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已,是苦集断已,是苦灭证已,是苦灭道修已。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是四谛之广说。十二因缘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为集,余七支为苦。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为苦灭谛。其间修习渐次,为苦灭道谛。所以十二因缘,是四谛的广说。苦集二谛,我们名为生死流转十二因缘;灭道二谛,我们称为还灭十二因缘。
佛于天人大众中方便说此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换句话说,证入四果阿罗汉。
「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第二三四会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皆证声闻四果。从此以后,声闻弟子无量无边。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六王子皆出家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系言现在世;已曾供养下,系言过去世善根深厚。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十六沙弥,请佛说大乘法。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谓我等求无上佛道之志愿,佛自知之。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转轮圣王所带众中,有八万亿人要求出家,王皆听许。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彼佛受请过二万劫已,为四众弟子,说实相法名《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实相无相,即清净心,实相无不相,即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为菩萨戒体。十六沙弥闻法受持讽诵通利,即启发戒体,故称十六菩萨沙弥。
声闻众中,亦有信解者。其余众生,根机不够,皆生疑惑。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胜如来说《妙法莲华经》,经过八千劫。然后入于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十六菩萨沙弥,各各升座,为四众覆讲《妙法莲华经》,亦经过八万四千劫。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发无上菩提心。
示教利喜,以示教利喜四事,庄严说法。
依《智度论》云,示者示其善恶;教者教舍恶从善;利者未得法味心生退没者,为说涅槃胜果,令其心见利益;喜者随其所行,而称叹之,令其欢喜。不过此是就一般而论示教利喜,非今经之意。
于三转十二轮中,亦有示教利喜。示转为示,劝转为教,证转为利喜。然此为声闻教,亦非今经之意。
吉藏大师依《法华经论》示教利喜。示者示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教者令舍三入一;利者说三乘劣,说一乘胜,令修一乘见利;喜者观其根性机缘,或以法说,或以譬说,或以宿缘说,随其所乐应机说法,令其欢喜。我们觉得,吉藏大师所说,甚合经旨。
那么我们便知道,《法华经》在明诸法实相,则十六菩萨沙弥,方便为四众分别显示实相法名示;于四众教实相法名教;令得实相利益名利,得实相利益者,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既发无上菩提心,当发大欢喜,是名曰喜。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大通智胜如来,出定后登座说法,先赞十六菩萨沙弥,继劝众随修。闻十六菩萨沙弥说《法华经》之众生,世世所生皆与菩萨俱,闻其说法悉能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者,是释迦牟尼佛语,谓于释迦牟尼佛世,犹不尽也。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六菩萨沙弥,已于十方成佛,成佛名号如文,不另作解。第十六王子,即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成佛。其实世尊早已成佛,来此娑婆世界不过化佛而已。《梵网经》云,我来此娑婆世界八千返。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此诸众生有住声闻地者,即谓舍利弗等人。此等诸人,当渐入佛道,以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故。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彼诸所化无量无边恒河沙众生住声闻地者,即汝等诸比丘,及未来世中诸声闻弟子是。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我灭度后,是说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也。若有弟子不闻是《法华经》,生入有余涅槃想者,我于其他国土作佛,更有其他名号,为说是经。当知唯有一佛乘得灭度,更无余乘。除佛方便说法,说有二乘三乘也。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如我今者,自知化缘将满涅槃时到,且众又清净信解坚固,故为汝等说是《法华经》。当知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也。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知众生之根性欲,知其乐着小法,深着五欲,为此等众生说于涅槃。此人信受,执着实有涅槃,不知涅槃如化,竟执为实有。
竺法护法师据以上经义,立〈往古品〉名。罗什大师据以下经文,立〈化城品〉名。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注疏家解释不一,多是猜佛意旨。今简单解释于下。一百为欲界,二百为色界,三百为无色界。过三百由旬有化城,故四百应为二乘有余涅槃。过五百可至宝所,宝所者佛地,故知五百者应为菩萨实报国土。
险难恶道,五住烦恼为因险难,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为果险难。旷绝无人,言生死可畏也。
导师譬佛。欲过此道,谓佛欲度众生出三界火宅也。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譬佛善知知苦、断集、修道、证灭之法。
众人中路懈退,畏佛道久远,故佛方便设化城。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佛大慈悲,为免二乘人退失大利,故方便说有余解脱。二乘智劣,竟执方便为实,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导师知人众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譬佛观机成熟,直显一乘。
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二涅槃者,二乘人生死因已尽,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然现身果报犹存,名有余涅槃;若果缚已解,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若众生住于二地,二地者即有余、无余二涅槃也。如来…
《妙法莲华经讲记(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