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若人远恶知识,近善知识,当说是经。
若人持戒清净,不落二乘,求大乘法,当说是经。若佛子,表示此人修菩萨行也。
若人无有瞋恚,质直而复柔和,上敬诸佛,下愍众生,当说是经。
复有佛子,于大众中说大乘经,说法无碍,如是之人,当说是经。
若有比丘,上求一切智。一切智者,非谓二乘一切智,乃佛智也。故曰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当说是经。
若人至心,求佛舍利。大乘经典,乃佛法身舍利。求佛舍利者,求大乘经也。其人不求余经,不近外道典籍,当说是经。
如是等人,其数甚多,兹略说十种。如是等人,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汝等舍利弗下,赞叹《法华经》。声闻人闻《法华经》后,自知当作佛。声闻人未闻《法华》前,不自知作佛也。
信解品第四
吉藏大师判此品,系中根人领解。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弟子,久学大乘,今为诱导中根人故,示现初生信解。
信解者,既闻佛说譬喻后,断疑生信。信发解生,疑去理明。信圆教解圆教,信实相解实相,故名〈信解品〉。
信与解只是深浅之别而已。信非无解,以解浅故名信;解非无信,以信深故名解。信是入道之始,解是证道之初,以信解故,乃证得诸法实相。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慧命者,尊称比丘已得法身慧命。须菩提解空第一,深得般若空慧,故独称慧命。摩诃译为大,当时印度名迦旃延、迦叶、目犍连者甚多,为简别故,冠以摩诃。四大弟子见舍利弗蒙佛授记,欢喜踊跃,一时亦仰期佛慈。
「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四大弟子,先责己过。我等居僧之首,比丘分下中上座。从始受戒至九年,为下座比丘;自十年至十九年,为中座比丘;二十年以上,称上座比丘。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四大弟子,戒腊甚高,故自称居僧之首。
佛说法四十九年,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最初华严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所以佛于最后八年方说《法华》。尔时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等,年已衰迈,故曰我等年并朽迈。
自谓已得涅槃,得少为足,不再求无上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甚久,我等身体疲懈,但求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于菩萨法不生欢喜心。游戏者,无碍也。菩萨自不为粗业(堕二乘不度众生,亦是菩萨粗业之一种),不令众生为粗业,名净佛国土。
二乘人执着小法,对于大乘法不生好乐之心。认为于佛菩提,自无有分。今闻佛授声闻人记,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如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其实佛于三乘人,始终说一乘法。不过大菩萨闻法能解,小机人如聋如盲而已。过不在佛不说,只在小机人闻大乘法,作小乘法会罢了。
例如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谛本空,小乘人却执着为有。先讲苦,苦是因缘生法,法由因缘生,便无自性,无自性是无有苦。而小乘人执着实有苦可离。过不在佛不说,而在小乘人不解。
次讲集。第一,既然无苦,云何有苦集?第二,烦恼业为苦集谛,而烦恼业皆因缘生法,故烦恼虚妄业性本空,云何有集?而小乘人执着集为实有。过不在佛不说,而在小乘人不解。
次讲苦灭谛。既无有苦,云何有苦灭?小乘人妄执有灭谛,取证涅槃。过不在佛不说,在小乘人不解。
最后讲苦灭道谛。灭苦证涅槃,故有道谛。今无苦无苦灭,法本不二,云何有道谛?故知过不在佛不说,在小乘人不解。
再引《阿含经》为证,《杂阿含》二一八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苦集道迹。云何苦灭道迹?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灭,忧悲恼苦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苦灭道迹。
佛之本意,在说四谛十二因缘,如幻如化,缘生非实,而小乘人不解佛意,执为实有。
眼与色相缘而生眼识,即说明眼与色未相缘时,眼识不生。亦即说明二者未相缘时,眼中无有识,色中亦无识。假设未相缘时,眼中已有识,则识不待缘色而生;假设色中已有识,则识不待缘眼而生。故缘眼色生眼识,即说明眼中无识,色中亦无识。
但是眼中无识,色中亦无识,二者相缘能生识者,不合道理。例如水中无金,土中无金,二者相缘便有金生,是同样地不合道理。故缘眼色生眼识者,如幻如化无有实体,故经云识如幻事。小乘人执为实有,是其不解佛语也。
三事和合触,佛意明触如幻如化,而小乘人执着触为实有。何以知触非实有?因为既说三事和合而有触,那么未和合时必然无触。未和合时无触,无触和合变为有触,不合道理。例如土与水未和合时无金,和合而成为金,同样不合道理。小乘人不知未和合时无,和合而后还是无,所生触者,如幻如化无有实性。是二乘人解小不解大,非佛不说大乘法也。佛于一而说三,是实说一乘、权说三乘。小乘人执三遗一,非佛不说也。
既然眼色识触,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则知受、爱、取、有、生、老病死苦集等,亦复如幻如化非有实体。受乃至老病死苦集既无,则知受灭乃至老病死苦灭亦无。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故《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是知佛权说三乘时,即是实说一乘。小乘人解权不解实,执权而废实,焉能怪佛不说?有些人竟谓佛说小乘法,大乘非佛说。彼不知佛说小乘法时,即是密说大乘也。怪自不解,岂怪佛不说?自不解佛意,情有可原;若谓大乘非佛说,则有谤佛之罪。
今四大弟子,信一乘解一乘,故名〈信解品〉。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四大弟子,表示确已领解,欲说譬喻以明斯义。譬如有人,年既幼稚,喻声闻劣智不解大法,故曰幼稚。
舍父逃逝,喻不信解大乘,舍弃大乘,违背佛意,故曰逃逝。久住他国,二乘人弃大取小,非佛本怀,譬如久住他国。
或十二十至五十岁。有人谓,十喻天趣,二十喻人趣,五十喻其余三趣。若依此解,五十岁者,即譬喻五道。然佛于《金刚三昧经》中,自有解释。《金刚三昧经》中菩萨问佛,经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系为何意?佛言经五十年者,一念心动,十方游历,远行遍计。无住菩萨问言,云何一念心动?佛言,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
一念心动者,于毕竟空中,生有所得见。般若经云,有所得为声闻乘。远行遍计者,有所得心也。以有所得故,不知五阴皆空。于五阴中具五十恶,名五十年。
年既长大,喻于小乘法中,小有所得。加复穷困,不解大乘,堕无为坑,失于无上菩提,所以说加复穷困。
驰骋四方,以求衣食,譬喻求三十七道品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非彼本意,以求道品故,渐近于佛,故曰遇向本国。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虎珀颇梨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求子不得,喻佛本欲以大乘教化,而小机人不信不解,师资不得缘合。
大富财宝无量,喻佛有无量法财。
仓库盈溢,佛法财无量,自受用谓之盈,他受用谓之溢。
多有僮仆臣佐吏民,喻佛有方便智,普度一切众生。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喻佛以五乘法度化众生。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以实智用权智为出,权智悉归实智为入。权实二智无非为化众生,故曰息利。遍及他国者,普度十方也。
商估贾客,皆营利者,喻化众生。故商估贾客,喻菩萨众,菩萨众甚多。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诸国邑,喻小机人游于阴界入诸世间法。
遂到父止之城。勤苦修学,渐及大法,于是父子相会。然父子睹面,犹不相识,犹未解实相法。
父母念子,应为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喻声闻乘不解五阴皆空,被五阴所隔。
未曾向人说如此事,喻世尊四十余年未说真实,…
《妙法莲华经讲记(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