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讲记
智谕法师
讲述经题
首先讲我们采取的讲本是,后秦鸠摩罗什大师所译本。前秦是苻姓所建,后秦是姚姓所建,所以后秦又称姚秦。鸠摩罗什大师,于后秦弘始八年(西元四○六年)译出。当时僧睿法师笔受并为作后序。前此已有竺法护法师于西晋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年),译本名《正法华》。这两种译本,相距约一百二十年。 据说智者大师,昔于世尊处亲闻此经,所以深得佛旨,智慧不可思议。只讲经题,便写了一部《法华玄义》,所谓九旬谈妙。我没那种智慧,只得简单讲述一番,请大家原谅。
罗什大师翻译这部《妙法莲华经》,原来只有二十七品,缺〈提婆达多品〉。后来上定林寺释法献,于于阗国得梵本,有〈提婆达多品〉。经瓦官寺沙门法意法师译出,然犹未安经内。至梁末西天竺优禅尼国沙门拘罗那陀,华言真谛,又翻此品,始安〈见宝塔品〉后。竺法护法师之《正法华》,〈见宝塔品〉后便有此品。据传说,岭以西多有此品,岭以东多无此品。所以什公所译,缺此一品。
以下便讲经题。
「妙」
绝粗为妙,无上为妙。真谛、俗谛、中谛,三谛互相隔离为粗。此经三谛圆融,说真一切真,说俗一切俗,说中一切中,亦即天台之说空一切空,说假一切假,说中一切中,是之谓妙。此经显一乘教义,开三显一,开权显实。开三三即一,显一一而三。开三系实之权,显一系权之实。实者无性,权者缘起。以无性故,方能随缘成物。法随缘起,定无自性。故无性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体空寂。是以虽三不碍一,虽一不碍三,虽权不碍实,虽实不碍权,理不碍事,事不碍理,复事事无碍。法如此无上,故曰妙。
所以诸法有是因缘有,因缘有则有即非有,非有而有。诸法空是因缘空,因缘空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即非有,不空而空,则全有即空。非有而有,空而不空,则全空即有。如是则有非空外有,空非有外空。有之与空,相成而复相夺,相夺而复相成,故曰妙。
全有即空,曰诸法实相;全空即有,曰实相诸法。诸法者俗谛,实相者真谛。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不二不异,不纵不横曰中谛。如是则俗亦中、真亦中,故曰妙。
「法」
法者轨则义,能生物解。佛以法度众生,众生闻法而得度。故佛以法为师,法因佛而弘。
《大乘起信论》云,法者众生心,具体大、相大、用大三义。体大者唯是一心,相大者唯心所现,用大者唯心所造。既然法即是心,而一心具二用,二用者不变与随缘。一心不变,即是真谛;一心随缘,即是俗谛。不过约心言谓之智,约法言方谓谛。真谛于心曰实智,俗谛于心曰权智。
《金刚经》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法者离言语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是知法性无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例如「热」是法,其法离乎「热」字。如果热字即是热法的话,应该先热黑板和粉笔,但是我试摸热字,一点儿不热,便知法离文字相。再说我们发「热」的音声,亦不是热法。如果音声是热法的话,应该先热牙齿、舌头和嘴巴,是知法离言语相。再者我们思想「热」时,亦不是热法。如果思想就是热法的话,应该先热我的心,是知法离心缘相。
于佛法中,法有四种,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是佛言教,理法申述义理,行法重于修行,果法在于亲证。声闻重于言教,缘觉重于义理,菩萨以行为贵,唯佛证果究竟。此经开三显一,所以具足教理行果四法。
「莲华」
莲华即是譬喻法。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法者入生死,救生死,而不染生死。此称芬陀梨华也,芬陀梨华白色,取其色正义。一乘乃三乘之本,故取白色,白色者出一切色。此华未开放时,名屈摩罗;开放而将落时,名迦摩罗;正开放时,名芬陀梨。
天台释莲华义最详。莲华异于其他华者:第一华实具足。莲华与莲实(莲子)同时俱有。譬喻一佛乘法,即实而权。莲实犹实也,莲华犹权也。第二华开莲现。莲华开敷,莲实即时而现。譬喻即权而实也。第三华落莲成,莲成亦落。譬喻一乘佛法,非权非实。莲华之特性,华实一时具,用喻一乘法因果一如。
「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为经。有贯穿义,贯穿者,以理贯文也。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后秦即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祖本天竺人。父鸠摩炎时始至龟兹国(在今新疆之库车、沙雅二县之间)。通达经律论三藏者,名三藏法师。罗什大师七岁,随母出家,聪明绝世,日诵经千偈,每偈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
于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止西明阁及逍遥园,始译众经,出经论三百余卷。此《妙法莲华经》,即其中之一。罗什大师卒于何年,诸记不同,有云弘始七年、八年、十一年不等。
序品第一
序品者,一经之开端,所谓经文之端绪,叙述一经之缘起。佛经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别。序正者犹燃灯,流通犹如传灯。再者,序与正宗,于法会现前众生受益,流通则令未来众生受益。福慧深者,见佛闻法,故须序分正宗分;福慧劣者,但遇经卷,故须流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如是我闻」以下,历来判为证信序,系结集经人阿难之语。意思是阿难言,如是之法,我从佛处听闻。 此中含有六种因缘和合,方成就此《妙法莲华经》。「如是」乃信成就,「我闻」表闻成就,「一时」表时成就,「佛」表说法主成就,「住王舍城」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是众成就。
如是者,谓所闻之法,法由佛说也。我闻者,是持法之人,是阿难自称。如是我闻,表师资缘合,佛说此法,我阿难传此法,能传与所传不二不异。佛所说与阿难所传,二文不异,故曰如;阿难所传,同于佛言,故曰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从佛处所闻,故曰我闻。
再者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言不二不异,故曰如;此俗谛文字,即入真谛之理,故曰是。譬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如」也,亦是俗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也,亦即真谛也。
一时,表佛说法之时。
王舍城,在摩竭陀国,天竺语为罗阅祇伽罗。有云此城曾为千王所居,故曰王舍城。有云王原居上茅城,因火灾迁来此,故曰王舍城。
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佛住此山说法最久。过去诸佛及现在释迦牟尼佛,均住此山。佛灭后,阿罗汉住此山;法灭后,辟支佛住此山;无辟支佛,鬼神住此山。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经中先说声闻,次说菩萨,后说杂众,是因为声闻弟子乃常随众故。
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比丘为自损我慢,故行乞食;比丘为令众生舍悭贪修福田,故行乞食。罗什大师云,始出妻子家,故应乞食清净自活;终出三界生死家,必须破烦恼恶坚持净戒。以乞食破恶离生死故,令天魔恐怖。
所谓大比丘之「大」字,含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人中最尊;多者博学多闻,广通内外经典;胜者知见殊胜,超过九十五种外道。僧伽谓和合众,四人以上方名和合众。如是和合众,有一万二千人俱。
皆阿罗汉下,先表其德,后列其名。阿罗汉亦曰应真,译为无着、不生、应供,亦曰杀贼、无生、应供。比丘始出家名乞士,今得果位转名应供,以堪为人天福田故。始出家名破恶,今得果位已断见思惑,已破身口七支恶,故转名杀贼。始出家时名怖魔,魔者生死,今得果位,于二死中了分段生死,故名无生。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成实论》云,失道名漏。毗昙云,漏落生死名漏。故在因烦恼曰漏,在果生死曰漏。今果证阿罗汉,在因已断见思烦恼,在果已了分段生死,故曰漏尽无复烦恼。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逮得己利者,断烦恼了生死,应受人天供养也。尽诸有结,有者三界有,即二十五有,阿罗汉已了分段生死,不受后有。结者烦恼之异名。
心得自在,断烦恼障名心得自在。断所知障名慧得自在。今阿罗汉断烦恼障,不受分段生死。犹未断所知障,不兴化道,犹未了变易生死,故仅心得自在。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
出诸声闻众名。如经文,不另讲述。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众所知识,犹众所认识也。大阿罗汉,即回小向大之阿罗汉,非为定性声闻。大阿罗汉德业具足;学与无学人二千人别列,以其德业未充。
学人无学人,有大乘小乘之分。于大乘中,又有约因与约果之别。大乘约因地言,初地至七地,以其有功用道,故名有学人;八地以上,以其无功用道,任运而进,名无学人。若约果言,等觉以前,皆名有学;唯佛一人,是为无学。
于小乘中,三果以前皆名有学,四果为无学。此二千人之无学者,即德业未充之无学人。
次比丘尼众。摩诃波阇波提,译为大爱道,是佛姨母,难陀之生母。与其眷属,六千人俱。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尼众中,复有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亦与眷属俱。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
《妙法莲华经讲记(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