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爲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複有佛子 于大衆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有比丘 爲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余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複 志求余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爲說 妙法華經」
若人遠惡知識,近善知識,當說是經。
若人持戒清淨,不落二乘,求大乘法,當說是經。若佛子,表示此人修菩薩行也。
若人無有瞋恚,質直而複柔和,上敬諸佛,下愍衆生,當說是經。
複有佛子,于大衆中說大乘經,說法無礙,如是之人,當說是經。
若有比丘,上求一切智。一切智者,非謂二乘一切智,乃佛智也。故曰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余經一偈。如是之人,當說是經。
若人至心,求佛舍利。大乘經典,乃佛法身舍利。求佛舍利者,求大乘經也。其人不求余經,不近外道典籍,當說是經。
如是等人,其數甚多,茲略說十種。如是等人,汝當爲說《妙法華經》。
汝等舍利弗下,贊歎《法華經》。聲聞人聞《法華經》後,自知當作佛。聲聞人未聞《法華》前,不自知作佛也。
信解品第四
吉藏大師判此品,系中根人領解。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等四大弟子,久學大乘,今爲誘導中根人故,示現初生信解。
信解者,既聞佛說譬喻後,斷疑生信。信發解生,疑去理明。信圓教解圓教,信實相解實相,故名〈信解品〉。
信與解只是深淺之別而已。信非無解,以解淺故名信;解非無信,以信深故名解。信是入道之始,解是證道之初,以信解故,乃證得諸法實相。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葉。摩诃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
慧命者,尊稱比丘已得法身慧命。須菩提解空第一,深得般若空慧,故獨稱慧命。摩诃譯爲大,當時印度名迦旃延、迦葉、目犍連者甚多,爲簡別故,冠以摩诃。四大弟子見舍利弗蒙佛授記,歡喜踴躍,一時亦仰期佛慈。
「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顔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複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叁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于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于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于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四大弟子,先責己過。我等居僧之首,比丘分下中上座。從始受戒至九年,爲下座比丘;自十年至十九年,爲中座比丘;二十年以上,稱上座比丘。五十年以上,稱爲耆宿。四大弟子,戒臘甚高,故自稱居僧之首。
佛說法四十九年,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最初華嚴叁七日,法華涅槃共八年。所以佛于最後八年方說《法華》。爾時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等,年已衰邁,故曰我等年並朽邁。
自謂已得涅槃,得少爲足,不再求無上菩提。
世尊往昔說法甚久,我等身體疲懈,但求空、無相、無作叁叁昧,于菩薩法不生歡喜心。遊戲者,無礙也。菩薩自不爲粗業(墮二乘不度衆生,亦是菩薩粗業之一種),不令衆生爲粗業,名淨佛國土。
二乘人執著小法,對于大乘法不生好樂之心。認爲于佛菩提,自無有分。今聞佛授聲聞人記,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如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其實佛于叁乘人,始終說一乘法。不過大菩薩聞法能解,小機人如聾如盲而已。過不在佛不說,只在小機人聞大乘法,作小乘法會罷了。
例如苦谛、苦集谛、苦滅谛、苦滅道谛,四谛本空,小乘人卻執著爲有。先講苦,苦是因緣生法,法由因緣生,便無自性,無自性是無有苦。而小乘人執著實有苦可離。過不在佛不說,而在小乘人不解。
次講集。第一,既然無苦,雲何有苦集?第二,煩惱業爲苦集谛,而煩惱業皆因緣生法,故煩惱虛妄業性本空,雲何有集?而小乘人執著集爲實有。過不在佛不說,而在小乘人不解。
次講苦滅谛。既無有苦,雲何有苦滅?小乘人妄執有滅谛,取證涅槃。過不在佛不說,在小乘人不解。
最後講苦滅道谛。滅苦證涅槃,故有道谛。今無苦無苦滅,法本不二,雲何有道谛?故知過不在佛不說,在小乘人不解。
再引《阿含經》爲證,《雜阿含》二一八雲: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是名苦集道迹。雲何苦滅道迹?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滅,憂悲惱苦滅。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是名苦滅道迹。
佛之本意,在說四谛十二因緣,如幻如化,緣生非實,而小乘人不解佛意,執爲實有。
眼與色相緣而生眼識,即說明眼與色未相緣時,眼識不生。亦即說明二者未相緣時,眼中無有識,色中亦無識。假設未相緣時,眼中已有識,則識不待緣色而生;假設色中已有識,則識不待緣眼而生。故緣眼色生眼識,即說明眼中無識,色中亦無識。
但是眼中無識,色中亦無識,二者相緣能生識者,不合道理。例如水中無金,土中無金,二者相緣便有金生,是同樣地不合道理。故緣眼色生眼識者,如幻如化無有實體,故經雲識如幻事。小乘人執爲實有,是其不解佛語也。
叁事和合觸,佛意明觸如幻如化,而小乘人執著觸爲實有。何以知觸非實有?因爲既說叁事和合而有觸,那麼未和合時必然無觸。未和合時無觸,無觸和合變爲有觸,不合道理。例如土與水未和合時無金,和合而成爲金,同樣不合道理。小乘人不知未和合時無,和合而後還是無,所生觸者,如幻如化無有實性。是二乘人解小不解大,非佛不說大乘法也。佛于一而說叁,是實說一乘、權說叁乘。小乘人執叁遺一,非佛不說也。
既然眼色識觸,因緣而生如幻如化,則知受、愛、取、有、生、老病死苦集等,亦複如幻如化非有實體。受乃至老病死苦集既無,則知受滅乃至老病死苦滅亦無。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故《心經》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是知佛權說叁乘時,即是實說一乘。小乘人解權不解實,執權而廢實,焉能怪佛不說?有些人竟謂佛說小乘法,大乘非佛說。彼不知佛說小乘法時,即是密說大乘也。怪自不解,豈怪佛不說?自不解佛意,情有可原;若謂大乘非佛說,則有謗佛之罪。
今四大弟子,信一乘解一乘,故名〈信解品〉。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複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四大弟子,表示確已領解,欲說譬喻以明斯義。譬如有人,年既幼稚,喻聲聞劣智不解大法,故曰幼稚。
舍父逃逝,喻不信解大乘,舍棄大乘,違背佛意,故曰逃逝。久住他國,二乘人棄大取小,非佛本懷,譬如久住他國。
或十二十至五十歲。有人謂,十喻天趣,二十喻人趣,五十喻其余叁趣。若依此解,五十歲者,即譬喻五道。然佛于《金剛叁昧經》中,自有解釋。《金剛叁昧經》中菩薩問佛,經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系爲何意?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曆,遠行遍計。無住菩薩問言,雲何一念心動?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一念心動者,于畢竟空中,生有所得見。般若經雲,有所得爲聲聞乘。遠行遍計者,有所得心也。以有所得故,不知五陰皆空。于五陰中具五十惡,名五十年。
年既長大,喻于小乘法中,小有所得。加複窮困,不解大乘,墮無爲坑,失于無上菩提,所以說加複窮困。
馳騁四方,以求衣食,譬喻求叁十七道品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非彼本意,以求道品故,漸近于佛,故曰遇向本國。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虎珀頗梨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多。」
求子不得,喻佛本欲以大乘教化,而小機人不信不解,師資不得緣合。
大富財寶無量,喻佛有無量法財。
倉庫盈溢,佛法財無量,自受用謂之盈,他受用謂之溢。
多有僮仆臣佐吏民,喻佛有方便智,普度一切衆生。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喻佛以五乘法度化衆生。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多。以實智用權智爲出,權智悉歸實智爲入。權實二智無非爲化衆生,故曰息利。遍及他國者,普度十方也。
商估賈客,皆營利者,喻化衆生。故商估賈客,喻菩薩衆,菩薩衆甚多。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曆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與子離別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諸國邑,喻小機人遊于陰界入諸世間法。
遂到父止之城。勤苦修學,漸及大法,于是父子相會。然父子睹面,猶不相識,猶未解實相法。
父母念子,應爲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余年,喻聲聞乘不解五陰皆空,被五陰所隔。
未曾向人說如此事,喻世尊四十余年未說真實,…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