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护法师于西晋长安译此经,名曰《正法华》,共二十八品,有〈提婆达多品〉。鸠摩罗什大师于姚秦弘始八年夏,译此经名曰《妙法莲华》。罗什大师译仅二十七品,无〈提婆达多品〉。据《法华文句》云,罗什大师所译,当时亦二十八品。长安官人请此品,淹留宫内,故江东所传无此品。
又有人云,葱岭以西,有〈提婆达多品〉,葱岭以东无此品,所以罗什大师所译无此品。后瓦官寺释法意法师,于齐永明八年十二月,译出此品,然未安《法华经》内。至梁末西天竺优禅尼国人,婆罗末陀,再译此品,始安〈宝塔品〉后。
佛授记提婆达多,过无量劫后,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此是《法华经》与别经不同之处,余经授善人记,不授恶人记,此经恶人亦蒙授记。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惓。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悋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惓。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世尊自述,过去世求实相法之因缘。为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六度中前五度修福,般若度修慧,福慧两足,成就无上佛道。故求无上佛道者,须满足六波罗蜜。所以六波罗蜜,为菩萨行,名菩萨道。
佛于过去世,为求《法华经》无有懈倦。有仙人白王言,我有大乘法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为求法故,乃随仙人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捶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 采薪及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惓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阿私仙,译曰无比端正。
蓏音裸,果实也。
为众生求大法,菩萨慈悲为怀。求无上菩提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释迦牟尼佛发大悲心,入五浊恶世,舍头目脑髓,救度一切众生,以如是因缘,得成佛道。故今能为汝等说《法华经》也。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佛告诸比丘,那时国王是我释迦牟尼佛前身,求到《妙法莲华经》才成佛的,那时阿私仙就是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善知识,令我具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中最重要一项为般若波罗蜜,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皆不称为波罗蜜,仅仅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只得来世人天福报,所以不叫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应是心无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天台宗谓,于六波罗蜜,藏教依于言教;通教达于理;别教起于行,获得实报;圆教依第一义。
慈悲喜舍是菩萨行,又名四梵行。
化身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佛则是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紫磨金色,是赤金色,带有紫色光焰。磨是很干净的意思。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法等。如此种种,皆由提婆达多善知识而得成就。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授记提婆达多成佛,号曰天王,及其化缘殊胜。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称赞闻《法华经》,净心信敬之功德。净心信敬者,不生疑惑也。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踊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
于时就是当尔之时。智积菩萨白多宝如来,欲还本土。世尊挽留,以待文殊菩萨。
从这段文可看出《法华经》不是一会说完的,因前面的经文曾提到文殊师利菩萨在场,此处显然文殊师利菩萨事先不在法会上。
莲华有三种,人间莲华、天上莲华、菩萨莲华。人间莲华十数叶,天上是百叶莲华,菩萨所坐是千叶莲华。大如车轮,车轮是指金轮王的轮宝。据《无量寿经》云,有大一由旬、数由旬、数百由旬及无量由旬者。
「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坐一面。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有证。」
却坐一面,是退回来坐在一旁。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龙宫,所度化的众生,有多少呢?
文殊师利菩萨说:我所化的众生无量,说不出数字来。仁者稍待片刻,自己就会知道了。
「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踊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这些菩萨,都是文殊师利菩萨所度化的。具菩萨行,详细说就是具足十波罗蜜,略说就是六波罗蜜,将十波罗蜜的后四,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并到前六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入布施、持戒、忍辱三波罗蜜中;愿之一度,入精进波罗蜜中;力之一度,入禅定波罗蜜中;智之一度,入般若波罗蜜中。又因般若一度,摄前五度,故方便、愿、力、智,均摄入般若一度。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智积菩萨说:这些就是我在大海教化的情形。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无量众 今此诸大会 及我皆已见 演畅实相义 开阐一乘法 广导诸众生 令速成菩提」
大智德勇健,赞文殊师利菩萨之德。化度无量众,赞其化德不可思议。下半偈说此德我们都看到了。
从演畅实相义,知道文殊师利菩萨在海中说《法华经》。《金刚经》提到: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虽说实相法,而不取于相,也不取于无相。说实相无相,是从实智出;说实相无不相,是由权智出。实相法,空非色外空,色性本空故。此法无分别,有不分别空,空不分别有,是一法,佛赞为一味法性。所谓实相,即一乘佛法也。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文殊菩萨言,我于海中,唯说《妙法华经》。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剎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妙法莲华经》甚深微妙,是经中之王,世所希有,有没有人因你说《妙法莲华经》,精进修行,而得成佛果位的?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妙法莲华经》,非具足本,只是略本。据《萨昙分陀利经》(汉言法华)云,佛说无央数偈。是时七宝浮图(宝塔)涌从地出,上至梵天……中有金床,床上有坐佛,字抱休罗兰(汉言大宝),叹释迦文佛言,善哉善哉!我般泥洹已来,过恒边沙劫……
所以我们知道今天所见的《法华经》,只是略本。不过略本和足本,一样显一味佛法。如大海水,纵是一滴,皆同一咸味。所以我们不可于足本、略本之间,生分别心。
娑竭罗龙王八岁龙女,智慧利根,善知众生之根性,及现前行业欲求。换句话说,知众生心心所法也。得陀罗尼,悉能受持佛所说秘藏。如《法华经》演说实相,即佛所说甚深秘藏。非佛有所秘密,而是众生不能信解,故曰秘藏。
深入禅定,深入首楞严定也。了达诸法实相,剎那间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者,佛道初始也。剎那间即得不退转。不退转者,唯佛一人究竟。……乃至志意和雅,能至菩提而成佛。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住一面。」
智积菩萨,不信龙女能即时成佛。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修持,三千大千世界无芥子许处,不是菩萨舍身命处,而今方得成佛。龙女焉得须臾间成佛?
龙女即时现前,礼佛后,却住一面。…
《妙法莲华经讲记(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