能與樂。」所以先說悲,後說慈。
「常願常瞻仰」,把這一個偈頌總結起來,勸導我們衆生,觀世音菩薩是個大菩薩,他這五種觀都成就了,具足五種觀的這個大菩薩,你應該發願,發願幹什麼呢?要瞻仰這位大菩薩,瞻,是瞻視,眼睛看叫瞻視;仰,是景仰,心裏想叫景仰,看見觀音菩薩的相,前面經文「聞名及見身,能滅諸有苦。」你見了觀世音菩薩的相,你要瞻視,擡起頭來看看,就能滅除你的苦惱,眼睛看了,你心裏要景仰,景仰這位大菩薩,真是功德巍巍,不可思議,具足五種觀想的大菩薩,要心裏景仰觀世音菩薩。
再進一步解釋,這五種觀想,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法門,觀音菩薩怎樣成就觀音菩薩呢?他修五種觀想成就的,但是觀音菩薩的因行是詳于楞嚴經,他修耳根圓通,耳根圓通怎樣修法?楞嚴經都有詳細的說明,到了普門品,是說他果位的功德,不談他因位的行門,這個偈頌怎麼又說起觀音菩薩修五種觀想呢?是叫我們學觀音菩薩修行。前面念觀世音菩薩是救急難的,你修五種觀想,除你的急難還來得及嗎?你念一聲觀音菩薩,耶!苦難救了,你怎麼修呢?你學觀音菩薩修,先修真空觀,再修清淨觀,再修廣大智慧觀,學觀音菩薩修悲觀,修慈觀,救度一切衆生,教我們學大乘法門,教我們學觀世音菩薩。「常願常瞻仰」,你常常發願學觀世音菩薩,常常瞻視景仰觀音菩薩,效法觀音菩薩,要跟觀音菩薩學著修行。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這是說觀世音菩薩的光明普照,觀世音菩薩放出來的光是清淨光,清淨光沒有染垢,叫做「無垢清淨光」,染垢是什麼呢?染垢是無明煩惱,觀世音菩薩把煩惱斷盡,無明破盡,他的真心清淨,真心本來光明的,被無明煩惱障蔽到了,等到把煩惱斷盡了,無明破盡了,真心清淨了,無垢了,真心無垢,光明完全顯發出來,叫「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放無垢清淨光,等于一個太陽,但是他這個太陽,不是世間的太陽,是智慧的光明,叫做慧日,慧日是智慧的光明,能夠破諸暗,破諸暗,就是破諸煩惱,破諸無明。
「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災風火,是風災、火災,觀世音菩薩能夠降伏風災、火災,降伏叫伏,伏除,降伏了就能斷除掉,叫做伏除風災、火災,包括前面所說的一切災難都能伏,他怎麼伏?一切災難,衆生災難從哪兒來的呢?通通從無明煩惱生出來的,無明煩惱就是諸暗,等到慧日一照,諸暗沒有了,無明煩惱照空了,哪還有什麼風災、火災降伏不了呢?所以「普明照世間」,智慧光明普照于世間,救度一切衆生苦。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大悲觀世音,悲是他的本體,悲心常常現前。戒雷震,他要救度衆生,令衆生了脫生死,先要教化衆生嚴持戒律,這個戒律等于打雷能震動世界一樣,叫做戒雷震。爲什麼教化衆生先持戒呢?你遭了風災、火災,念個觀世音菩薩就消除了,以後還有災難,尤其生老病死的災難,你非斷除煩惱,不能了生死。煩惱從哪來呢?煩惱都從貪、瞋、癡來的,貪、瞋、癡一起,就造惡業,造了惡業就遭災難,流轉生死,受苦無窮。怎樣能斷除煩惱呢?你持戒,所以佛有四衆弟子,出家二衆:比丘、比丘尼。在家二衆:優婆塞、優婆夷。修定、修慧,不分出家在家,怎樣分出家、在家呢?持戒不同。戒律爲第一,出家有出家的戒,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戒律,你逼他先持戒,而後才能夠斷煩惱。你想斷煩惱,天天爲非作惡,增加煩惱,怎麼能斷煩惱呢?戒律的功能,防非止惡,不要爲非作惡,這就叫做戒,不爲非作惡,不造新的煩惱,慢慢舊的煩惱也清了,慢慢斷盡了,不是了生脫死嗎?所以持戒爲第一。
無論出家戒、在家戒,第一條戒,戒殺,爲什麼要戒殺呢?衆生最重視生命,天下最殘忍者是殺生,衆生最寶貴的最尊貴的莫過于生命,生命只有一個,你偷盜他的錢財,他還能找回來,你把他的生命斷了,他找不回來了,最尊貴的莫過于生命,最悲慘最慘痛的,莫過于殺傷衆生的生命。我們要學佛救度衆生,救度衆生救不了,你還忍心去殺害衆生嗎?所以第一要戒殺。
古人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夫夜半聲。」世上刀兵劫,就是打仗,兩方軍隊打起來了,我們不是當兵的,結果把我們挾到裏面去喪身失命,驚魂失魄,逃命沒有個地方,這個時候,真是恐怖現前!會念觀音菩薩的,還可以念一聲得救,衆生平常沒有聞到觀音菩薩,聞到觀音菩薩沒有常念,到這時候想不起來,只有害怕,只有恐怖!這些刀兵劫從哪來的呢?你聽那屠夫殺豬的,夜半聲,就是半夜的聲音,殺豬都是半夜殺,因爲天亮了要拿去賣肉,豬叫得慘不忍聞,但是屠夫無動于衷,照殺不誤,造這些殺業,不遭刀兵劫嗎?
還有兩句:「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衆生不吃肉。」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世界太平,永遠不打仗,除非衆生不吃肉,全世界的衆生都吃常素,就不會打仗。這就是衆生要吃肉,屠夫才殺生,你要吃豬肉,他爲你殺豬;你要吃牛肉,他爲你殺牛。大家都吃素,他也不殺了,沒有造殺生的因,怎麼能遭刀兵劫的果呢?但是衆生可憐愚癡,他畏果不畏因,畏是畏懼,等到遭了刀兵劫,要生命的時候,他害怕了,逃命來不及。平常吃肉很香,豬叫得慘不忍聞,屠夫聽見無動于衷,愛吃肉的人也無動于衷,聽習慣了,慘痛歸它慘痛,我吃肉照吃不誤,這叫畏果不畏因。佛菩薩不是,菩薩是畏因不畏果,他研究出來了,怎麼遭這個苦果呢?是你造了苦的因,造苦的因從哪裏造呢?你愛吃肉才殺生,才遭刀兵劫,所以你不要吃肉,不要殺生,自然不會遭刀兵劫,一切苦難都從這裏推,不造惡因,不得惡果,要持戒。
「慈意妙大雲」,觀音菩薩有大悲,他也有大慈,慈意,就是大慈之心,意就是心。妙大雲,等于天空的七雲彩,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大雲,雲是普覆之意,普遍罩著大地,觀音菩薩的大慈心,是普照大地一切衆生。「澍甘露法雨」,他要說法給衆生聽,傳戒給衆生受持,救衆生的苦難,等于澍甘露法雨一樣。「滅除煩惱焰」,救衆生的急難,遭水、火災的急難救了,能滅你的煩惱,根本救你的苦,煩惱可厲害,等于猛火一樣,等于火焰一樣來燒衆生,能澍甘露法雨,把你的煩惱焰滅除掉了,這是根本救苦。
爭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怨悉退散。
「爭訟」,打官司,「經官處」,到官廳裏,到法院裏,這也是個災難,叫做爭訟,打官司的災難。「怖畏軍陣中」,這就是刀兵劫,兩邊打仗把你挾到裏邊去了,生大怖畏。「念彼觀音力」,這時候你遭了打官司的災難,遭了兩邊打仗的災難,你只要一心念觀音菩薩。「衆怨悉退散」,冤仇通通退散了。爲什麼對方跟你打官司呢?因爲你跟他有冤仇,你念觀世音菩薩,他也起了慈心。挾到軍隊裏,結果你不打仗,別人把你打死了,因爲那個打仗的人,跟你前生前世結的冤,你…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