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菩萨摩诃萨,具云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罗什大师嫌其文繁,简译为菩萨摩诃萨。菩萨译为觉有情,自既为觉悟之有情,复能觉悟其他有情,故名菩萨。亦译为大道心众生。摩诃萨译为大,即大菩萨。有人说地上菩萨破无明见法性,故名菩萨摩诃萨。如是大菩萨,有八万人。
皆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法华论》云,八地菩萨入无功用道,永无三种退,同时不为功用所动,复不为上地所动,自然而行,故名不退。七地以前,是有功用道,有时用功稍懈则不进,以其不进,故名有退,非是说退堕凡夫二乘也。
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轮。陀罗尼译为总持,含能持能遮义。能持者持善不失,能遮者止恶不犯。在心曰智,在口曰辩。语出应理,答对便捷而不厌倦,名乐说辩才。
转不退转*轮。于实相法,自得而示彼名「转」;于实相法,得而无失名「不退」;实相无相,以为轨则名「法」;流演圆通,能摧碎一切结使名「轮」。依《法华论》,于无上菩提不退转在八地,得陀罗尼乐说辩才在九地,转不退*轮唯佛一人。但十地菩萨灌顶受职已承佛位,当知如佛,亦能转不退*轮。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此等菩萨,善根久植。经云,清净心植众德本,清净心者菩提心也。于诸佛所植众德本者,久发菩提心也,所以常蒙诸佛称叹。以慈修身,谓悲愍众生下化群萌。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者,上求佛道,通达无上菩提,到于涅槃彼岸。
有大名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量众生。
以下列诸菩萨名,有八万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释提桓因,忉利天主,居须弥山顶。东南西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共三十三天。忉利者,译为三十三。
四大天王是忉利天主外臣,护持四部洲。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自在天,有人说为欲界第六天;大自在天,为色界第十八天。今均在欲界,故自在天,即第五化乐天;大自在天,即第六他化自在天。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下,言色界天。尸弃大梵是初禅大梵王,初禅三天,即梵众、梵辅、大梵。尸弃即大梵天王。光明大梵,即二禅天。二禅三天,为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今略三禅四禅,三禅三天,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为无云、福生(亦曰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八龙王,其名如文。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干闼婆王。乐干闼婆王。乐音干闼婆王。美干闼婆王。美音干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紧那罗是帝释天的乐神。
干闼婆,译为香阴,其以香为身,亦帝释天的乐神。
阿修罗译为非天、无端正、无酒。阿修罗有天福、无天德,故名非天。其男众丑恶,女众很美,故名无端正。其业报所致,酿酒不成,故名无酒。
迦楼罗,即金翅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为食。寿八千年,临终时失去势力,不能得食。从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透过风轮。风吹起还至金刚山,如是七返,还至金刚山顶命终。毒火烧身,其心不烬,成青琉璃色,天帝得之,为髻中珠;转轮圣王得之,以为珠宝。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见《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是他母亲。阿阇世因受提婆达多蛊惑,以致杀父害母。后皈依佛,起大忏悔心。命终后虽堕地狱,以向佛忏悔故,立刻由地狱而出。
从这点可知,忏悔功德无量。佛说没有不可忏悔的罪,所以大家要经常至诚恳切地忏悔罪障。佛说罪若不可忏悔,则众生永不得成佛。何以故?众生罪若有体性,尽虚空、遍法界容纳不下。这是从事方面说的。从理方面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起忏悔,一转回来一切罪业就消灭,因为心生则法生。如果罪忏悔未清净,那是心还未转。我们知道,阿阇世王因忏悔,免受长久地狱苦。我们可知这部经在《十六观经》以后说的,因为《十六观经》正说阿阇世害他的父王,那时他未作王,现在已经是阿阇世王了,故知《妙法莲华经》在《十六观经》后。
「尔时世尊。四众围繞。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四众围绕,就是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是优婆塞、优婆夷。但智者大师及吉藏大师据法会上的性质,也分四众。一谓影响众,二发教众,三当机众,四结缘众。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三世诸佛在说《法华经》以前,一定先说《无量义》。无量义是第一义,《无量义经》内容,是于空说无量,于无量说空,是说一乘教。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佛说过《无量义经》后,结跏趺坐。无量义处三昧是甚么?无量义处三昧即是寂而照,照而寂。寂而照横遍十方,照而寂竖穷三际。故入无量义处三昧,即入法界也。
曼陀罗华,译为适意华。摩诃曼陀罗华,译为大适意华。曼殊沙华,译为赤团华。摩诃曼殊沙华,即大赤团华。依戒律,如果佛在座,华着佛身无妨,若着余人身,应即抖落,不可令华着身;如果佛不在座,华着上座身无妨,若着余人身,应即抖落。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经中说现六瑞,一、说法瑞,二、入定瑞,三、天雨妙花瑞,四、动地瑞,五、众欢喜瑞,六、放光瑞。
六种震动,是表令六道众生复苏。六种震动,《华严经》谓动、起、涌、震、吼、觉。般若经谓动、涌、震、击、吼、爆。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
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天及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八部鬼神等,皆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皆现此瑞相。佛放眉间白毫光,表中道义。中道义者,佛佛道同也。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者,即照十方世界。今唯说照东方一方者,欲表一佛乘也。
下自阿鼻地狱,上至色界有顶之天,表光照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六凡法界。复见比丘、比丘尼及诸菩萨、诸佛,是说具足照十法界也。
阿鼻地狱译曰无间地狱。根据《地藏经》说无间地狱有五种无间。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长时无间,四、寿命无间,五、形无间。
于此世界,是说在我们娑婆世界,就可看到一万八千佛世界的六道众生。
复见诸菩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行菩萨道者,即六度万行也。
种种因缘者,应以布施度者,即以布施因缘度之;应以净戒度者,即以净戒因缘度之;应以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度者,即分别以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缘度之。
种种信解者,系视众生根机,彼能信解何法,即以何法度之。
种种相貌,系示现种种相貌而度众生。例如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度众生。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般为「圆满」之音译。涅槃,意为「寂灭」。般涅槃为圆满寂灭,简称「圆寂」。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即是见诸佛入灭。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大众生疑,弥勒菩萨欲问文殊菩萨。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于是弥勒菩萨,请问文殊菩萨。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
《妙法莲华经讲记(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