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P27

  ..續本文上一頁法護法師于西晉長安譯此經,名曰《正法華》,共二十八品,有〈提婆達多品〉。鸠摩羅什大師于姚秦弘始八年夏,譯此經名曰《妙法蓮華》。羅什大師譯僅二十七品,無〈提婆達多品〉。據《法華文句》雲,羅什大師所譯,當時亦二十八品。長安官人請此品,淹留宮內,故江東所傳無此品。

  又有人雲,蔥嶺以西,有〈提婆達多品〉,蔥嶺以東無此品,所以羅什大師所譯無此品。後瓦官寺釋法意法師,于齊永明八年十二月,譯出此品,然未安《法華經》內。至梁末西天竺優禅尼國人,婆羅末陀,再譯此品,始安〈寶塔品〉後。

  佛授記提婆達多,過無量劫後,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此是《法華經》與別經不同之處,余經授善人記,不授惡人記,此經惡人亦蒙授記。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衆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悋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爲于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爲床座。身心無惓。于時奉事經于千歲。爲于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世尊自述,過去世求實相法之因緣。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六度中前五度修福,般若度修慧,福慧兩足,成就無上佛道。故求無上佛道者,須滿足六波羅蜜。所以六波羅蜜,爲菩薩行,名菩薩道。

  佛于過去世,爲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有仙人白王言,我有大乘法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說。王爲求法故,乃隨仙人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爲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捶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爲我解說  身當爲奴仆   時有阿私仙  來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爲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于所須  采薪及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惓  普爲諸衆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爲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爲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爲汝說」

  阿私仙,譯曰無比端正。

  蓏音裸,果實也。

  爲衆生求大法,菩薩慈悲爲懷。求無上菩提者,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釋迦牟尼佛發大悲心,入五濁惡世,舍頭目腦髓,救度一切衆生,以如是因緣,得成佛道。故今能爲汝等說《法華經》也。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佛告諸比丘,那時國王是我釋迦牟尼佛前身,求到《妙法蓮華經》才成佛的,那時阿私仙就是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善知識,令我具足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中最重要一項爲般若波羅蜜,若沒有般若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皆不稱爲波羅蜜,僅僅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只得來世人天福報,所以不叫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應是心無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天臺宗謂,于六波羅蜜,藏教依于言教;通教達于理;別教起于行,獲得實報;圓教依第一義。

  慈悲喜舍是菩薩行,又名四梵行。

  化身佛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佛則是色具無量相,相具無量好。紫磨金色,是赤金色,帶有紫色光焰。磨是很幹淨的意思。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法等。如此種種,皆由提婆達多善知識而得成就。

  「告諸四衆。提婆達多。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爲衆生說于妙法。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發緣覺心。恒河沙衆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璎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衆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授記提婆達多成佛,號曰天王,及其化緣殊勝。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稱贊聞《法華經》,淨心信敬之功德。淨心信敬者,不生疑惑也。

  「于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于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踴出。住虛空中詣靈鹫山。從蓮華下至于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

  于時就是當爾之時。智積菩薩白多寶如來,欲還本土。世尊挽留,以待文殊菩薩。

  從這段文可看出《法華經》不是一會說完的,因前面的經文曾提到文殊師利菩薩在場,此處顯然文殊師利菩薩事先不在法會上。

  蓮華有叁種,人間蓮華、天上蓮華、菩薩蓮華。人間蓮華十數葉,天上是百葉蓮華,菩薩所坐是千葉蓮華。大如車輪,車輪是指金輪王的輪寶。據《無量壽經》雲,有大一由旬、數由旬、數百由旬及無量由旬者。

  「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坐一面。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衆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有證。」

  卻坐一面,是退回來坐在一旁。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龍宮,所度化的衆生,有多少呢?

  文殊師利菩薩說:我所化的衆生無量,說不出數字來。仁者稍待片刻,自己就會知道了。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踴出。詣靈鹫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這些菩薩,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所度化的。具菩薩行,詳細說就是具足十波羅蜜,略說就是六波羅蜜,將十波羅蜜的後四,方便、願、力、智波羅蜜並到前六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入布施、持戒、忍辱叁波羅蜜中;願之一度,入精進波羅蜜中;力之一度,入禅定波羅蜜中;智之一度,入般若波羅蜜中。又因般若一度,攝前五度,故方便、願、力、智,均攝入般若一度。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智積菩薩說:這些就是我在大海教化的情形。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衆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衆生  令速成菩提」

  大智德勇健,贊文殊師利菩薩之德。化度無量衆,贊其化德不可思議。下半偈說此德我們都看到了。

  從演暢實相義,知道文殊師利菩薩在海中說《法華經》。《金剛經》提到: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就是雖說實相法,而不取于相,也不取于無相。說實相無相,是從實智出;說實相無不相,是由權智出。實相法,空非色外空,色性本空故。此法無分別,有不分別空,空不分別有,是一法,佛贊爲一味法性。所謂實相,即一乘佛法也。

  「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文殊菩薩言,我于海中,唯說《妙法華經》。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衆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衆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達諸法。于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衆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妙法蓮華經》甚深微妙,是經中之王,世所希有,有沒有人因你說《妙法蓮華經》,精進修行,而得成佛果位的?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妙法蓮華經》,非具足本,只是略本。據《薩昙分陀利經》(漢言法華)雲,佛說無央數偈。是時七寶浮圖(寶塔)湧從地出,上至梵天……中有金床,床上有坐佛,字抱休羅蘭(漢言大寶),歎釋迦文佛言,善哉善哉!我般泥洹已來,過恒邊沙劫……

  所以我們知道今天所見的《法華經》,只是略本。不過略本和足本,一樣顯一味佛法。如大海水,縱是一滴,皆同一鹹味。所以我們不可于足本、略本之間,生分別心。

  娑竭羅龍王八歲龍女,智慧利根,善知衆生之根性,及現前行業欲求。換句話說,知衆生心心所法也。得陀羅尼,悉能受持佛所說秘藏。如《法華經》演說實相,即佛所說甚深秘藏。非佛有所秘密,而是衆生不能信解,故曰秘藏。

  深入禅定,深入首楞嚴定也。了達諸法實相,剎那間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者,佛道初始也。剎那間即得不退轉。不退轉者,唯佛一人究竟。……乃至志意和雅,能至菩提而成佛。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于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于前。頭面禮敬住一面。」

  智積菩薩,不信龍女能即時成佛。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修持,叁千大千世界無芥子許處,不是菩薩舍身命處,而今方得成佛。龍女焉得須臾間成佛?

  龍女即時現前,禮佛後,卻住一面。…

《妙法蓮華經講記(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