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至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注疏家解释多有不同。今依《法华文句》,大略解释于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佛之知见?在心曰知,在眼曰见。佛彻证诸法实相,故佛之知见,在于诸法实相。亦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于诸法实相。实相无相,则佛知见,诸法无量即空;实相无不相,则佛知见,实相空即无量。如是知者,乃佛的一切种智,有别于二乘的一切智,及菩萨的道种智;如是见者,唯有佛眼,有别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以不共二智的一切种智知,名为佛知;以不共四眼的佛眼见,名为佛见。欲令众生证一切种智及佛眼故,乃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以开示悟入之方便,令众生证得实相。
若约三乘论开示悟入:开者,开佛知见于实相法,此实相即众生之法身佛性。示者,示三乘同有法身佛性,皆当成佛,不可保守不进,不求无上佛道。悟者,虽三乘同有法身佛性,而二乘不知,示其令悟。入者,虽知而不得不退,故令入不退。
若约菩萨言:开者,开佛知见于实相法。示者,示令诸菩萨有疑者,知如实修行。悟者,未发菩提心者,令悟实相发菩提心。入者,已发菩提心者,令入于实相。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得清净,乃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实相无相,离诸杂染,故曰清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菩萨化众续佛慧命,是成佛因地,所以佛但教化菩萨。二乘自度,不度众生,不能承担如来家业,为佛所不许,所以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者,诸有所作,常为一佛乘也。故唯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众生。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诸佛以明实相法出现于世,故但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者,为是余乘非实相故。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亦但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
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者,唯有圆教一乘,无有藏通别等三乘。因为菩萨犹是对二乘而立,非圆教一乘,故简别之。换句话说,佛教菩萨,非是令住菩萨地,而是教令成佛也。于一乘中,一切乘唯是一乘,犹大波小波,唯是一水。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亦是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众生从佛闻法,皆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即是成佛。
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即是诸法实相。一佛乘者,即是实相。
舍利弗!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但教化菩萨,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完成一大事因缘。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令成就佛道。
诵经至此,可以知道,佛之悲愿唯令众生成佛,不以余乘度众生。以余乘非是波罗蜜故。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佛告舍利弗,我亦如是,唯为众生演说一佛乘法。
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五乘众生,各各有其根性欲。过去者为根,现在者为欲,通于未来者是性。深心所着,即其欲也。
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所说者,乃诸法也。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者,乃实相也。诸佛所说,无非诸法实相。
十方世界唯是一真法界,故唯一佛乘。佛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表示十方诸佛唯以一乘法教化众生,何故复说三乘法呢?原来诸佛因为五浊恶世中,众生根性欲俱劣,故开方便门宣三乘法。虽说三乘法,然唯显真实义。
五浊者,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于五浊中,劫浊是其总,余四是其别,故文中仅释劫浊。
劫浊者,摧年减寿,余四浊交集,于四浊上立劫浊之假名。
烦恼浊者,以贪瞋痴慢疑五钝使为体,慢高陵下,贪瞋无度,不信善法。
众生浊者,揽烦恼、见二浊果报上立众生之假名。
见浊者,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五利使为体,乃至六十二种执见,见如罗网稠林,令众生不得出离。
命浊者,朝生暮死,旦夕出没,六道轮回炽然不息。
若论五浊之次第,以烦恼浊、见浊为根本,于二浊果报上乃有众生;众生连持色心,生死不息乃有命;此四浊经于长时,乃名劫浊。故劫浊是总,四浊是别。
劫浊乱时,众生垢重。众生之烦恼、见俱重也。以贪瞋痴造诸恶业,以恶业因缘堕于苦道。佛为拔众生苦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得阿罗汉辟支佛,而不闻不知佛以实相一佛乘法但教菩萨,即非佛弟子,非阿罗汉辟支佛。以其不知唯一佛乘,无二乘三乘也。是诸人等,自谓已成阿罗汉,是最后身,已得究竟涅槃,不更进一步求无上菩提,当知是人皆增上慢。故若比丘实得阿罗汉,而不信一佛乘,无有是处。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因为佛灭后,此《法华经》受持读诵解义者难得故。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是等阿罗汉,已出三界外,于三界外有余佛净土。阿罗汉若于余佛净土,闻彼佛演说此《法华经》,尔时于一佛乘法便得决了。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促舍利弗,信受唯一佛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贞实」
出家二众重于道法,于道法上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故有怀增上慢者。在家二众重于富贵,我执心重,故有我慢与不信。
此言彼退席五千,护己瑕疵,不信一佛乘法。此众既退,枝叶已除,与会者唯有贞实,堪受大法。表示可以宣说一佛乘法矣。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舍利弗善听下,言佛为众生故,方便始说三乘法。
或说修多罗下,是说十二分言教,亦名十二部经。十二部经者:一、修多罗译曰契经,二、祇夜译曰重颂,三、伽陀译曰讽颂、孤起颂,四、尼陀那译曰因缘,五、伊帝目多译曰本事,六、阇多伽译曰本生,七、阿浮陀达磨译曰未曾有,八、阿波陀那译曰譬喻,九、优婆提舍译曰论议,十、优陀那译曰自说,十一、毗佛略译曰方等,十二、和伽罗译曰授记。此十二部经是经的十二种体裁。
本事,是佛说他人过去生的事。本生,佛说己昔行菩萨道事叫本生。未曾有,说佛菩萨神变希有事迹。方等是大乘。
以上所说是十二部经。经上略说十二部经︱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婆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着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钝根的小乘人,乐于声闻缘觉小乘法。贪着于生死,是说凡夫人天皆贪着生死。故善导和尚言,想往生极乐世界,须要不怕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这些人不行无上佛道,只是求生人生天享福,小乘人求涅槃得安乐,不知上求佛道。众苦所恼乱,是说受三界分段生死,为此故说有涅槃。
我说三乘法是施设方便,为了令众生皆入一佛乘。为了显一才开三,为了显实才开权。过去方便说,没说你们能成佛,其实你们若发大乘心,皆可成佛。所以小乘人在未闻《法华经》前,不知自己可成佛,认为成佛是菩萨的事,闻《法华》后,方知自己亦可成佛。
佛过去说三乘法而没说一乘法的原因,是因为时间未成熟。现在时候到了,众生的根机亦熟了,所以才决定说大乘。决定说大乘者,说一乘也。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
十二部经除去授记、方等、自说,余者九部是也。佛为小乘人说九…
《妙法莲华经讲记(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