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至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注疏家解釋多有不同。今依《法華文句》,大略解釋于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何爲佛之知見?在心曰知,在眼曰見。佛徹證諸法實相,故佛之知見,在于諸法實相。亦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于諸法實相。實相無相,則佛知見,諸法無量即空;實相無不相,則佛知見,實相空即無量。如是知者,乃佛的一切種智,有別于二乘的一切智,及菩薩的道種智;如是見者,唯有佛眼,有別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以不共二智的一切種智知,名爲佛知;以不共四眼的佛眼見,名爲佛見。欲令衆生證一切種智及佛眼故,乃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以開示悟入之方便,令衆生證得實相。

  若約叁乘論開示悟入:開者,開佛知見于實相法,此實相即衆生之法身佛性。示者,示叁乘同有法身佛性,皆當成佛,不可保守不進,不求無上佛道。悟者,雖叁乘同有法身佛性,而二乘不知,示其令悟。入者,雖知而不得不退,故令入不退。

  若約菩薩言:開者,開佛知見于實相法。示者,示令諸菩薩有疑者,知如實修行。悟者,未發菩提心者,令悟實相發菩提心。入者,已發菩提心者,令入于實相。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得清淨,乃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實相無相,離諸雜染,故曰清淨。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菩薩化衆續佛慧命,是成佛因地,所以佛但教化菩薩。二乘自度,不度衆生,不能承擔如來家業,爲佛所不許,所以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者,諸有所作,常爲一佛乘也。故唯以佛之知見,開示悟入衆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諸佛以明實相法出現于世,故但以一佛乘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者,爲是余乘非實相故。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亦但以一佛乘爲衆生說法。

  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者,唯有圓教一乘,無有藏通別等叁乘。因爲菩薩猶是對二乘而立,非圓教一乘,故簡別之。換句話說,佛教菩薩,非是令住菩薩地,而是教令成佛也。于一乘中,一切乘唯是一乘,猶大波小波,唯是一水。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

  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亦是以一佛乘爲衆生說法。衆生從佛聞法,皆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即是成佛。

  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即是諸法實相。一佛乘者,即是實相。

  舍利弗!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但教化菩薩,令一切衆生皆成佛,完成一大事因緣。以佛之知見,開示悟入,令成就佛道。

  誦經至此,可以知道,佛之悲願唯令衆生成佛,不以余乘度衆生。以余乘非是波羅蜜故。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

  佛告舍利弗,我亦如是,唯爲衆生演說一佛乘法。

  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五乘衆生,各各有其根性欲。過去者爲根,現在者爲欲,通于未來者是性。深心所著,即其欲也。

  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所說者,乃諸法也。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者,乃實相也。諸佛所說,無非諸法實相。

  十方世界唯是一真法界,故唯一佛乘。佛者橫遍十方、豎窮叁際,尚無二乘,何況有叁?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

  此表示十方諸佛唯以一乘法教化衆生,何故複說叁乘法呢?原來諸佛因爲五濁惡世中,衆生根性欲俱劣,故開方便門宣叁乘法。雖說叁乘法,然唯顯真實義。

  五濁者,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于五濁中,劫濁是其總,余四是其別,故文中僅釋劫濁。

  劫濁者,摧年減壽,余四濁交集,于四濁上立劫濁之假名。

  煩惱濁者,以貪瞋癡慢疑五鈍使爲體,慢高陵下,貪瞋無度,不信善法。

  衆生濁者,攬煩惱、見二濁果報上立衆生之假名。

  見濁者,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五利使爲體,乃至六十二種執見,見如羅網稠林,令衆生不得出離。

  命濁者,朝生暮死,旦夕出沒,六道輪回熾然不息。

  若論五濁之次第,以煩惱濁、見濁爲根本,于二濁果報上乃有衆生;衆生連持色心,生死不息乃有命;此四濁經于長時,乃名劫濁。故劫濁是總,四濁是別。

  劫濁亂時,衆生垢重。衆生之煩惱、見俱重也。以貪瞋癡造諸惡業,以惡業因緣墮于苦道。佛爲拔衆生苦故,將一乘法分別說叁。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得阿羅漢辟支佛,而不聞不知佛以實相一佛乘法但教菩薩,即非佛弟子,非阿羅漢辟支佛。以其不知唯一佛乘,無二乘叁乘也。是諸人等,自謂已成阿羅漢,是最後身,已得究竟涅槃,不更進一步求無上菩提,當知是人皆增上慢。故若比丘實得阿羅漢,而不信一佛乘,無有是處。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因爲佛滅後,此《法華經》受持讀誦解義者難得故。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是等阿羅漢,已出叁界外,于叁界外有余佛淨土。阿羅漢若于余佛淨土,聞彼佛演說此《法華經》,爾時于一佛乘法便得決了。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促舍利弗,信受唯一佛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衆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于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衆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衆無枝葉  唯有諸貞實」

  出家二衆重于道法,于道法上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故有懷增上慢者。在家二衆重于富貴,我執心重,故有我慢與不信。

  此言彼退席五千,護己瑕疵,不信一佛乘法。此衆既退,枝葉已除,與會者唯有貞實,堪受大法。表示可以宣說一佛乘法矣。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爲衆生說

  衆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幹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于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舍利弗善聽下,言佛爲衆生故,方便始說叁乘法。

  或說修多羅下,是說十二分言教,亦名十二部經。十二部經者:一、修多羅譯曰契經,二、祇夜譯曰重頌,叁、伽陀譯曰諷頌、孤起頌,四、尼陀那譯曰因緣,五、伊帝目多譯曰本事,六、阇多伽譯曰本生,七、阿浮陀達磨譯曰未曾有,八、阿波陀那譯曰譬喻,九、優婆提舍譯曰論議,十、優陀那譯曰自說,十一、毗佛略譯曰方等,十二、和伽羅譯曰授記。此十二部經是經的十二種體裁。

  本事,是佛說他人過去生的事。本生,佛說己昔行菩薩道事叫本生。未曾有,說佛菩薩神變希有事迹。方等是大乘。

  以上所說是十二部經。經上略說十二部經︱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于因緣,譬喻並祇夜,優婆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于生死  于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衆苦所惱亂  爲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鈍根的小乘人,樂于聲聞緣覺小乘法。貪著于生死,是說凡夫人天皆貪著生死。故善導和尚言,想往生極樂世界,須要不怕死。于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這些人不行無上佛道,只是求生人生天享福,小乘人求涅槃得安樂,不知上求佛道。衆苦所惱亂,是說受叁界分段生死,爲此故說有涅槃。

  我說叁乘法是施設方便,爲了令衆生皆入一佛乘。爲了顯一才開叁,爲了顯實才開權。過去方便說,沒說你們能成佛,其實你們若發大乘心,皆可成佛。所以小乘人在未聞《法華經》前,不知自己可成佛,認爲成佛是菩薩的事,聞《法華》後,方知自己亦可成佛。

  佛過去說叁乘法而沒說一乘法的原因,是因爲時間未成熟。現在時候到了,衆生的根機亦熟了,所以才決定說大乘。決定說大乘者,說一乘也。

  「我此九部法  隨順衆生說  入大乘爲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爲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爲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隨順衆生說……

  十二部經除去授記、方等、自說,余者九部是也。佛爲小乘人說九…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